打嗝時閉氣喝七口水就能止住?醫解析打嗝原因及簡單止嗝方法
打嗝原因大致分為 6 大類
林安民醫師表示,打嗝為複雜的神經機制,當橫膈神經與迷走神經受到刺激時,會將訊號傳至中樞,再由中樞反射傳回造成打嗝,而打嗝的原因可以大致分為6大類。
腸胃道
林安民醫師指出,胃部撐大時會頂到橫隔膜,而造成胃部撐大的原因除了吃太多以外,吃太多易脹氣的食物(例如:碳酸飲料)或是邊吃邊進食也會造成胃部撐大。而若橫膈附近器官有腫瘤時也會造成打嗝,此外,若肝臟有腫瘤、水泡的話,也會造成打嗝。
延腦問題
若延腦附近血管阻塞,除了其他併發症外,還會打嗝。
氣管及肺臟
林安民醫師指出,氣管與肺部最下方會連結到橫膈,因此當肺部有問題時也會影響到橫膈狀況;肺部問題則需擔心血肺及肋膜炎,除了胸痛、咳嗽外,也可能出現打嗝。
過敏
過敏時會造成淋巴腫大,進而打嗝。
代謝及毒素問題
林安民醫師表示,通常腎病變患者有嚴重尿毒症時,毒素及電解質不平衡時也會刺激神經造成打嗝。
心血管疾病
心肌梗塞或是心包膜炎都有可能會刺激迷走神經,但機會並不大。
超過 48 小時打嗝打不停 建議就醫評估
林安民醫師建議,如果打嗝頻率過高或是持續時間過久,就要擔心可能為疾病造成,建議可以以 48 小時去做評估。建議可以看打嗝有沒有結束,若一直打嗝打不停會影響進食,甚至還會造成呼吸不順暢、血壓上升,若持續打嗝影響到進食、無法喝水,會擔心出現營養不良的狀況。
至於一直喝水可以止住打嗝嗎?林安民醫師表示,如果希望透過喝水讓胃部食物趕快下去是可以的,但若超過 48 小時還是不斷打嗝,這時醫師就會安排胃鏡檢查。但若不是腸胃因素,或是使用藥物治療後效果不佳,就會去檢查是否為中樞神經問題或是腫瘤導致。
而除了喝水以外,可以「用新的刺激去取代原本的刺激」停止打嗝,可以試試用深呼吸憋氣的方式停止打嗝,讓橫隔膜不斷作用,透過更明顯的神經訊號,去取代原本造成打嗝的訊號。
至於打嗝能夠預防嗎?林安民醫師建議放慢進食速度,此外,「透過喝水、憋氣深呼吸的方法,停止進食的同時也能加速胃部的排空,另外建議也能少吃一點會造成易產氣食物。」
打嗝不停好困擾!營養師提點注意「這些」易產氣食物
Heho 營養師劉思妤指出,腸內細菌會分解未消化完畢的食物,產生大量氣體,不妨先嘗試減少以下這幾類「易產氣食物」的攝取:
1.氣泡飲料:容易脹氣的人建議少喝點氣泡水、可樂、啤酒。2.油炸物、甜食:高脂肪食物和甜食待在消化道的時間較長,需要更多時間消化,也更容易產生氣體。
3.澱粉類:地瓜、馬鈴薯、南瓜、芋頭、玉米、糯米等。
4.蔬菜類:十字花科類蔬菜營養價值高且具有抗氧化的作用,所以普遍受到大眾喜愛,但其成分中所含的多糖類物質卻不易被人體消化吸收,攝取過量易引發脹氣。洋蔥、青花菜、高麗菜、青椒、韭菜等皆是常見的產氣蔬菜。
5.奶類、乳製品:乳糖不耐症患者因腸道缺乏分解乳糖的酵素,容易有腹脹、腹瀉等症狀。
6.豆類、豆製品:大豆、豆干、豆腐、豆漿等。
Heho 營養師劉思妤提醒,不用因為怕打嗝而完全不吃以上這些易產氣的食物,因為許多易產氣的蔬菜、豆類都屬於高纖食物,且富含對身體健康有益的營養素,「上述提到的食物在體內容易產生大量氣體,不過實際情況卻是因人而異,不同食物對不同人會產生不同影響。」
Heho 營養師劉思妤建議,如果想解決飲食造成的脹氣問題,可以依據自身經驗來調整,建議先找出自己容易脹氣的食物,盡量避免食用或降低攝取頻率,也可以利用烹調方式(切細碎、煮熟透)來減少食物產生的氣體量。
延伸閱讀:一直打嗝、時常嘔吐竟是「泛視神經脊髓炎」作祟,專家盤點預防復發的治療 4 準則

Heho
什麼是「Heho」?Heho就是Health and Hope,在這裡,我們有最豐盛的健康、運動、休閒、養生、美食,和人生經驗的心靈分享⋯⋯
我們有動人的小故事,更有醫生、護理師、營養師等專家對於健康和生活中有關元素的建議,希望在不設限的情境中,帶給來自不同所在的朋友們都有充滿健康與希望。
而我們的小心願是:您能喜歡這份用心,並分享給您的朋友!
【Heho官網】:https://heho.com.tw/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接觸血液、體液恐感染C肝!出現噁心感、倦怠應警覺
共餐會被感染?肝炎患者遭汙名化
苗栗女長期節食後猛吃高纖蔬菜 腹脹嘔吐掛急診
吃米血上背痛竟是胃病轉移!醫曝轉移原因及胃痛避吃食物
男子罹患肝腫瘤 微波消融術10分鐘讓肝腫瘤壞死
玩社群、走進偏鄉防治肝炎,吉立亞醫藥─亞太ALL4LIVER獎助計畫推動B肝識讀
肛門有突出物可能是痔瘡 若出現這些症狀需就醫
便祕不只傷身也傷腦,導致憂鬱?醫:5招養成腸道好菌顧好腸道健康
婦人誤食4公分魚刺刺破肛門口直腸 竟導致終身洗腎
右下腹痛超過1天不要忍!闌尾炎初期像吃壞肚子 闌尾破裂恐嚴重感染
沒紅字就代表肝臟健康?醫師詳解何謂肝功能指數
憂慮小孩染疫頻拉肚子 醫:焦慮引起的大腸激躁症
吃肝補肝?認識肝臟10個作用 想要護肝排毒該吃什麼、哪些不該吃?
老婦腹痛但因疫情不敢住院 病情加劇發現罕見小腸穿孔
常常便秘怎麼辦?成因有哪些?營養師教你從日常生活養成8個好習慣,讓便秘不再找上你!
不喝酒就沒有脂肪肝?小心落入飲食陷阱!聰明吃、規律動,醫教4大預防秘訣
你被大腸癌盯上了嗎?醫:出現6大警訊要注意,5大族群要當心!
簡榮南:B肝用藥停不停 讓證據說話
簡榮南/固定療程或長期治療?B肝治療的省思
健保大數據/110年膽結石門診就醫10大院所
健保大數據/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特色院所
到底要不要開刀?切除膽囊後不能吃油?醫詳解如何應對膽結石
健保大數據/膽結石切除膽囊 沒必要使用達文西手術
61歲至70歲為膽結石發作高峰 醫揭膽結石常見共病
藥物縮小膽結石不見得是好事!醫:更易卡在膽管
膽結石需要積極處理嗎?醫詳解膽結石症狀及如何治療與預防
老是「解放」不出來?營養師推薦4類「腸道順暢」食物,解除便秘危機
老翁半年2度總膽管結石 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造影術取石
急性腸胃炎個案增 醫師籲勤用肥皂濕洗手
用藥三年後先停藥還是繼續用藥?B肝治療指引 研究及臨床權威世紀大辯論
猜你喜歡
國內驚見首例「猴痘」個案!會人傳人嗎?有哪些症狀?該如何預防?11個QA一次看懂
膽固醇多高才叫超標?醫師揭什麼情況下需要服用降膽固醇藥物
別讓錯誤姿勢害椎間盤出軌 醫揭7個易引發椎間軟骨突出的日常動作
男頻尿、夜尿留意攝護腺肥大!攝護腺功能?造成攝護腺肥大原因與如何預防
腳麻該怎麼改善、預防?醫指2大原因,3種情況盡早檢查!
ELLE總編輯楊茵絜心臟衰竭過世!輕忽甲亢恐釀「甲狀腺風暴」,醫提醒:注意這些不典型症狀
病毒傳染力很強!醫師詳解猴痘感染途徑、潛伏期及預防方式
獨/防猴痘不用第一代天花疫苗 竟有想不到的特殊用途
白天常常想睡覺?醫提醒當心可能與三高、心血管疾病有關
加強核心肌群預防下背痛 專家教怎麼練核心才正確
從鞋底磨損看腳部健康!醫指6種情況代表該換鞋了
副總統賴清德椎間盤手術一天出院、免穿背架 名醫解析原因
確診住負壓病房 猴痘指引惹議
二尖瓣脫垂常伴隨心悸、胸悶 健保大數據揭常見10大共病
骨鬆未積極治療,腰疼竟脊椎骨折!術後10處裂縫
首例猴痘侵台 林氏璧分析威脅不比新冠、但有1提醒
膝蓋痛只要休息就會好是錯誤觀念?專家:軟骨磨損更快
打過牛痘或水痘疫苗能防猴痘嗎? 醫師給答案
十大死因「糖尿病」年增11% 「血糖難自控」恐成主因
人畜共通傳染病 變得更常見!新冠、猴痘之外 疫情恐還沒完
糖友、腎友、免疫疾病患者 也要小心骨鬆危機及早檢測骨密度
猴痘列第2類法定傳染病 須24小時內通報
連戰傳因中風住院,靠她相助脫險!醫:7大中風危險因子,熟記FAST助判斷
服用他汀類藥物能否改善動脈硬化進展?美國醫學會期刊研究解答
壯陽藥正確使用不掃興!醫:牢記4重點,不是吃越多越猛
骨質疏鬆若中斷治療 恐增加骨折風險
糖尿病什麼應該吃、什麼不應該?專家教你讓血糖穩定也能吃飽的關鍵
猴痘侵台關鍵20天 台大醫:入侵社區後「傳播難斷根」
QA/與天花類似但傳染力較弱的新興傳染病「猴痘」,一般人如何預防?
常常皮膚癢竟是「身體發霉」?黴菌感染好不了有4關鍵,醫教6招預防
胸痛記住這口訣 出現這4狀況需注意是否為急性心肌梗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