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窮得只剩下房子?專家曝「3阻力」以房養老難盛行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療/ 消化系統

孩子腹瀉 小心細菌性腸胃炎

【聯合報╱葉勝雄╱永和耕莘醫院小兒腸胃科主治醫師】

小佳(化名)4歲,因反覆高燒、腹脹、嘔吐、腹瀉而住院。抽血發現,發炎指數幾乎是正常上限的20倍,檢驗糞便有紅血球和膿細胞,診斷為嚴重的細菌性腸胃炎。使用第二線抗生素後,症狀逐漸改善,後來糞便培養出B群沙門氏菌。

夏天溫度高,適合細菌大量繁殖,有些細菌會感染動物、汙染農產品或水源,若不注意飲食衛生,很容易得到細菌性腸胃炎。跟好發於冬季的病毒性腸胃炎相比,細菌性腸胃炎常出現血便、黏液便,併發症也較為多樣。

引起細菌性腸胃炎的菌種中,以可存在於雞蛋、牛奶、肉類的沙門氏菌最為常見,其次是志賀氏桿菌、曲狀桿菌、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等。

沙門氏菌對成人威脅較小,因為成人胃酸強,可殺死沙門氏菌,細菌量須非常高才會致病;嬰幼兒胃酸較弱,就易感染。

臨床發現,感染沙門氏菌後,5%患者會出現菌血症,細菌進入血液後,要小心腦膜炎、骨髓炎等併發症。治療大多不用抗生素,若是三個月內嬰兒或有菌血症、病程太長、太嚴重等,就要使用抗生素。

志賀氏桿菌很強悍,少至10隻細菌就可引起桿菌性痢疾,甚至造成幼童抽搐。主要傳染途徑是帶菌者糞便傳染,2007年,台灣中部某小學爆發77人群聚感染,起因是化糞池管線破裂,汙染地下水。今年也有印尼、菲律賓等國的境外移入案例。治療時,確定診斷就應使用抗生素,可改善病情,也可避免傳染他人。

曲狀桿菌是美國最常見的致病菌,一年約240萬人感染,死亡超過百人。在台灣,則是少數冬天比夏天更常見的菌種,貓和狗也可能是傳染源。症狀有發燒、頭痛、肌肉痠痛,常見糊便或水瀉,多過血便和黏液便。有時腹瀉停了仍然腹痛,甚至痛到像腸套疊或闌尾炎。

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在台灣少見,但和桿菌性痢疾都是第二類法定傳染病。2001年曾有6歲兒童感染O157型,併發溶血性尿毒症候群;2011年,德國因為生豆芽受汙染,爆發O104型流行,造成4000多例感染,至少50例死亡。

提醒家長們,萬一孩子腹瀉,可帶著包糞便的尿布就醫,或事先用數位相機拍攝,讓醫師判斷有無血便或黏液便。治療方面,最重要的是矯正脫水和電解質不平衡,太強的止瀉藥反而可能延長甚至加重病程,抗生素則應由醫師評估使用。

避免細菌性腸胃炎

1. 飲水衛生:水應煮沸後飲用,旅遊可攜帶瓶裝水

2. 勤洗手:尤其在碰食物之前

3. 避免生食:食物要煮熟,盡快吃完

4. 生熟食分開處理:生食和熟食應使用不同刀具及砧板

5. 哺育母乳:母奶沒有汙染問題,且可對抗部份細菌

6. 益生菌:腸內好菌盤據,壞菌較難入侵

製表葉勝雄醫師

■聯合報

腹瀉 沙門氏菌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