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療/ 消化系統

脂肪肝不只傷肝 亦損膽、脾、胃等臟腑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脂肪肝初期常沒有自覺症狀,所以很容易被民眾所忽略。署立豐原醫院中醫科主任林慶鐘表示,傳統中醫認為,脂肪肝的病機歸屬肝膽不和、脾胃功能失常、濕熱痰阻、氣滯血瘀,也就是患者因酒食不知節制,導致肝膽脾胃受損,脾胃運化失常以致聚濕生痰、血行不暢,最後引起身體痰濁氣血等互相作用下而致病。

林主任指出,脂肪肝的病因可歸於外感六種淫邪(亦即病毒感染)、內傷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種情志變化,亦即常期壓力下情續緊張、情志抑鬱),或吃太多肥甘厚味、酗酒無度所造成,在中醫並無相對應的病名,但根據末期肝硬化的肝區脹痛臨床表現,可歸屬「脅痛」、「積聚」等範疇。

基本上,西醫認為,脂肪肝的定義為肝細胞中脂肪含量高於百分之五,許多原因會都造成脂肪肝,如B、C型肝炎、肥胖、糖尿病、飲酒或過勞、高血脂症、或及服用不當藥物等等原因,這些多會引起肝細胞的脂肪堆積及纖維化,嚴重時甚至恐發展成肝硬化。

如經診斷為脂肪肝炎者就必需接受治療,以免步入肝硬化的不歸路。林慶鐘主任進一步指出,治療上應針對潛在病因加以處理,如因飲酒過度引起者就必須戒酒;若因B、C型肝炎引起者則應治療B、C型型肝炎;若因肥胖所引起,患者需加以控制體重。

脂肪肝愈早發現愈早治療,則治療效果愈好。林慶鐘主任表示,脂肪肝患者宜早發現早治療,從傳統中醫的角度來看,由於脂肪肝容易損傷人體肝、膽、脾、胃等臟腑器官,這種病在治療原則上,宜針對氣血痰濁壅實的病變特點,當以舒肝利膽、調和脾胃、化痰除濕、理氣活血及降脂保肝為主。

林主任指出,治脂肪肝需依病人臨床表現之證型的不同,加以辨證施治,大致可分為氣滯、血瘀、濕熱等三類型。氣滯型脂肪肝患者常有容易疲勞,右邊肝區脅肋脹痛不適,情志抑悶不順暢者,治宜疏肝解鬱、行氣和中,適合用柴胡舒肝散,視病症酌加川楝子、元胡、澤瀉等理氣藥。

林慶鐘主任進一步指出,血瘀型脂肪肝患者常有容易疲勞,伴有胸悶胸痛、肝區刺痛等症狀,以及舌紫暗或兼見身上有瘀斑、瘀點者,治宜疏肝養血、活血化瘀,適合用血府逐瘀湯,視病症酌加草決明、五靈脂、丹參、山楂等單味藥。

濕熱型脂肪肝患者常容易疲勞,兼脅脹腹滿、脘悶、胃口差、舌苔厚膩、四肢及身體沉重、口中粘膩、大便溏而不爽等症狀。婦女則帶下多、面色白,治宜芳香化濕、分清降濁,適合用甘露消毒丹,視病症酌加草決明、黃精和首烏等單味藥。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處方裡,山楂、澤瀉、草決明、黃精和首烏都具有降血脂、抗脂肪肝的作用,可用於脂肪代謝的不同環節;當歸、丹參、郁金、柴胡、當歸、丹參等中藥材,能改善人體肝臟微循環、回縮肝臟,臨床上又可用來治療脂肪肝。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糖尿病 高血脂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