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是異位性皮膚炎好發期,林口長庚醫院皮膚免疫科主任鐘文宏說,異位性皮膚炎多在幼兒時期發病,但有些家長畏懼藥物、擔憂類固醇副作用,崇尚「自然」療法改善體質,眼睜睜看小孩抓到破皮流血。異位性皮膚炎治療近年已有長足進步,應及早積極治療、勤勞保濕、正確用藥且有耐心維持治療,治療越完整、越不易復發,不讓異位性皮膚炎伴終身。
用藥觀念停在20年前 類固醇恐懼症影響治療
鐘文宏臨床觀察,現在有愈來愈多有效藥物治療異位性皮膚炎,但很多家長觀念還停在20年前,他們一到診間坐下來就開口「不要開類固醇」,把治療藥物視為洪水猛獸。類固醇恐懼症一直是異位性皮膚炎治療的大魔王。
類固醇治療效果好,但總洗刷不了副作用惡名。鐘文宏說,長期使用口服類固醇確實會有水牛肩、月亮臉等讓人聞之色變的副作用;但短期且遵循醫囑使用並無大礙。而類固醇藥膏從最強效至最弱效共7級,依強弱不同、使用時間不同;若皮膚薄嫩或有皺折處,也不能太強效;假使皮膚已經有毛囊炎或感染,也不宜再用類固醇,否則病況會更嚴重。但這些細節,沒有經醫師評估就可能亂用,用久了皮膚萎縮、變薄、發紅,錯用、誤用當然衍生類固醇恐懼症。
非急性期使用不含類固醇藥膏 接續治療
鐘文宏表示,外用藥膏的正確用法是要持續用到病灶完整消除才能停藥,以前用類固醇藥物,可能要擦上半個月、一個月,難免惹來副作用疑慮。現在除了類固醇藥膏,也有不含類固醇的選項。在發作急性期有糜爛性濕疹時,除了系統性用藥,有非類固醇免疫調節藥物或生物製劑可選擇,外用藥膏可先短暫給予類固醇藥膏,等症狀差不多緩和,就以不含類固醇藥膏接替治療,此類藥膏長期使用也無疑慮。除了傳統的外用鈣調磷酸酶抑制劑之外,最新的PDE-4抑制劑對皮膚刺激性較低,且安全性高,3個月以上嬰幼兒也可使用,建議大家可與醫師諮詢討論用藥方針。
不過,無論如何病友使用藥膏要有耐心,鐘文宏提醒,急性期治療擦藥膏約一至兩週會看到效果,濕疹、紅疹會明顯消退;不含類固醇藥膏等同中效類固醇,藥效會稍微慢一些,如果沒耐心,很可能以為沒效就丟著不擦。異位性皮膚炎治療要慢慢來,疾病控制愈完整愈不容易復發,建議病灶消失後仍可持續以不含類固醇藥膏維持治療,就像當保養一樣擦。千萬不要等濕疹出來才擦藥,復發才給藥,異位性皮膚炎永遠不會好。
拖延不治或亂用藥 恐轉成慢性濕疹、苔蘚化
異位性皮膚炎通常在嬰兒時期開始發病,約8成病人5歲以前會有症狀。鐘文宏說,嬰幼兒異位性皮膚炎若及早勤勞保濕、積極治療、穩定控制,有機會痊癒;但如果從小輕忽、隨便用藥,很可能把小病拖成大病,甚至可能讓局部病灶因免疫記憶而轉變成慢性濕疹、苔蘚化,屆時治療難度更高。
鐘文宏說,勤勞保濕是異位性皮膚炎治療的根本,尤其冬季皮膚容易乾癢、皮膚保護層破損脆弱,更要注重保濕。應謹記不要用過熱的水泡澡或洗澡,清潔後在病灶處擦藥膏,再擦保濕,以免先擦保濕後擦藥會降低藥膏效果。
鐘文宏也表示,家有異位性皮膚炎幼童,家長難免焦慮不安,也觀察到有些家長因害怕西醫治療而相信「調整體質」的民俗療法。民俗療法可作為輔助,但不可偏廢正統治療,若孩子狀況嚴重且影響日常生活,應尋求正規醫療。現今治療武器多元且進步,家長可多跟醫師討論,避開過敏風險因子,尋找對孩子最好的治療處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