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飄飄是乾癬性關節炎?
現職:臺北榮總皮膚部皮膚診斷科主任
專長:乾癬、落髮、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
在頭皮、屁股、前小腿、手肘皮膚出現脫屑,有如雪花飄飄的乾癬疾病是個百變女郎。皮膚的發炎發紅脫屑,不只是會讓夏天不方便穿短袖、短褲、泳衣,也有可能發展成乾癬性關節炎。
臺北榮總皮膚診斷科主任陳志強醫師說,「臨床上我們發現頭皮乾癬很嚴重、全身乾癬面積很大或是指甲有凹洞、油滴狀的病變,或是肚臍、胯下出現乾癬,就要懷疑可能會併發乾癬性關節炎。門診時,捏一捏關節有沒有腫、脹、痛,詢問有沒有手指關節及背部的晨間僵硬,或是下背痛這樣的發炎性關節炎,不一定有季節性。」
這類病友有可能一開始痛就會發現自己開車轉方向盤、上班走路、拿東西都會痛,也常發生在手指頭、腳趾頭,最怕關節一直發炎、變形,再也回不來了。
同時,乾癬性關節炎常發生在30到50歲的年齡層,正是人生最有產值的黃金時期。如果能好好控制,有助延緩病情。
根據國際標準,可由五個重點,診斷是否有乾癬關節炎:
一、皮膚乾癬:現在有(2分)、曾經有(1分)、有家族史(1分)
二、指甲病變:有點狀凹陷、甲床剝離(1分)
三、類風溼性關節炎:沒有(1分)
四、有香腸指或香腸趾(1分)
五:影像學檢查有骨頭的破壞、新生骨的產生、接骨點炎(1分)
以上症狀,若加起來有超過3分,就可確診是乾癬性關節炎。
有位20多歲的女性游泳教練,乾癬主要是分佈在臉、頭皮、四肢,耐心配合治療後,效果很好,又回去教游泳。沒想到停止治療,沒一、二個月,居然是坐著輪椅被媽媽進來看門診,因為手腳又腫又痛,沒辦法走路,皮膚乾癬跟發炎性的關節炎一起大爆發。媽媽很心疼,更自責沒把孩子生好,母女兩人身心都備受折磨。
陳志強主任說,「乾癬性關節炎,需要持續治療,一旦中斷有可能會控制不佳,像今年台灣的疫情平穩後,就有一波波的報復性看診潮。很多治療中斷後,都需要重新再開始。我們很感謝有健保能提供乾癬性關節炎病友有好的醫療資源,可以藉由針劑的生物製劑或口服標靶藥物來幫助這些病友控制病情,也讓覺得打針很痛,擔心定期請假回來打針會影響上班的病友,能有比較方便的口服新藥可以申請。在有限的醫療資源下,提供必要的幫助。」
乾癬是一個全身性的發炎性疾病,不是單一指標可以診斷,高風險族群,也要同時注意自己的皮膚、關節、心臟、眼睛、腸胃的狀況。除了跟主治醫師保持良好的互動,耐心接受治療外,也建議病友們生活作息正常,留意自己的壓力管理。
同類文章
為什麼有「老人味」?皮膚科醫師揭3大臭味來源
洗完頭真的得用潤絲精?潤絲精可與洗髮精一起用?專家解惑
換季就全身癢爆!皮膚科醫認證蕁麻疹7大止癢攻略
清明連假身上多好幾包 使用類固醇小心皮膚變薄
洗髮精加水稀釋用更久?皮膚科醫揭「可怕下場」
吃太多生雞蛋 恐易掉髮
被恙蟲叮咬會有發燒、畏寒等症狀…山區掃墓,2招避免蟲蟲危機
年輕化!25至65歲有360萬人禿頭 正確救髮醫師告訴你
常常莫名過敏、皮膚癢?2招找出原因別單靠類固醇
換季肌膚常乾癢怎麼辦?注意5個保養撇步 從洗臉開始
從「痣」看健康!專家提點揪出「索命痣」的痣相3迷思
運動咖以為得帶狀皰疹急奔醫 原來是過敏引發濕疹
皮秒雷射改善皮膚 老董也凍齡
異位性皮膚炎搔抓難眠 醫師:保濕避免誘因
皮膚癢睡不好 3招改善
洗完頭大量掉髮、頭皮屑爆多? 醫師曝洗髮精「2重要成分」別用錯
雞蛋、蛋清真能治療燒燙傷?常見救急撇步一次詳解!
穿發熱衣禦寒?皮膚科醫師提醒,這4種人恐誘發肌膚大問題
沒曬太陽卻變黑? 小心!你不知道的「感光食物」讓黑色素沉澱
過年想開運微整形嗎 最多人拿孫藝珍、玄彬當範本
生髮液是真有效還是擦心安?醫師詳解常見生髮液的9個問題
洗髮精跟潤絲精可混一起使用?當心護髮不成反傷髮
養髮液、生髮液大不同! 醫師教你如何分辨頭頂上的需求
過年大掃除,清潔劑超傷手? 皮膚科醫師教護手小撇步
清潔過頭,雙手乾癢怎麼辦?皮膚科醫師分享小撇步
年輕女子異位性皮膚炎不成眠 對症治療兩周後不再癢
不只皮膚癢!醫:別把異位性皮膚炎當單純皮膚病
防疫勤洗手!但洗到雙手乾癢、龜裂引發皮膚炎怎麼辦?日常3舉止超NG
避開了嗎?一天之中害你加速皮膚老化、產生皺紋的關鍵時刻
曬多久太陽才足夠補充維生素D?美國皮膚科學會的建議讓人意外
猜你喜歡
為什麼有「老人味」?皮膚科醫師揭3大臭味來源
你的肺有多老?專家教你用一招簡單診斷肺年齡
飲料喝半糖也會糖尿病?營養師分析「含糖地雷」食物,韓式炸雞也上榜
洗完頭真的得用潤絲精?潤絲精可與洗髮精一起用?專家解惑
女友下體狂流「寶可夢」般墨綠色液體 男聞味道瞬間崩潰
你有雙下巴嗎? 小心是血管疾病警訊
睡不好很傷身!規律運動、調整睡前吃點心習慣…專家提點「好眠10招」
媽祖遶境徒步遠行 醫師提醒注意2件事避免致命風險
月經量變少,是不是提早進入更年期?醫師教先判斷這些事
常腹瀉、傷口慢好…免疫力低下病毒易入侵!醫師教從生活型態5方面調整
控血糖先吃菜再吃肉?專家揭正確進食順序:大部分人都做錯
換季就全身癢爆!皮膚科醫認證蕁麻疹7大止癢攻略
你是落枕高風險群嗎?醫提醒:伴隨其他症狀當心
你有多硬?勃起硬度也分等級!醫:硬度不足恐增心肌梗塞風險!
動太多或太少皆可能引起 醫教2招預防退化性關節炎
總是膝蓋痛怎麼辦? 骨科醫師教日常6招保養
9種人最易養出膽結石 醫提醒:右上腹部不舒服當心
痛風不能吃豆類製品?醫:限錯飲食對控制尿酸沒用!真正不能吃的是這些
「天邊孝子」批評給壓力,照顧者情緒爆發!轉念5方法
國人40歲以上成人夜尿盛行率近4成 醫曝常見4大原因
很少覺得肚子痛表示很健康?3種「病態便秘」快就醫
肥胖對血管危害多大?醫:大小動脈都可能出狀況
喉嚨異物感可能與6大類問題有關 醫:這個部位的最要警覺
7種大便型態代表什麼?醫:4種情況要當心,盡早就醫
常嗆到是肌少症警訊!復健科醫一招讓口咽喉部肌肉更有力
全台350萬人的困擾!退化性關節炎影響行動 醫建議手術
小便顏色混濁、泡泡多…有問題嗎?7種尿液健康狀況,一次詳解
如何讓大腦得到高效休息 腦神經科醫師給出這個建議
手抖、行動慢…恐罹巴金森氏症,一張表自我檢測
洗髮精加水稀釋用更久?皮膚科醫揭「可怕下場」
吃飽就打嗝、放屁…3動作緩解脹氣 少吃這些高產氣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