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網膜剝離不是老年人的權利!台灣視網膜剝離率比率居全球之冠,加上視網膜病變平常不痛不癢,長庚紀念醫院北院區眼科部部長黃奕修提醒,近視族年齡下修,加上台灣年輕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多,平日未做好視力檢測又不保養,小心失明危機上身!
高度近視讓潛在患者年輕化
高度近視是造成視網膜剝離的主因,如果發現瞬間視力減退、色調改變,或看到大片黑影、突然閃光、影像扭曲時,極有可能是視網膜剝離前兆,隨著台灣高度近視人口增加、年輕化,也讓視網膜剝離患者年輕化。
黃奕修醫師解釋,近視會加速眼球老化,當近視度數越深,眼睛前後軸越長,覆蓋在眼球內壁的視網膜也就變得越薄,視網膜因自然萎縮而出現孔洞,可能受周邊玻璃體拉扯而造成剝離,如果又從事過度用力的運動,例如急速晃動、撞擊等會導致離心力過大的行為,皆會導致視網膜剝離機率增加。
圖/高昊提供
糖尿病年輕化 視網膜剝離機率增高
除了高度近視外,糖尿病也是造成視網膜剝離的主因之一。糖尿病友因胰島素功能不足,導致血糖指數上揚,使得血液黏稠、血流滯慢,當血液中的成分開始滲透,造成視網膜水腫和發炎,長期缺血缺氧下,就會出現視網膜或玻璃體出血可能。
黃奕修醫師指出,多數銀髮族糖友即使身體虛弱,眼睛卻問題不大,反觀30至40 歲的年輕患者,因為身體修復功能較佳,不是水腫嚴重就是經常出血。理由是因為眼睛血管病變、受傷之後的修復,就是結疤,而眼睛一旦結疤,就更容易造成出血,也會產生更多的血管病變與視網膜剝離機率,治療難度也更高。
他回憶,一名年約40歲的患者有小兒麻痺,本身又有糖尿病,為了養家維持生計擔任計程車司機,因為需要長期開車,擔心頻尿便不敢喝水,致使糖尿病更嚴重,視力也逐漸衰退,雖然事後請對方定期回診治療,但患者擔心治療造成收入中斷,一直不願接受進一步治療,最後視網膜剝離視力急速惡化,再也沒有出現在診間。
圖/高昊提供
視網膜剝離 裂孔性須儘快手術
視網膜剝離可分成「裂孔性、積液性和牽引性」三種類。「裂孔性視網膜剝離」較常發生在近視患者上,因高近視度數加速眼球老化,造成視網膜破裂,必須儘速手術治療。積液性多是因眼睛葡萄膜炎虹彩炎,或工作壓力大而引發病變;牽引性剝離多是因糖尿病引發眼睛血管積血、缺氧等,致使玻璃體拉扯剝離。
黃奕修醫師指出,如果視網膜出現裂孔或破洞,但尚未視網膜剝離前,可以使用光凝固,以雷射光射視網膜裂孔周圍,灼傷後的結疤能讓視網膜附著下方組織,此種方式不需手術切口;另一種則是冷凍治療,以低溫冷凍裂孔周圍,同樣是以結疤封閉孔洞,令視網膜固定。
糖尿病引起的牽引性視網膜剝離,則主要依靠玻璃體切除術,進入眼內清除髒東西,並視狀況合併雷射治療與矽油灌注,但若遇見拉長太嚴重的病例,即便是如今先進的技術也難使視網膜貼回。
圖/高昊提供
有意識自我檢測雙眼 及早就醫
除了糖尿病、高度近視會引發視網膜剝離,其實視網膜剝離很可能是許多共病的結果,例如有黃斑部病變家族史、肥胖者、三高、結締組織病變患者等也會增加視網膜病變機率,因此定期檢測、預防,是預防眼睛病變重要的關鍵。
黃奕修醫師舉例,有一名20多歲的妙齡女子,從小就有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會全身搔癢、紅疹脫屑,只能不斷抓、打眼睛止癢,最後抓到眼睛視網膜剝離,到院求助時一眼已經失明,只能透過光凝固方式,搭配皮膚科醫生診療,一起挽救第二眼的視力。
他強調,要避免視網膜剝離失明的憾事發生,平常務必要有意識的自我檢測雙眼,例如比較單眼視力是否有落差、是否出現陰影,16歲以上通常視力比較不會再有急遽變化,如果發現視力突然惡化、模糊,務必第一時間至設有視網膜專業的醫療院所尋求醫師檢查,才能及早治療,挽救光明視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