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療/ 骨科.復健

「低頭族」 抬起頭吧!

【內容摘自《張老師月刊》415期(2012年7月號),文字╱嚴西、攝影╱莊明穎】

拜科技所賜,近幾年來,人類的最新進化是「滑指」與「低頭」。在小小的隨身螢幕中,不論是上社群網站、玩遊戲、查資料、與好友聊天……,功能包羅萬象,應有盡有。

但低頭同時也引發不少問題,其中公共安全尤其受到關注。立法院在今年5月初三讀通過,將制定法令對低頭的汽機車駕駛開罰,最快9月開跑;美國紐澤西州也已經向低頭而違規的行人祭出罰單,罰金約高達兩千五百元臺幣。

人類究竟能否抵抗這波低頭浪潮?

去年曾有一項研究調查美國與芬蘭的低頭狀況,結果發現,受試者在生活中多有「習慣性查看」的現象,而通常這「一看」就至少要花掉三十秒──包括解除手機鎖、叫出某個應用程式。

參與調查的學者認為,單純只是「看看」的低頭族占大多數,但一旦成了習慣就不容小覷,因為習慣性的行為總是會占去部分心力,讓人沒有足夠心力與身旁的情境互動反應。此外,研究也發現,當手機能提供愈即時的訊息時,使用者會頻繁地查看諸如好友動態等新資訊。

長年鑽研科技對人類心理影響的美國心理學家賴瑞羅森博士, 在名為《iDisorder》(科技疾患)新書中的一項研究中調查了千名「i 世代」(一九九○年代出生)以及「網路世代」(一九八○年代出生)的美國年輕人。他發現這些年輕人若一整天無法查看網路或手機訊息,或者無法對外發表自己今天所做的事,就會感到焦慮。

根據美國知名市調公司提供數據,青少年平均一個月要收發將近三千五百條訊息,扣除睡眠時間,幾乎是每小時就要收發七至八則訊息。

中年人雖然不似青少年酷愛收發訊息,但也身處「i」潮流中。根據羅森博士的數據,有1╱ 3「X世代」(一九五○年代後期出生)和1╱ 6「戰後嬰兒潮世代」是低頭族。他認為科技日新月異下,我們已經「不可能走回頭路」了。雖然根據他的研究,科技與年輕世代的生活極度密切,致使年輕世代出現許多與「強迫」、「自戀」、「上癮」、「注意力不足」等相關的心理疾病徵兆,但只要我們對這些現象提高警覺,並且適度採取一些平衡策略,依舊能夠健康地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

如何提高警覺並採取平衡策略?以下融合幾位專家的看法:

1.明白自己查看手機的狀況。通常查看什麼?有多頻繁?在什麼情況和情緒下,會想要查看手機?是否不論去到哪裡,手機幾乎都不離身?

2.當手機提示音或鈴聲響起時,提醒自己,你並不一定要「立刻」查看或接聽。若願意,可以把提示音關閉,會是不錯的方法。

3.發表言論按下「送出」鍵之前,先暫停一下做點別的事,再回來看看自己的文字。裡面用了多少個「我」?又有多少個「我們」、「他們」?若不斷以「我」構築各種訊息,留心是「自戀」的徵兆。多看看他人的發言或照片,或在發言前花點時間等候、觀察一下,都可以暫時調整把注意力過度放在自己身上的模式。

4.在某些場合中謹守禮儀,盡量少看手機。羅森博士特別建議在餐前鼓勵旁人一起「暫離手機」,可先讓所有人花點時間查看手機,接著將手機調整靜音、螢幕朝下放在桌上。餐間可以由人提議「休息片刻」,然後所有人一起查看、回覆手機來電,但是每次的間隔時間盡量不得低於十五分鐘。

5.固定找時間完全抽離科技產品。花十五分鐘看看書、拼拼圖、散散步、與人聊聊天……,或者固定設定一天當中的某個時段不看手機,例如晚上十點到隔天早晨七點。

低頭族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