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蕁麻疹為何都治不好,一定要吃藥才會好嗎?先區別你是慢性還是急性蕁麻疹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療/ 精神.身心

無端被封鎖、在意按讚數 專家提這招擺脫青少年社群憂鬱

一研究發現,停止使用社群媒體一周,將顯著改善憂鬱及焦慮,對幸福感也有正向影響。美聯社
一研究發現,停止使用社群媒體一周,將顯著改善憂鬱及焦慮,對幸福感也有正向影響。美聯社

聽健康

00:00/00:00

使用社群媒體已是生活常態,研究發現,校園青少年若被他人封鎖,不知道原因也找不到機會陳述,或在意張貼貼文/影片的按讚人數等,都會讓情緒焦慮、激動甚至怨天尤人,睡眠品質變差。專家建議,青少年可安排「斷網」時段,另一研究發現,停止使用社群媒體一周,將顯著改善憂鬱及焦慮,對幸福感也有正向影響。

董氏基金會於2021年的調查發現,全台青少年不論是平日或假日使用超過2小時的網路活動,前五名均有「瀏覽社群網站」,平日排序為第一名。2022年5月發布於《網路心理學、行為和社交網絡期刊》的研究,由英國巴斯大學學者進行,研究對象共154名平均年齡29.6歲,其每天都有使用社群媒體(臉書、IG、twitter、tiktok),平均每週花費8小時在社群上,以問卷方式評估其焦慮、憂鬱及幸福感的狀態。

受試者分為干預組及控制組,干預組一周內禁用所有社群媒體,控制組則照常,並以「螢幕使用時間」確認是否遵守規則。研究發現,干預組使用社群媒體時間平均為21分鐘,控制組則為7小時,研究結果,一周不使用社群媒體,可提高個人的整體幸福感,並減少憂鬱和焦慮的症狀。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胡延薇表示,青少年對網路高度依賴,這1、2年因疫情受限活動範圍、取消實體課程等,加重過度依賴網路現象,導致負向情緒增加。

胡延薇指出,根據史丹佛大學研究,相較面對面溝通可透過肢體語言理解對方,但視訊會議或線上教學僅聚焦於臉部,迫使大腦得花更多力氣解讀對方的意思及情緒,更易產生疲累感。她觀察,青少年若在社群平台被人封鎖、不知道原因也找不到機會陳述,或在意貼文/影片按讚人數,讓自身情緒愈來愈焦慮或激動,怨天尤人,睡眠品質也會變差。

胡延薇建議,青少年可安排斷網的時段,做其他活動轉移注意力,像運動、閱讀寫作或與親友間有固定的談心時間;她提醒,科技帶來便利性,但更要學會辨識及判斷,不能依單向傳播就接收一切資訊。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民眾若花費過長時間在社群平台,恐影響生活作息及身心健康,建議可先思考自己較少執行的實體活動,包括去大自然走走、撲鼻的花草香味、夏日的蟲鳴鳥叫/蟬聲,與朋友碰面或拜訪長輩。接著思考,使用社群是因為獲得歸屬感,較不孤單;還是因為身旁人都使用,為流行趨勢;或實際需求,為了討論功課或傾聽朋友煩惱等。從釐清自己使用動機,轉而實際行動。

葉雅馨說,減少使用社群平台的時間可從半小時開始,設置提醒鬧鐘,循序漸進增加「減少使用時間」的長度,同時規劃空下時間的安排,例如協助家人採買食材、晚餐料理、做家事、欣賞影片甚至發呆等。葉雅馨提醒,不妨試試減少使用社群,告訴自己會增加幸福感,也為實際生活注入新趣味。

社群媒體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