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療/ 精神.身心

心狂跳 快窒息… 是恐慌還是焦慮?

元氣周報

吳姓婦人喜歡旅行,但害怕坐飛機,每次上飛機心跳加快、冒冷汗,彷彿快窒息死亡。她以為心臟出問題向醫師求助,但檢查不出異狀,轉介到精神科治療,診斷罹患恐慌症。 記者陳柏亨/攝影
吳姓婦人喜歡旅行,但害怕坐飛機,每次上飛機心跳加快、冒冷汗,彷彿快窒息死亡。她以為心臟出問題向醫師求助,但檢查不出異狀,轉介到精神科治療,診斷罹患恐慌症。 記者陳柏亨/攝影

【聯合報╱記者林志函/報導】

吳姓婦人喜歡旅行,但害怕坐飛機,每次上飛機心跳加快、冒冷汗,彷彿快窒息死亡。她以為心臟出問題向醫師求助,但檢查不出異狀,轉介到精神科治療,診斷罹患恐慌症。

體質與個性 都是恐慌因子

萬芳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邱一航說,恐慌症成因是多樣化的,舉凡體質、遺傳、個性、心理狀態都會影響。舉個性為例,易緊張、壓力大、急性子、總是在趕時間的人,得到恐慌症機率較高。

不少明星學校資優生、企業大老闆、中高階主管自我要求極高,承受的壓力也較一般人沉重,是否容易得到恐慌症?「很難講。」邱一航表示,這類菁英份子的成就高、壓力大,但他們也有更多紓壓管道,例如有機會出國度假、從事休閒活動;社經地位較低的人,光是賺錢養家都有困難,紓壓管道也較少。

血清素失衡 比較容易發病

邱一航說,除了個性外,恐慌症也與大腦內的神經傳遞物質不平衡有關,這項神經傳遞物質主要是血清素(serotonin),血清素功能若不平衡,容易發病。

醫師說,初次看診的恐慌症病人,約半數是其他科醫師轉介,例如心臟科、胸腔科、腸胃科、家庭醫學科。病患身體不適到各科檢查,沒有發現異常,醫師觀察病人情緒緊繃,建議求助精神科醫師。

邱一航指出,個案最常自心臟科轉介,而根據國外統計,罹患恐慌症的男、女人數比例約1:2。他說,恐慌症不一定要就醫,但是當病況嚴重到影響生活,需向醫師求助。

恐慌去得快 焦慮會一直存在

邱一航說,恐慌發作會引起身體不舒服,例如心悸、冒汗、發抖、呼吸急促、喉嚨梗塞感、胸痛、惡心、肚子不舒服、頭暈,甚至感覺快死掉、抓狂。他表示,患者前一刻表現正常,但恐慌症發作,馬上出現上述症狀。10分鐘內症狀加劇、持續20至30分鐘,很少超過1小時,「來得快,也去得快。」

焦慮與恐慌不同,邱一航舉講課為例,一名老師需上台授課兩小時,他可能兩小時都覺得焦慮。這位老師不是恐慌發作,比較偏向社交焦慮或社交恐懼症,因為焦慮不會「來得快、去得快」。

不愉快經驗 產生預期焦慮

邱一航說,有些患者會在特定地點恐慌症發作,如雪山隧道、飛機上、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的密閉機器、電梯、捷運忠孝復興站的長手扶梯,多半是「無法立刻脫身的情境。」

陳姓業務員有恐慌症,害怕開車進雪隧,每次都非常不舒服;他接到老闆電話,周末需開車到宜蘭拜訪客戶,愈想愈擔心。邱一航說,事情還沒發生,但陳姓業務員因過去不愉快的經驗,數天前就開始擔心恐慌症發作,這就是「預期性焦慮」,應向精神科醫師求助。

認知行為治療 比藥物重要

邱一航說,心理諮商師、認知行為治療團體也能幫助恐慌症病患。治療分兩大類,分別是藥物治療、認知行為治療,認知行為治療尤其重要。

常見治療恐慌症的藥物,如血清素回收抑制劑(抗憂鬱劑的一種)、抗焦慮藥物。醫師說,血清素回收抑制劑作用較慢,但能調整大腦神經傳遞物質的平衡。

國內有部分醫院提供恐慌症團體治療,通常由一名治療師引導數名同質性個案,討論恐慌症狀況、如何走出來,其他個案可藉此學習。

當他恐慌症發作…

告訴病患,症狀會過去,我會陪著你

恐慌症發作,身旁的人該怎麼辦?邱一航說,身邊的人應有同理心、體諒患者感受,可告訴對方「我知道你很不舒服,但你放心,我會陪著你。」

家人也可以安撫恐慌症患者,「這是恐慌症發作,症狀會慢慢過去,你不會因為這樣死掉。」邱一航說,應讓患者知道他不孤單,如果真的發生狀況,身旁的人也會協助他就醫,增加患者安全感。

有時候也能告訴患者,「昨天恐慌症也發作,但十幾分鐘就過去了,很快就會好起來。」並設法轉移患者的注意力,例如放鬆肌肉、深呼吸,不要將注意力集中在身體不舒服上。

邱一航也建議患者少喝茶和咖啡,茶和咖啡含咖啡因,恐刺激自律神經、導致病發。

若上述認知行為方法都試過了,患者還是很不舒服,可視情形使用抗焦慮劑,但不宜長期只靠抗焦慮藥化解症狀,以免產生藥物依賴。

恐慌症 焦慮症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