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療/ 精神.身心

活動會後被拖住問不停,該不該拒絕? 心理師這樣做,巧妙化解

把自己的狀態說清楚,其實不是拒絕對方。相反的,你若是真心想幫助對方,避免她做出更不恰當的反應,傷害了這段關係,你愈早把自己說明白,對方才有機會調整。
把自己的狀態說清楚,其實不是拒絕對方。相反的,你若是真心想幫助對方,避免她做出更不恰當的反應,傷害了這段關係,你愈早把自己說明白,對方才有機會調整。
圖片/ingimage

這麼多年的實務經驗,我發現這些默默付出的朋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忍耐功夫都是一流的!他們藏了很多心事,不敢跟別人說,就怕造成別人的負擔。你問他們如果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會發生什麼事嗎?十之八九會跟我說:「這樣感覺好像是自己要來的,不是對方真心想做。」

正因為這些人比別人更加地細膩與敏感,以至於要他們說出自己的需要是很困難的事。他們會擔心太清楚地表達會讓對方覺得有壓力,造成別人的麻煩。所以只要對方的一次蹙眉、一個撇嘴,甚或是沉默不語,都會讓他們覺得不好意思,把到了嘴邊的話又吞了回去。

在他們的腦海中,深信著一個人生的準則:「如果我不說,你就能做到,代表你真的很在乎我。」言下之意就是,如果我說了你才做,表示你只是為了安慰我。這樣求來的對待,會讓他們覺得自己不夠體貼,造成了別人的麻煩。更遑論開口說了,對方依然無動於衷,就更傷人了。

所以,為了避免創造彼此的尷尬與痛苦,乾脆什麼都不說,默默地承受下來。安靜的背後,其實是令人心疼的世故。他們不喜歡與人衝突,如果退讓可以換來一屋子的和諧,自己站在角落又何妨。只是偶爾在夜裡,他們心裡仍會覺得悶悶的,好像自己是一個局外人。他們不是不知道「會吵的小孩有糖吃」,真要他們自己開口,心裡又滿是糾結,擔心不小心傷了對方或者讓對方失望。所以每回遇到為難的時刻,都希望對方可以自然而然地發現自己的需要,那該有多好。

這讓我想到有一次,我辦了簽書會,活動結束後,有一個讀者興致高昂地拉著我問東問西。起初,我還算有禮貌的回答,但是當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活動已經結束半個多小時,我的體力也快耗盡了,但是她似乎沒有打算歇手。於是我陷入天人交戰,該不該開口婉拒她的發問,好讓自己可以脫身?又擔心這麼做,會讓對方覺得參加活動沒收穫,心裡的疑問沒解開,很失望?

我該默默地祈禱著她能自己發現時間不早、主動停下來,然後打道回府。或是身旁的人發現了我的扭捏,可以出手相救一下?所以我又多聊了五分鐘,但是我期待的事情並沒有發生。後來我真的受不了了,就在心裡問自己:

「如果我不告訴她,我累了,她會知道嗎?」

「會不會她現在真的陷入自己的情緒裡,無法觀察到我的狀態?」

「如果我繼續允許她發問,我有讓她在跟我的互動裡學到該學的東西嗎?」

想了一輪之後,我在她說出另一個「可是」之後,換了一口氣,以態度溫和、立場堅定地說:「謝謝妳這麼信任我,告訴我這麼多妳的事情。現在時間很晚了,而我剛剛演講完,專注力已經消耗很多,實在沒有辦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解答妳的疑問。

如果妳真的想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妳需要的是更完整的幫助,我會建議妳除了看書,也試著找專業的心理師治療或安排系統性的課程,才能從根本解決,治標又治本。」

這位讀者一聽完我這麼說,才恍然驚覺自己占用了我許多時間,連忙道歉與道謝後,就快步離開。事後,我一直在回想,如果我當時不表達自己的狀態,又會有什麼結果呢?會不會我就假定對方是一個「白目」的人,心裡默默地打了個叉?因為我需要自己是一個好人,就得把對方當成是壞人,才能消弭心中的不滿。可是這樣做,真的有幫助嗎?

再者,當對方的情緒如此波動,而環境又十分吵雜,我真的有把握她能夠正確理解我的意思,回家好好地琢磨嗎?還是她帶著一知半解的狀態,把問題愈擰愈糟?更重要的是,會不會她真的以為簽書會這樣的場合,是讓讀者可以免費諮詢的時間?或者她買了一本書,我就得為她所有的疑惑負起責任?當這樣的行為被容許之後,日後我自己或其他作者辦活動時,有沒有可能會再遭遇同樣的狀況?這真的是我想要的結果嗎?

那一刻我突然懂了,把自己的狀態說清楚,其實不是拒絕對方。相反的,你若是真心想幫助對方,避免她做出更不恰當的反應,傷害了這段關係,你愈早把自己說明白,對方才有機會調整。否則就像那位讀者,如果我不說,讓她繼續問,而她又不是那種喜歡占人便宜的人,在她意識到自己失禮之後,會不會對我更加的抱歉?之後,反而更不敢找我協助?而我以為自己在對人好,其實反而讓對方更難下臺。

所以,那些默默承擔的朋友,在隱忍的同時,不一定讓對方覺得更愉快。而且「忍」這個字很有趣,仔細拆解,就是心上插了一把刀。當你在忍耐的時候,其實你身體是有痛覺反應的。而這樣的不舒服是一種提醒,目的是希望你除了忍,還能夠更進一步去關照它。就像身體會疼痛是為了告訴我們哪裡出了問題,提早作出調整,忽略掉、不去管他,只會讓狀況更嚴重。簡而言之,學會建立界限的首要功課,就是戒掉「忍讓」的習慣,承認自己有所期待、需要照顧。

你呢?你也是那種不喜歡開口提出要求的人嗎?總希望別人有讀心術,能猜得到你的想法嗎?希望我的故事可以給你不同的思維。當你把自己的原則或想法說出來,不等於對方就得直接買單,至少讓對方有機會進入你的世界,瞭解你的需要。如果你連一個入口都不給,又怎麼能期待對方真正認識你呢?瞎猜的結果,很可能兩個人都受傷了。

把自己說清楚是一種習慣,而做到這件事情的前提是,你得花一點時間好好問問自己,我真正要的是什麼?不能只存在模糊的感覺。當你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的時候,別人給你什麼都不對。你的不好意思,是別人挫折的源頭。

.書名:心理界限:尊重自己的意願,3個練習設立「心理界限」,重拾完整自我
.作者:楊嘉玲  
.出版社:采實文化  
.出版日期:2017/11/30
.書名:心理界限:尊重自己的意願,3個練習設立「心理界限」,重拾完整自我 .作者:楊嘉玲 .出版社:采實文化 .出版日期:2017/11/30
也許別人不是故意要傷害你、侵犯你的界限,而是他真的摸不著你底,一不小心就踩到你的線。你若真想體貼,從現在開始學著說清楚吧!你想要的親近,不侵犯,才有可能發生。(本文選自采實文化《心理界限》)

作者介紹

楊嘉玲

諮商心理師。熱愛寫作,喜歡透過文字讓人感覺溫暖、獲得療癒。

啟點文化負責人。

柔順的外表下,藏著一顆冒險的心。

政大經濟系畢業,發現自己無法融入冰冷的數字世界,憑藉一顆敏銳的心思,以及對人文哲理充滿好奇心,毅然踏上心理輔導之路。

心理輔導 壓力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