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為何態度忽冷忽熱?出軌有跡可循!當伴侶出現這6行為時要留意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療/ 百病漫談

保暖措施/冷不會要人命 體溫低引發心律不整

【台灣新生報/記者陳元春/專題報導】

「冷死了!冷死了!冷……」民眾遇寒冷,口頭上會習慣說一句「要冷死了」,但其實「冷死」、「凍死」只是俗稱,醫學上,並沒有凍死這名詞的定義。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蔡卓城指出,醫學上,並沒有凍死的定義,一般大眾所謂的冷死,其實是因低體溫,引發心律不整致死,且坦白說,台灣冬天的環境要冷死人機率不高,一般多是因天氣冷,血管收縮併發中風、心肌梗塞等疾病致死。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蔡卓城指出,人的體溫,是靠下視丘控制,其中以老人和小孩控制體溫的能力比較不好。醫師蔡卓城補充,一般來說,人體的正常體溫約介36.5-37℃間,而一旦體溫若低於32℃則可能出現心律不整,若體溫低於30℃,就一定會發生心律不整,因此,民眾俗稱的冷死、凍死其實是因低體溫造成心律不整,導致心臟血液打不出去,增加死亡的風險,故嚴格來說死因其實是「心律不整」。蔡卓城醫師說,以台灣冬天最冷的溫度,還是有達8-10℃,若要跟北方的冬天低溫,是低到零下或零下10℃,其實台灣要冷死人的機率並不高。

然而,每次寒流報到時,社會新聞就會報導哪邊又有人被冷死,醫師蔡卓城解釋,其實很多人並不是真的被冷死,只是因寒流來,加速心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導致中風、心肌梗塞等疾病發作死亡。

家庭醫學科醫師康宏銘也指出,因失溫凍死在台灣確實少見,一般來說,人若感覺冷,就會發抖產熱,或找方法取暖,除非是因喝酒意識昏迷,倒在地上失溫,或掉到海裡失溫,才可能發生凍死的狀況,其餘少見。且康醫師也認為,多數人在寒流出意外死亡,其實是死於因天氣冷併發心臟病、腦中風或氣喘,並非真的凍死。

國泰綜合醫院急診醫學科醫師沈膺盛也說,一般說冷死、凍死,只是俗稱,醫學上並未真正定有冷死的定義,至少他沒看過,而一般來說35℃以下就稱低體溫,易引發心律不整或併發心血管疾病,造成死亡的風險。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吳岱穎則說,因依測肛溫、口溫或耳溫等部位不同,依個別部位各有其正常溫度範圍,其中肛溫比口溫高,口溫又比耳溫高,但一般來說,不管是測肛溫或口溫等,人體的正常體溫約介在36-37.8℃間,若失溫低到35℃,就恐增加死亡風險。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心臟病 心肌梗塞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