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最後一哩路,你希望怎麼過?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先生,因為身上的鼻胃管令他痛苦不已,然而,醫療團隊認為還能接受治療,妻子也不忍心拔管。在臺大醫院金山分院院長、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長蔡兆勳和居家安寧團隊的介入下,老先生回到家中,鼻胃管移除了,還能自己小心翼翼的吃東西,海外的子孫也回國了,與家人、團聚、互動一天後,在第二天安詳離世。
🎧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
從醫院到家中 居家安寧團隊協助病人圓滿離世
「拔掉(鼻胃管)只需三秒,但促成圓滿需要三天」,蔡兆勳感慨地說。為了達成老先生的心願,他前後跑了三趟,最後終於在家屬同意下,利用下班時間,到老先生家中替他拔下鼻胃管,不僅讓病患安心,也不再與家人爭吵。
居家照護中最困難的其實是是否達成照護方向的共識。因為「面對死亡總是困難的。」蔡兆勳解釋,家屬間意見不合多數源於不捨、失落或悲傷的情緒。譬如有些家屬適應較好,能夠接受,也有部分家屬平時不在病人身邊,對於歷程不了解,當病人已經嚴重時,一時之下適應不良。
因此,醫療團隊必須整合病患及家屬的意見。蔡兆勳歸納的安寧緩和醫療「六大步驟」中,第二步正是強調醫護人員要具備同理跟接納的態度,以便與家屬進行良性互動,促成共識。
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長輩普遍希望在人生最後階段能夠「落葉歸根」,而過去往往是在病患臨終時用強心劑,緊急送回家。如今,居家安寧的進步在於不再需要讓想回家的民眾等到「最後一口氣」才回去。鼓勵病患能夠提早回家準備,例如在過世前兩三個月。這樣親友之間有充裕的時間來討論重要事宜,並好好告別。
政府健保給付、24小時支援 安寧照護更普及
「居家安寧是讓病人回家去生活,而不是回家受苦。」蔡兆勳說明,為此政府也大力推動居家安寧服務,幾乎各醫療院所、診所和衛生所都有提供。並且有健保給付,末期病人至少可以一週看一次,有需要時隨時可去探視。
也有家屬擔心,病人身上若有鼻胃管、尿管等該如何在家照顧?蔡兆勳也補充,為確保病人在家能安詳生活,醫療團隊提供24小時電話專線。在疼痛管理方面,也會事先準備好止痛藥物,教導家屬如何使用,以盡可能不讓疼痛發生,比等到病人很痛時才去處理更為有效和即時。
病主法推動自主決定 讓生命有尊嚴地謝幕
除了居家安寧之外,近年來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通過《病人自主法》(病主法)的國家,讓民眾能為自己選擇善終的方式,及早準備。蔡兆勳解釋,病主法是在《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之後通過的法律。擴大了保障對象,從僅保障末期病人,擴展到五大類特殊臨床情境,包括:末期病人、不可逆轉的昏迷、極重度失智症、永久植物人,以及其他經難以忍受或無有效治療的痛苦疾病,如漸凍人。
不過在簽屬「醫療決定書」前,需要先自費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蔡兆勳指出,這是由於「醫療決定書」涵蓋兩大類決定:維持生命治療,包含抗生素、升壓劑、洗腎等,以及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如鼻胃管。這些決定會顯著影響病患的存活時間,因此,法律規定民眾必須與醫療團隊諮商一個小時以上,透過慎重討論與溝通,確保這是真實意願。
儘管從事安寧醫護、每天面對末期病人,蔡兆勳對於生命也無法表現特別豁達。「我最大的收穫是跟這些人學習對死亡歷程所遇到的問題。」蔡兆勳坦言,「這些問題何必等到死亡的時候。我們應該提早面對、思考。」
蔡兆勳小檔案
現職:
臺大醫院金山分院院長
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長
經歷:
台灣安寧緩和醫學會理事長
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
學歷:
臺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Podcast工作人員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
製作人:蔡怡真
主持人:蔡怡真
音訊剪輯:陳函
腳本撰寫:蔡怡真
音訊錄製:擎天信使音樂製作有限公司
特別感謝: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
‧從0存款到400萬 她揭五個聰明省錢術:買掃地機器人其實很划算
‧70歲喪妻退休師養狗療傷「千萬資產蒸發一半」快樂散步變惡夢
‧室內曬衣哪裡最快乾?「窗邊不是最佳解」:一關鍵有效排濕除臭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