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負債上門,好發於秋冬的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大爆發,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暨台大感染症醫學會前理事長黃立民表示,新冠防疫措施鬆綁後,沒有受過免疫訓練的兒童們感染病例暴增,小病患擠在急診,門診肺炎的病患也住不進醫院,病房都已爆滿。繼發性感染也在蠢蠢欲動,凸顯出長期以來抗生素選項的貧乏,增加治療難度。
世界衛生組織(WHO)訂定每年十一月的十八日到二十四日為世界抗生素認知宣傳周(World Antibiotic Awareness Week,WAAW)強調謹慎對待抗生素,呼籲展開跨部門合作,包含加強衛生設施、農場和食品行業相關場所的感染預防和控制;確保清潔飲用水、環境衛生及個人衛生以及疫苗的可及性;在食品和農業生產中推行最佳作法;盡量減少污染,確保妥善管理廢棄物和環境衛生。
國家衛生研究院自一九九八年建立台灣微生物抗藥性監測計畫(TSAR),國衛院感染與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員郭書辰表示,根據長年追蹤發現,國內抗藥性細菌比率趨勢明顯上升,導致每年醫療支出增加十億元,增加五萬住院人日,死亡率也提高一點六六倍。
幾無藥可用 鮑氏不動桿菌難纏
郭書辰指出,目前最令醫界頭痛的細菌,是引發菌血症、泌尿道及皮膚感染的鮑氏不動桿菌,對後線碳青黴烯類抗生素的抗藥性已近九成,臨床上可使用的藥物寥寥無幾,嚴重影響病人預後。造成傷口感染、肺炎或骨髓炎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則對甲氧苯青黴素有五成的抗藥性,其餘還有腸球菌、綠膿桿菌、腸桿菌科等棘手細菌,造成臨床極大壓力。
抗生素是對付細菌感染最有效的武器,幾乎不可避免產生抗藥性,若病人感染全抗藥性細菌,恐面臨無藥可用的困境。黃立民曾接治一名奮力抗癌的病童,因中央靜脈導管切口反覆感染,「皮膚上好殺的細菌都殺光了,留下最難對付的全抗細菌」。臨床上完全無抗生素可用,只能從一天注射四次抗生素,變成二十四小時打點滴,以維持體內抗生素濃度,奮鬥了數周後,病童最終仍因敗血症過世。
美核可9抗生素 我僅引進2種
郭書辰分析,抗生素的研發耗時又花錢,臨床用藥時間卻僅一到二周,新藥上市也會保留其作為後線使用,待專利期一過,學名藥上市競爭,因抗生素藥物的特殊生態,將導致藥廠不願研發新藥,逐漸造成抗生素新藥貧乏。
此外,抗生素舊藥逐年降低健保給付,黃立民認為,舊有抗生素應保證價格,「不要砍太狠」,否則在管銷成本壓力下,藥廠不願在台上市,國內抗生素藥物選項將愈來愈少。
比照韓國 醫籲加收感控成本
感染管控成本是由醫院吸收,縱然感染科醫師在疫情期間大力協助防疫,感染科卻是前景黯淡,今年全國竟只有二十名醫學生選擇感染科。黃立民建議,比照韓國對病患加收感染管控成本,「每人只加收十幾二十元,對整個醫院感染管控會有大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