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聲/ 數位健康

2022高齡論壇/高齡心理健康專家解惑 失智、憂鬱、失眠都有解

台灣房屋集團總裁彭培業(左起)、國家衛生研究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執行長許志成、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梁賡義、台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和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名譽教授李明濱在高齡論壇中合影。圖/許玉娟攝影
台灣房屋集團總裁彭培業(左起)、國家衛生研究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執行長許志成、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梁賡義、台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和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名譽教授李明濱在高齡論壇中合影。圖/許玉娟攝影
葉英豪

聽健康

00:00/00:00
編按:「2022高齡心理健康照護論壇─銀向樂齡生活的必修課」由國衛院、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主辦,台灣大學、台灣房屋、桂冠營養研究室、庇卡任意門合辦,邀請20位專家針對高齡生活的精神、心理健康提出實用建議,內容橫跨失智預防、長輩憂鬱症怎麼辦、長者孤獨感因應...等,更多精彩報導敬請期待7月10日《元氣周報》

在高齡化海嘯席捲的今天,「如何打造樂齡友善理想國?」、「樂齡族如何擁有幸福、美好生活?」,備受關注。今由國家衛生研究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元氣網共同舉辦的「2022高齡心理健康照護論壇-銀向樂齡生活的必修課」線上直播活動中,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執行長許志成表示,台灣即將步入超高齡社會,根據研究,影響長者主觀幸福感的因素,除了生理健康外,影響程度最大者為心理健康,其次是社會健康、靈性健康。

2022高齡心理健康照護論壇-銀向樂齡生活的必修課」今天登場,與會來賓(從右至左)為聯合報副總編輯洪淑惠、成功大學醫學院行為醫學研究所教授郭乃文、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黃宗正、台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長楊政達、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李明濱、台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國衛院長梁賡義、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執行長許志成、台灣房屋集團總裁彭培業、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主治醫師張家銘、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暨睡眠研究中心主任李信謙、政治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吳治勳、庇卡任意門行銷總監鄭凱文。

記者葉信菉/攝影
2022高齡心理健康照護論壇-銀向樂齡生活的必修課」今天登場,與會來賓(從右至左)為聯合報副總編輯洪淑惠、成功大學醫學院行為醫學研究所教授郭乃文、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黃宗正、台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長楊政達、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李明濱、台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國衛院長梁賡義、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執行長許志成、台灣房屋集團總裁彭培業、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主治醫師張家銘、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暨睡眠研究中心主任李信謙、政治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吳治勳、庇卡任意門行銷總監鄭凱文。 記者葉信菉/攝影

長者自殺率居首位 憂鬱、失智、睡眠皆須重視

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名譽教授李明濱指出,長者自殺是全球性的問題,台灣長者自殺死亡率雖有下降,去年仍有超過1千位長者自殺身亡,4千餘長者有自殺行為。而長者自殺是要解除痛苦,並非結束生命,多數痛苦源自失眠、憂鬱、焦慮、憤怒、自卑等,因此高齡族群要快樂,須從家庭、心理、社會各面向,達到生活品質的提升。

一旦長者罹患失智症,無論是自身或對家人、照顧者,身心健康與幸福感都會受影響。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黃宗正解釋,失智症又分為阿茲海默症、血管型失智症與路易氏體失智症三大類,症狀除了記憶、認知功能喪失之外,也可能有幻覺、睡眠障礙,甚至憂鬱傾向,相當複雜,若家中長輩出現疑似症狀,宜盡快就醫。

事實上,國內高齡人口約六分之一有輕重度不等的憂鬱情況,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主治醫師張家銘指出,有別於年輕人的憂鬱,長者憂鬱症更可能伴隨身體不適,包括口乾、胃口不佳、失眠等;照顧者除了覺察長輩心理狀態、給予陪伴外,也應鼓勵就醫,同時注意自身身心狀態避免照顧者浩劫。

研究顯示,台灣失眠人口逐漸增加,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暨睡眠中心主任李信謙說,許多高齡長輩常有失眠問題,而睡眠由大腦所管理、是腦功能的表徵,隨年齡增長,睡眠越淺、越容易受干擾,越是步入高齡者,越應該重視睡眠。

人老、心不老 調適心態面對老後生活

台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長楊政達說,老化可能會影響生理,如動作遲緩、失智、睡眠等問題,而須進一步思考老化對心理、社會、大腦等健康層面的重大影響。至於要如何維持健康,這是非常重要的任務,並從年輕人的角度思考,要如何幫助家中長輩?讓長輩活得更幸福、更快樂。

政治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吳治勳說,其實人在老的過程,一定會遇到退化及失去,但「老」對不同人來說,應是因人而異,「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老」,因此,最重的是「心不老」,充滿彈性面對及調整生活,比去學習年輕人的東西更重要,每個人應採用智慧、慈愛,老成最適合自己的樣子,以最美好的方式面對老化。

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則提醒,孤獨與孤立感可能對身心健康帶來極大傷害。他解釋,孤獨是一種因與社會缺乏連結等因素,個人主觀產生不愉悅內在感受,而社會孤立是指個人真實地斷絕於社會連結與人際關係之外,這兩項常常容易一起被提出討論。經統計,已開發國家社區60歲以上高齡民眾近3成感覺孤單,而在住宿型長照機構住民約6成感覺孤單。

成功大學醫學院行為醫學研究所教授郭乃文指出,隨著老化過程,大腦應要成為「抗老腦」,從全生命觀點了解過去是否被約束,應該調整一下,讓生活轉變為一種用腦設計過的生活,並以學習腦逐步成長。

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詹鼎正則以自身為例表示,在疫情期間,晚輩可以多打電話或以視訊方式與長輩互動,讓長輩感覺備受關注,身心健康自然就會有所提升。

華人本土心理研究基金會顧問林以正認為,人與人的連結是互相影響,有些人是正面想法,讓自己的人生更豐富,有些的想法是比較負面,這樣的連結就會讓人非常疲憊。

智慧手機助功 數位足跡預測認知功能

至於手機到底對長輩能發揮什麼樣的功能,是好還是壞,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林煜軒指出,以前在醫院進行認知功能檢查時,得到醫院排檢查,時間過久,問題也不符合實際狀況,但現今利用智能化的手機,可以紀錄使用者的數位使用軌跡,就能推測個人的認知行為。

此外,生老病死是人一生中都會遇到的事,談到在最後一哩路時到底要怎麼善終呢?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科主任、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長蔡兆勳表示,安寧緩和是提供末期病人身心靈最好的照顧,是一種樂活積極並非等死,也不是浪時間的醫療行為。

👇🏻👇🏻👇🏻看論壇精彩回顧👇🏻👇🏻👇🏻

打造老後幸福感 樂齡族食、宿都要顧

國家衛生研究院技轉及育成中心主任蔡熙文表示,對於樂齡族而言,飲食健康、居住品質與照護系統等,都深深影響其生活品質與幸福感覺。

桂冠實業營銷副總經理王振宇認為,台灣家庭結構從過去的核心家庭,轉變成現在以小家庭、單親家庭、空巢家庭居多,因此民眾的備餐習慣也有所調整,特別是疫情時刻,冷凍食品的使用量明顯增加,許多家庭會搭配生鮮食品使用,而飲食對於樂齡族的幸福感可帶來深刻影響,當冷凍食品的營養價值更符合樂齡族健康需求,而味道又非常美味,兒女、照顧者就會更安心,與長輩的關係也會更圓滿、融洽。

台灣房屋集團總裁彭培業則以「三本」祝福所有樂齡族群,他認為,樂齡族要幸福,除了本人要健康,也必須要有本事、本錢,本事是指興趣、娛樂,本錢則是財務基礎,當「三本」都充足,生活自然幸福、美好。

庇卡任意門行銷總監鄭凱文表示,樂齡族退休後的生活若要幸福、健康,可以多學習、多探險,也可以多探索,在學習的過程當中,退休生活也可以有更多樂趣。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