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個醫師,最深的痛,大概就是親人被推進醫院急救,自己卻束手無策,只能淚眼送別。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睡眠醫學中心主任杭良文,在世界睡眠日講座中,沉痛揭露父親離世的過往,希望提醒更多人注意「優質睡眠」議題,不再讓憾事發生。
根據統計,全台有近500萬人有睡眠障礙,是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心律不整高風險群,卻僅有少數人重視就醫。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和台灣瑞思邁公司舉辦「邁向好眠,活力綿延」講座,透過醫學講座和闖關互動,讓民眾更認識睡眠困擾。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理事長邱國樑表示,優質的睡眠可以透過行為改變,呼籲大眾重視睡眠,了解睡眠與身心健康關係。
攝影/張念慈
失眠小心影響健康 及早就醫守護家人
睡眠專家杭良文過去體重123公斤,和父親一樣28歲就罹患高血壓,更飽受睡眠呼吸中止症困擾,他配戴「陽壓呼吸器」後睡眠品質得到很大的改善,但父親始終不願聽兒子勸配戴陽壓呼吸器,20年前父親健康惡化猝逝,他只能眼睜睜看著父親沒了呼吸,卻無能為力。
「我不想讓遺憾再發生!」杭良文說服也有睡眠困擾的母親,一步步學習如何配戴陽壓呼吸器。過去淺眠的母親,如今可以享有優良睡眠品質,母子相處時間更多,也讓他更堅定推廣「好好睡覺,才能陪伴你愛的人、愛你的人更久!」理念,呼籲民眾如果睡不好,一定要就醫尋求協助。
攝影/張念慈
台中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主任許峰碩指出,「睡不好」包括入睡困難、維持睡眠困難、睡眠很淺、過早覺醒等症狀;睡不好容易白天打瞌睡、容易緊張焦慮、產生不快樂負面想法。但睡得好不好,除了自己主觀認定察覺,也可以根據枕邊人的客觀感知來輔助判定,提早發現問題,及早治療診斷。
如果有睡眠障礙,傳統都會先倚靠藥物改善,彰化基督教醫院心理師賴盈希指指出,為患者量身打造「非藥物」的睡眠療程,比起藥物治療效果更佳。
她說,民眾應破除迷思,睡眠品質就跟食慾一樣,每個人狀態不同,並非一定要睡滿8小時才叫睡得好;此外,就像這餐吃太飽下餐就會吃不下,人每天好眠的時間是固定的,「補眠」對減緩睡眠障礙問題效益不高。
舒心又好眠 從正確睡眠習慣開始
松德精神科診所諮商心理師黃雅娟強調,想要舒心又好眠,可以先從建立規律的生理時鐘開始,固定時間起床、入寢;睡前不使用3C產品,讓藍光對大腦松果體的影響降至最低。睡前不喝酒、飲用咖啡因飲料,都可以幫助睡眠品質獲得提升。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大眾教育委員會主委、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睡眠研究中心主任李信謙醫師表示,不少人以為睡眠障礙只和成人有關,事實上孩子的睡眠習慣和父母態度息息相關,正確的睡眠教育應該提早向下紮根。例如全家應有固定的睡眠時間,睡前營造溫暖放鬆的氛圍,全家的睡眠和健康都可以正向改善。
攝影/張念慈
攝影/張念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