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邁向好眠

睡前沒喝水 夜尿頻擾睡眠? 恐是睡眠呼吸中止症惹禍

三成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不會打鼾,睡覺時非常安靜,反而出現夜間多尿等非典型症狀。
三成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不會打鼾,睡覺時非常安靜,反而出現夜間多尿等非典型症狀。
圖/123RF

別再以為「夜尿」是泌尿系統出問題!50多歲的小蔡(化名)長期飽受胃食道逆流影響,被醫師囑咐睡前二小時千萬別進食,他照做但每周仍有二到三次深夜會被尿意干擾,原以為自己年紀輕輕就罹患攝護腺肥大,泌尿科醫師檢查後卻沒什麼問題,而且每次排尿量都不少,醫師提醒他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作祟。

雙和醫院睡眠中心主任劉文德表示,睡眠呼吸中止症看似與夜尿「毫無關係」,但臨床上夜間多尿算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特殊症狀之一。

聽到睡眠呼吸中止症,多數民眾直覺想到「打鼾」,依研究顯示,雖然睡眠打鼾有較高機率屬於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但仍有三成患者不會打鼾,睡覺時非常安靜,反而會有「夜間多尿」、「慢性咳嗽」、「胃食道逆流」等非典型症狀反應,這類不易被注意到打鼾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通常都比打鼾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者,更晚發現就醫。

劉文德解釋,睡眠時上呼吸道反覆性塌陷導致氣流受阻,發生呼吸暫停或是淺呼吸,會出現間歇性缺氧的現象,因此引起肺臟血管收縮,增加右側心臟壓力,再加上氣流不順暢時的費力呼吸會讓胸腔形成更大的負壓,引起更多血液回流到右心,最終導致右側心臟壓力大幅上升,刺激「心房利鈉激素」的分泌。

這種強烈利尿荷爾蒙,類似於身體在睡眠呼吸中止時誤判「身體水分過多」,發出利尿的反應來「洩洪」,因此即使睡前沒有喝什麼水,也會出現膀胱漲滿的尿意,甚至一個晚上多次排尿的現象。

睡得好不該只靠「自然療法」 加速診斷+治療才能斷根

近年因睡眠呼吸中止症的觀念不斷被倡議,「睡得好」是愈來愈多人追求的目標,不再只是靠更換枕頭、睡前喝熱水等方法而已。

劉文德表示,國內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仍以「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為最大宗,約占九成。台灣睡眠醫學會推估,國內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盛行率大約是在9%到38%之間,等於200多萬到870多萬人,被推估患有此疾病。

劉文德表示,若要確認是否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過去都必須要到「醫院睡一晚」,醫院透過儀器監測腦波、血氧、呼吸強弱等確定是否罹病,每小時呼吸中止或是呼吸減弱的次數在5次以下屬於正常、5到15次合併白天嗜睡屬於輕度,15到30次為中度可能影響生活品質,而每小時30次以上屬於重度,應積極接受治療。

赴醫院睡眠監測,可能因陌生環境及身上粘貼的檢測導線干擾睡眠,不易維持深睡而低估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嚴重度。<br />圖/報系資料照
赴醫院睡眠監測,可能因陌生環境及身上粘貼的檢測導線干擾睡眠,不易維持深睡而低估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嚴重度。
圖/報系資料照

診斷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 居家睡眠監測效果不亞於醫院檢測

隨著科技發展,不少穿戴裝置聲稱具有監測睡眠的功能,而近幾年國內外也陸續開發出「居家睡眠監測」,無需到醫院睡一晚,也能在家做到監控。劉文德表示,2017年以前,各種居家睡眠監測儀器眾多,但仍屬於篩檢睡眠呼吸中止症的角色,無法作為診斷依據。

而隨著相關研究成果不斷累積,2017年美國睡眠醫學會診療準則建議,針對單純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居家睡眠監測的診斷效力足夠,可用作這類病患的診斷工具,大幅紓解睡眠中心排檢不易的難題。

此外,劉文德表示,睡眠是一件很私密的事,很多人習慣睡在自己的床,躺在自己的枕頭上,一但換了環境反而睡不好。

研究顯示,醫院睡眠監測的結果,可能因為陌生環境以及身上粘貼的檢測導線干擾睡眠,不易維持深睡而低估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嚴重度;反之,也可能因為身上導線與床鋪不熟悉而影響睡姿以致平躺比例增高,這對於某些容易受到睡姿改變呼吸中止程度的人就可能高估嚴重度。

居家睡眠監測無需到醫院睡一晚,也能在家做到監控,大幅紓解睡眠中心排檢不易的難題。<br />圖/陳冠霖 提供
居家睡眠監測無需到醫院睡一晚,也能在家做到監控,大幅紓解睡眠中心排檢不易的難題。
圖/陳冠霖 提供

戴呼吸器、牙套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 仍須維持良好生活習慣

劉文德表示,被診斷為睡眠呼吸中止症,經醫師評估後,有些人在睡眠時配戴陽壓呼吸器讓呼吸道保持通暢,或結構明顯異常需搭配進行手術治療,也可以考慮使用口內裝置,俗稱「牙套」,讓下顎在睡眠期間維持前移,保持呼吸道暢通。

以上每一種治療都必須請教專業醫師,在衡量自己的實際情況與疾病屬性後,選擇一種或多種最適合的策略。不過無論是使用呼吸器或是手術治療後,生活習慣的維持仍要持續,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避免睡眠呼吸中止症 減重、運動、飲食、口咽四大招需維持

劉文德表示,睡眠呼吸中止症,很多人以為跟一般的疾病一樣,吃吃藥就會好,對於上述的治療選擇則是感到麻煩,或是風險太高等,存在許多疑慮。其實首要治療乃在於「改變行為」,既然是睡眠時上呼吸道的反覆塌陷導致,觀念上便應該針對身體結構的問題著手,像是減重、良好飲食習慣、規律運動、或是口咽肌肉訓練等。

男女的BMI值(身體質量指數)都應該維持在正常範圍,尤其女性病患在更年期後,賀爾蒙的變化,容易導致身體脂肪分佈逐漸傾向於男性的類型,嚴重度會大幅上升,而中年發福是很常見的現象,也是造成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一大元兇。

減少大吃大喝的習慣,除了有助於控制體重,更要注意睡前二小時除了喝水外,不要再進食,否則會增加胃食道逆流的機會,即使沒有感覺到胃酸,但進食之後較多的胃酸仍會在睡覺時刺激食道的迷走神經,藉由神經反射而導致上呼吸道充血腫脹以及肌肉張力下降的現象,這是造成睡眠呼吸中止症很常見卻容易被忽略的飲食習慣。

規律且足量的運動也非常重要,研究發現,白天久站與久坐的姿勢容易累積水分在下半身的軟組織內,這些水分在睡眠平躺的時候才會回流到全身,同時也會導致上呼吸道的組織腫脹進而影響睡眠的呼吸氣流,因此傍晚或是晚餐後的走路運動或是慢跑、騎車等,可以幫助下肢肌肉收縮,提高軟組織水分的回流並排出體外,避免水分在睡覺時回流到喉嚨,增加阻塞的機會。

劉文德強調,不需要限制喝水的習慣,因為這是活動量不足蓄積在身體下肢軟組織的水分,透過肢體運動才能有效排除。此外,足夠的運動量,有助於睡意的累積,他強調,運動的效果就好像服用安眠藥,減低失眠也遠離焦慮。

最後,再加上口咽運動,也就是鍛鍊舌頭肌肉,透過舌頂上顎再加上噘嘴或是運動兩頰肌肉,也可以減少睡眠時,舌頭與兩頰鬆弛的程度,保持上呼吸道的通暢。

雙和醫院睡眠中心主任劉文德。<br />圖/劉文德醫師 提供
雙和醫院睡眠中心主任劉文德。
圖/劉文德醫師 提供

因此,維持良好的健康行為與生活習慣,只要能做到這幾件事,就有機會大幅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劉文德警示,睡眠呼吸中止症如果長期置之不理,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血糖控制不佳、慢性咳嗽、甚至神經功能退化如失智症與巴金森氏症、憂鬱與焦慮等精神疾病,呼籲若已被懷疑或已診斷者,應好好重視可能的併發症以及改善方式。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