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新冠後遺症?醫師解析長新冠症狀及確診後注意事項
7 至 8 成患者 染疫後出現倦怠、喘等長新冠症狀
林謂文醫師指出,新冠肺炎綜合症候群又被稱作長新冠(長期新冠),WHO 將其根據「3、2、1」原則定義:
●3:感染後 3 個月內發生●2:症狀持續超過 2 個月
●1:無法用其他診斷排除,症狀持續恐長達 1 年
林謂文醫師表示,染疫時,病毒會與 ACE2 受體結合,進而侵犯全身細胞,並進入宿主細胞產生免疫反應,「簡單來說,免疫反應就是發炎,所有症狀都是因為發炎引起的。」
由於 Omicron 主要出現於上呼吸道,因此確診後咳嗽、打噴嚏、流鼻水、喉嚨痛、喘、疲倦等都是常見症狀,而當染疫者康復後,發炎反應會慢慢減弱,不過並不代表完全消失,而是進入慢性的微發炎狀態。
長新冠可能為多重器官發炎,林謂文醫師舉例,若為腦部發炎就會造成腦霧、心臟發炎則造成心肌炎、心血管疾病等;而若是呼吸道發炎,則會出現容易有痰、慢性咳嗽的症狀,此外,肌肉酸痛、腹瀉、關節痛也是常見的長新冠症狀。
染疫高風險族群 通常也較易發生長新冠
根據《刺絡針》最新研究顯示,約有 7 至 8 成染疫者康復後至少會出現 1 個長新冠症狀,其中最常見的症狀為:
●全身倦怠●呼吸易喘
●肌肉容易痠痛
●胸悶、胸痛
另外像是嗅味覺異常、腹瀉、關節腫痛、注意力不集中、健忘、智力衰退也有可能發生,而中國一項長達 2 年多且針對中國人以及武漢病毒株的研究也顯示,染疫後約 55% 患者會出現長新冠,不過感染不同病毒株造成長新冠的比例為何,目前還沒有一定證據,需要進一步研究。
而會發生長新冠的高危險族群有哪些?林謂文解釋,染疫高風險族群,通常也較容易發生長新冠,長新冠的發生與染疫後症狀嚴重程度呈現正相關,不過若為無症狀患者也不能掉以輕心,還是可能會發生長新冠的症狀,此外,染疫後也可能會產生新疾病,或是原先有的慢性病、疾病變得惡化且難以控制。
如何預防長新冠?林謂文:避免中、重症最重要
若要預防長新冠發生,則要避免染疫時發生中、重症,因此若高風險族群染疫後還是輕症時,建議服用口服抗病毒藥物,進而避免病情惡化、發生長新冠,林謂文醫師解釋,「若發病後 5 日服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可減少 33% 至 88% 演變為中重症、死亡的機率。」
若為年輕族群且不適用口服抗病毒藥物族群,要如何避免長新冠發生?林謂文醫師表示,若為非高風險族群但症狀嚴重,建議及早就醫,而若是輕症者,可服用清冠一號或退燒、解熱鎮痛等能改善症狀的藥物。
居家照護 3 寶 幫助監測病況
另外,林謂文也建議,居家照護期間家中一定要準備「居家3寶」,包含血壓計、體溫計以及血氧機,另外,也建議可以準備快篩劑,每日都需要監測血壓、體溫以及血氧:
●血氧:血氧掉至 95 以下時建議盡快就醫。●體溫:高燒 2 日以上、體溫越來越高建議就醫。
●血壓:若心跳超過 100 持續 48 小時以上、血壓不斷下降時,恐怕為休克症狀,正在演變重症,建議就醫。
此外,若居家照護期間喉嚨疼痛,可準備一些鳳梨酵素、由醫師指示的消炎藥物,飲食部分也要維持正常,透過增強染疫當下的免疫力,減少長新冠的發生。
延伸閱讀:疫情之下你的日常生活發生了哪些改變?【防疫新生活大調查】填問卷抽好禮

Heho
什麼是「Heho」?Heho就是Health and Hope,在這裡,我們有最豐盛的健康、運動、休閒、養生、美食,和人生經驗的心靈分享⋯⋯
我們有動人的小故事,更有醫生、護理師、營養師等專家對於健康和生活中有關元素的建議,希望在不設限的情境中,帶給來自不同所在的朋友們都有充滿健康與希望。
而我們的小心願是:您能喜歡這份用心,並分享給您的朋友!
【Heho官網】:https://heho.com.tw/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公費快篩對象再擴大 社區式機構下周一至7月底發放
全台醫院放寬探病 每日1時段、同時段最多2人可探視
第3輪家用快篩實名制啟動 7月1日起可持健保卡購買
北部地區新冠疫情趨緩 指揮中心降載專責病床開設比例
快篩陰等同康復?清冠一號要吃多久?醫親揭「解隔後」必知3大QA
長新冠「腦霧」瞬間斷片,她開車開到失憶!營養師推薦這些飲食改善「類失智」
確診條件新增 莊人祥:核酸試劑快篩陽即確診
長新冠如何照護 清淡飲食少吃冰冷食物修補元氣
28歲確診女吃類清冠竟心悶、下肢水腫 解隔趕緊就醫
免疫低下族群防新冠 提高保護力新解方
血管受損!確診童指甲全變白 醫:數月後可自癒
家有確診者如何挑房避家戶感染? 醫師實際模擬這樣做
花蓮地牛翻身!居隔者「人命優先」 可戴口罩逃
男童染疫後手腳指甲全變白家長嚇壞 醫師:長新冠症狀
確診後咳嗽、易喘多久才會好?醫解答新冠後遺症康復所需天數
抗病毒藥漏吃怎麼辦?藥吃完又快篩陽還需再領藥嗎?醫師詳解新冠口服藥常見疑問
30歲女長新冠咳不停 搭車被側目、被要求沒毒再上班
防疫記者會停開=疫情降溫?陳其邁:過防疫新生活
入境檢疫調整3+4 「Q&A」提醒民眾勿違法被重罰
新北兒童第2劑疫苗採雙軌制 22日起入校、醫療院所開打
「長新冠」咳嗽咳不停 兩個簡易食譜助止咳潤肺
自主回報疫調系統優化 仍有52萬人確診者尚未自主回報
確診康復狂咳、易喘,還很健忘? 「好不了關鍵點」曝:解方在這
居家防疫該如何自「煮」健康管理?營養師教你3招挑選食物,控血糖助減重食材大公開
啟動血清研究查隱形傳播鏈 指揮中心:30日前致電1922可退出
「3+4」旅館批無指引難管控 羅一鈞:陰性證明方式不限
染疫康復後容易疲勞、呼吸不順?醫建議可從4方向改善新冠後遺症
她確診康復仍不敢內用 一票苦主反揭「這場所」更危險:別無選擇
輕症居隔怎麼吃? 營養師公開提升抗疫保護力飲食清單
陸指我水產採出新冠病毒 羅一鈞:國際無報告指會致病
猜你喜歡
當醫師確診時/從未在外聚餐、高規格防疫仍快篩陽性!感染科醫師施長慶:千算萬算不如一次家中聚餐
確診後咳嗽、易喘多久才會好?醫解答新冠後遺症康復所需天數
再度回到3萬!今新增3萬9586例本土、134人染疫死亡個案
快篩陰等同康復?清冠一號要吃多久?醫親揭「解隔後」必知3大QA
有症狀卻快篩陰?專家示警:出現2症狀就別忍 尤其是年輕族群
染疫3個月內不能打疫苗? 專家:打了浪費
當醫師確診時/連吞口水都痛,傅雲慶靠這些克服喉嚨痛!面對Omicron「戒慎但不用恐懼」
今本土+2.8萬 單日確診人數創近兩個月來新低
當醫師確診時/染疫一天內全家都中 泌尿科醫師曲元正:即便有無敵星星依然不敢大意
當醫師確診時/國內首位確診院長 黃弘孟住院後真心話:應該讓確診者住得舒服一點
整理包/MIS-A、MIS-C是什麼?常見症狀、好發年齡 5大QA一次懂
本土今增4萬8283例、新增死亡166人
清冠一號並不是新冠用藥 而是「外感時疫」的臨時許可處方?
「二次感染」定義近期將明列:三個月內再驗出PCR陽,符合三條件將認定二次感染!
史丹佛研究:新冠腦霧與化療腦相似 即便輕症也會在大腦引起發炎反應
到底該不該吃藥?確診者服新冠抗病毒藥最擔心的幾個問題
【重磅快評】一天帶兩個風向 蘇貞昌不累嗎?
北部「三流」活動增加再掀疫情? 專家曝下周是關鍵
當醫師確診時/「Omicron比想像中強!」胸腔科醫師李國賢染疫:喉嚨乾最痛苦,孤獨感最揪心
確診新冠肺炎可以吃什麼?營養師教如何避免進展為中重症
Omicron確診過、打完3劑仍可能「二次感染」! 專家揭「重複感染症狀嚴重度」
確診者居家隔離垃圾怎處理?密封消毒靜置3步驟不可少
當醫師確診時/確診後的喉嚨痛如刀割 心臟科權威魏崢:終於明白為何有人想要安樂死
輕症確診喉嚨痛不喝水更嚴重 耳鼻喉醫授可吃這些食物減痛
喉痛好痛快篩還是陰? 台大醫教你「雙採」提升靈敏度
台大公衛:全國免疫防火牆達7成 6月底開始進入平原期
陳時中淡出記者會為選舉? 莊人祥:指揮官都有參加各項會議
增369例中重症個案134死 11歲女童重症、MIS-C已出院
陷內神通外鬼疑雲「下台負責」? 吳秀梅:依規定辦理
憂保護力降?三類人第四劑疫苗早開打 已2.9萬人接種
確診康復狂咳、易喘,還很健忘? 「好不了關鍵點」曝:解方在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