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溫下降免疫力少30%!逆轉癌症、病毒感染風險就靠一招
1851年,來自德國的內科醫生Carl Wunderlich,透過收集了25000名病人的體溫數據,首次確定了人體正常體溫為36 – 37 ℃,這項數據一直延續至今。但是,近年來,許多科學家都認為,人類的體溫正處於不斷的下降中。
而就在2020年的1月7日,史丹佛大學醫學院教授Julie Parsonnet和她的團隊發布了一項研究成果報告,報告中確切的顯示出,自19世紀以來,成年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下降,在不到200年的時間內,成年人的體溫已經下降了0.4℃,如今人體的體溫由1851年的37℃降到了現在的36.6℃。
在我們所不知道的時候,37℃的人體體溫,就已然成為了歷史。
「體溫下降」並非一件好事!會加重傳染病風險
從伊波拉病毒、SARS病毒、MERS原型病毒到最新爆發的新冠病毒,都有個共通點:可能起源於蝙蝠。然而集百毒於一身的蝙蝠,為什麼它自己能安然無恙?科學家發現,蝙蝠的通常體溫是在40℃甚至可能還要再高一點,這使得蝙蝠成為一個「長期發燒體」。
人發燒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免疫系統工作去殺死病毒細菌的過程,而蝙蝠這高達40℃的體溫,使得大部分病毒根本就不會在蝙蝠身上存活、停留超過24小時。
這也導致在蝙蝠成為了一個超級病毒篩選廠,它們身上攜帶的都是人體免疫系統很難消滅的病毒,基本上都是人發燒解決不了的,而人體恆定體溫的逐年下降,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這種危機。
為什麼體溫降低,免疫力也會隨之降低?
日本醫學博士石原結實指出,體溫每上升1℃,基礎代謝會提高13%;相反地,體溫下降1℃,免疫力少30%。體溫過低,就可能意味著你的代謝系統不太靈。
血液和循環系統是體溫維持的重要組織,在體溫高時,血液的流速也會加快,白血球就能更加迅速的發現體內的異常,並作出相應的免疫應答,把病原體早早的清除。相反,體溫下降則會導致基礎代謝率下降,血液的流速就會放緩,白血球的工作效率也會因此大打折扣。
這種情況下的白血球,很難在第一時間裡發現體內的異物,即使發現了異物,其他白血球反應的速度也會慢,這就給予了病毒可乘之機,也使得機體本身容易感染病毒和細菌,從而引發疾病。
體溫降低,或許讓癌症和我們的距離變得更近
事實上,作為免疫系統的主力軍,白血球的作用不僅僅是抵禦外部病毒和細菌的攻擊,它還能監測到體內的癌細胞,及時把癌變細胞殺死。癌症離我們從來就不算很遠,甚至有科學家認為,近年來癌症發病率上升,和人體體溫的下降存在著一定的關係。
而據科學家的相關推算,如果我們的體溫下降1℃,免疫力就會相應降低近30%,也就意味著我們的免疫系統可能每天會漏掉近千個癌細胞,使其可以瘋狂繁殖。
缺乏運動導致現代人體溫的降低!提升肌肉量才能逆轉體溫溜滑梯
在170年間,人類的下降了0.4℃,近20年的下降幅度尤其大,科學家認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運動。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好像變得越來越懶了。
雖然基礎代謝與任何外在活動無關,是一個人甚麼都不做的時候的自然消耗,但肌肉卻是人體內最大的發熱器官。較少的肌肉,意味著一個人較低的體溫和較低的基礎代謝。而一個肌肉含量高的人,即使什麼也不做,相對來講也比肌肉含量低的人消耗的能量要多。
基礎代謝下降,能量消耗就會減少,內臟脂肪就會增加。而內臟脂肪組織會分泌出超過20種不良激素(或者脂肪細胞因子),會引起血管炎,還會削弱胰島素的功能,從而引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導致癌症、高血壓、糖尿病等諸多疾病。
從飲食、運動訓練肌肉
肌肉需要靠運動加上飲食雙重訓練,在運動及重量訓練中,肌肉需要承受超出負荷的運動強度,讓細胞產生細微的損傷,讓受損傷的細胞產生一種細胞因子,啟動肌肉修復增長的機制。
當稍微超出負荷的運動強度,破壞肌肉纖維後,身體就需要攝取蛋白質來修復肌肉,幫助肌肉增長並建構身體組成。如果把增肌比喻成蓋房子,那麼蛋白質就像蓋房子所需要的磚頭,所以若民眾想要達到健身的成效,需要配合科學的飲食,在運動後補充足夠的蛋白質。
除了攝取蛋白質以外,更要攝取充足的碳水化合物,因為人體約有60%左右的能量是碳水化合物提供的,它可以讓增肌者在中高強度的無氧運動下提供能量,並同時可以防止身體分解蛋白質作為能量來源,避免肌肉流失。
參考資料:
Body temperature: What is the new normal?
Decreasing human body tempera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延伸閱讀:體溫升 1 度免疫力翻 5 倍! 5 種方法讓你「暖身」
推薦閱讀

Heho
什麼是「Heho」?Heho就是Health and Hope,在這裡,我們有最豐盛的健康、運動、休閒、養生、美食,和人生經驗的心靈分享⋯⋯
我們有動人的小故事,更有醫生、護理師、營養師等專家對於健康和生活中有關元素的建議,希望在不設限的情境中,帶給來自不同所在的朋友們都有充滿健康與希望。
而我們的小心願是:您能喜歡這份用心,並分享給您的朋友!
【Heho官網】:https://heho.com.tw/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確診數、重症數均呈現下降 7月1日啟動第三輪快篩實名制
成人MIS-A致死率是兒童3倍!一圖看懂MIS-A臨床8大症狀,出現2狀況速就醫
指揮中心估7月死亡將穩定低於百例 口罩政策維持!
長新冠咳個不停 中醫師建議按壓這個穴道可有效緩解
長新冠易導致細支氣管發炎 年輕人竟占7成
37歲女狂咳5周、侄發燒1周!竟是新冠+黴漿菌惹禍
確診死亡「3成有心血管疾病」 醫:應定期回診穩定用藥
0至6歲幼童可免費再領5劑快篩試劑 7月1日上路
公費快篩對象再擴大 社區式機構下周一至7月底發放
全台醫院放寬探病 每日1時段、同時段最多2人可探視
第3輪家用快篩實名制啟動 7月1日起可持健保卡購買
北部地區新冠疫情趨緩 指揮中心降載專責病床開設比例
快篩陰等同康復?清冠一號要吃多久?醫親揭「解隔後」必知3大QA
長新冠「腦霧」瞬間斷片,她開車開到失憶!營養師推薦這些飲食改善「類失智」
確診條件新增 莊人祥:核酸試劑快篩陽即確診
長新冠如何照護 清淡飲食少吃冰冷食物修補元氣
28歲確診女吃類清冠竟心悶、下肢水腫 解隔趕緊就醫
免疫低下族群防新冠 提高保護力新解方
血管受損!確診童指甲全變白 醫:數月後可自癒
家有確診者如何挑房避家戶感染? 醫師實際模擬這樣做
花蓮地牛翻身!居隔者「人命優先」 可戴口罩逃
男童染疫後手腳指甲全變白家長嚇壞 醫師:長新冠症狀
確診後咳嗽、易喘多久才會好?醫解答新冠後遺症康復所需天數
抗病毒藥漏吃怎麼辦?藥吃完又快篩陽還需再領藥嗎?醫師詳解新冠口服藥常見疑問
30歲女長新冠咳不停 搭車被側目、被要求沒毒再上班
防疫記者會停開=疫情降溫?陳其邁:過防疫新生活
入境檢疫調整3+4 「Q&A」提醒民眾勿違法被重罰
新北兒童第2劑疫苗採雙軌制 22日起入校、醫療院所開打
「長新冠」咳嗽咳不停 兩個簡易食譜助止咳潤肺
自主回報疫調系統優化 仍有52萬人確診者尚未自主回報
猜你喜歡
8歲女童接種BNT第二劑 三天後昏倒家中搶救不治
快篩陰等同康復?清冠一號要吃多久?醫親揭「解隔後」必知3大QA
當醫師確診時/連吞口水都痛,傅雲慶靠這些克服喉嚨痛!面對Omicron「戒慎但不用恐懼」
本土+3.8萬例 羅一鈞:未來單日確診應都維持3萬多例
今本土+2.8萬 單日確診人數創近兩個月來新低
有症狀卻快篩陰?專家示警:出現2症狀就別忍 尤其是年輕族群
當醫師確診時/確診當天竟不是臥床休息 婦癌權威賴鴻政染疫仍做一事避免肺部積痰
確診後咳嗽、易喘多久才會好?醫解答新冠後遺症康復所需天數
本土+4萬2112例、85人染疫歿 指揮中心:穩定下降
整理包/MIS-A、MIS-C是什麼?常見症狀、好發年齡 5大QA一次懂
確診請特休不能申請補償?疫苗險只針對不良作用給付?統整容易忽略漏領的防疫補償金
染疫3個月內不能打疫苗? 專家:打了浪費
當醫師確診時/「Omicron比想像中強!」胸腔科醫師李國賢染疫:喉嚨乾最痛苦,孤獨感最揪心
Novavax明來台最快7月8日提供接種 4類人打第2次追加劑
當醫師確診時/絕大部分確診病人是輕症 風濕免疫科醫師翁國益提醒2類人應積極就醫
看過來!7月1日起 哪「8類族群」可打第4劑?
確診者居家隔離垃圾怎處理?密封消毒靜置3步驟不可少
家用快篩T線呈微弱紅線是確診? 感染科醫師曝這關鍵
MIS-C兒童重症一口氣增8例 7個月大嬰兒創年紀最小紀錄
增369例中重症個案134死 11歲女童重症、MIS-C已出院
當醫師確診時/病人休克沒床被迫躺地上CPR!急診醫吳紋綾:因染疫更能同理確診者說不出的痛
當醫師確診時/從未在外聚餐、高規格防疫仍快篩陽性!感染科醫師施長慶:千算萬算不如一次家中聚餐
女性患長新冠機率比男性高 研究揭男女性較易出現哪些症狀
Omicron確診過、打完3劑仍可能「二次感染」! 專家揭「重複感染症狀嚴重度」
後疫情與病毒共存/營養師教「飲食+保健法」緩解確診4大症狀,加速痊癒、減少後遺症!
中藥藥效較溫和?藥師:清冠一號有副作用 最好由醫師開立
死亡創6月以來新低 羅一鈞:中南部已脫離收治高峰
幼兒莫德納延遲抵台 兒童出現氣喘等6症狀快就醫
疫情名家觀點/銀髮族染疫重症風險高,大林慈濟院長賴寧生:啟動社區關懷,守護長者就醫安全
南投老婦外出取藥 健保卡一插竟是「確診居隔期」開罰20萬元
記者會宣布重大消息?陳時中:7月很多疫苗政策開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