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5個新冠康復者就有1人有後遺症!美CDC研究揭最常出現2大問題
年紀越大發生後遺症機率越高
新冠肺炎後遺症又被稱作「長期新冠」(Long Covid),在急性感染過後即使康復,或多或少身體還會有些不舒服,但不一定每個康復者都有此現象。
從世界衛生組織估計,長期新冠症狀發生頻率約 10%- 20%,美國 CDC 研究人員近期則是針對 2020 年 3 月至 2021 年 11 月期間檢測呈陽性的 350,000 多人醫療記錄進行分析,結果發現 65 歲以下康復者中,每 5 個人中就有 1 人,有至少一種長期後遺症;當年齡上升至 65 歲時,頻率變成每 4 人中就有1人。
後遺症最常見兩大問題
CDC 認為這些發現與國際上幾項大型研究結果一致,表明約 20%–30% 康復會出現長期新冠,無論患者年齡,最常出現的後遺症是:
●呼吸道問題●肌肉骨骼疼痛
尤其未來出現呼吸道、肺栓塞等肺部疾病風險,是未感染者兩倍,若是以年齡來看,與年輕人相比 65 歲以上長者發生腎衰竭、神經系統問題和大多數心理健康狀況的風險更大。
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系教授蔡佩珊提到:「長新冠牽涉心血管、血液、腸胃、腎臟、心理、代謝、肌肉骨骼、神經及肺部等多重器官,是複雜與表現型態多元的症狀,持續時間從病癒後數週到數月之久,多數的患者併有疲憊的症狀。」這些慢性的症狀對於新冠肺炎存活者產生嚴重的生活困擾,且可能干擾患者在家庭與工作、學業上所扮演的角色功能。
美國積極推動民眾對於長期新冠認知
另外一項蘇格蘭最新研究,指出對於進入中重症個案,可能對器官造成長期損害,約有八分之一患者出現心肌炎,進行此項研究的心臟病學教授科林·貝瑞 (Colin Berry) 表示:「COVID-19 是一種多系統疾病,研究表明在初次住院後掃描、血液檢查,可以看到心臟、肺和腎臟的損傷。」
研究作者最後總結,認為長期新冠可能影響患者的勞動力表現、社會經濟造成影響,建議「定期對新冠患者康復後的狀況、進行例行評估。因此,防範長期新冠後遺症也是重要的一環,上個月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 )公佈了《長期冠狀病毒病的國家研究行動計劃》,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提高民眾對長期新冠的認識。
目前國內對於康復者後續的照顧,除了患者回歸到本身救治的醫院外,健保署也在去年開辦,「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只要是解除隔離後 6 個月內的康復者,可以在此門診掛號,減少需要不同科別掛號就醫的困擾。
照護期間主要是針對康復者日常生活功能、生活品質、呼吸、疼痛、心理及及營養狀態進行調整,隨著國內確診人數攀升下,若民眾染疫後康復狀況不如預期,也可以儘早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
參考文獻:
HEART INFLAMMATION FOUND IN 1 IN 8 PATIENTS AFTER HOSPITALISATION WITH COVID-19
推薦閱讀

Heho
什麼是「Heho」?Heho就是Health and Hope,在這裡,我們有最豐盛的健康、運動、休閒、養生、美食,和人生經驗的心靈分享⋯⋯
我們有動人的小故事,更有醫生、護理師、營養師等專家對於健康和生活中有關元素的建議,希望在不設限的情境中,帶給來自不同所在的朋友們都有充滿健康與希望。
而我們的小心願是:您能喜歡這份用心,並分享給您的朋友!
【Heho官網】:https://heho.com.tw/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本土確診數再下降 莊人祥曝「循環規則」:估這幾天3萬至4萬間
台灣首例猴痘現蹤 專家曝「不典型症狀」難阻傳播
長照機構住民致死率不算高? 專家曝比這數字才有意義
疫情名家觀點/銀髮族染疫重症風險高,大林慈濟院長賴寧生:啟動社區關懷,守護長者就醫安全
新冠確診人數未來趨勢多起伏不定 專家曝兩大關鍵原因
陳建仁:BA.4、BA.5進來台灣是遲早的問題
確診下降、病故居高不下 莊人祥:死亡是落後指標
中榮發現新冠肺炎blaCcrA抗藥基因 登國際期刊
北部「三流」活動增加再掀疫情? 專家曝下周是關鍵
公衛學者估6月疫情進入平原期 莊人祥:對疫情走向樂觀
何美鄉詳解無敵星星 打3劑疫苗加自然感染
台大公衛:全國免疫防火牆達7成 6月底開始進入平原期
史丹佛研究:新冠腦霧與化療腦相似 即便輕症也會在大腦引起發炎反應
【重磅快評】一天帶兩個風向 蘇貞昌不累嗎?
成人MIS-A致死率兒童三倍? 羅一鈞:需排除年齡等因子
長新冠九大症狀這種最痛苦 惡性循環生活品質差
《刺胳針》研究:Omicron引發新冠後遺症風險比Delta低!醫師提醒一件事
二次感染定義將明列 專家:後續用藥、隔離都未討論
清冠一號並不是新冠用藥 而是「外感時疫」的臨時許可處方?
幼兒等BNT? 專家:有疫苗就打
國外研究:染疫住院童 四分之一恐有長新冠後遺症
獨/因應BA.4、BA.5疫情 張上淳曝未來監控要做這件事
「二次感染」定義近期將明列:三個月內再驗出PCR陽,符合三條件將認定二次感染!
Omicron致死率將再創高 專家曝此波疫情結束時間點
「二次感染」定義擬介於1至3個月 羅一鈞曝要3條件評估
專家籲新冠肺炎盡速降4級 「管制人民是共產黨做的事」
血清檢測排除老小 專家憂成效
自然感染和接種疫苗哪個對Omicron保護力高?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最新研究出爐
Omicron確診過、打完3劑仍可能「二次感染」! 專家揭「重複感染症狀嚴重度」
新冠中重症破萬例 9成是長者 專家呼籲盡早用藥
猜你喜歡
12歲男童頭痛到校上課倒地昏迷 急救無效死亡確診新冠
確診後咳嗽、易喘多久才會好?醫解答新冠後遺症康復所需天數
當醫師確診時/從未在外聚餐、高規格防疫仍快篩陽性!感染科醫師施長慶:千算萬算不如一次家中聚餐
清冠一號並不是新冠用藥 而是「外感時疫」的臨時許可處方?
確診病例再降 本土+4萬293 境外+105 死亡+151
染疫3個月內不能打疫苗? 專家:打了浪費
當醫師確診時/國內首位確診院長 黃弘孟住院後真心話:應該讓確診者住得舒服一點
當醫師確診時/染疫一天內全家都中 泌尿科醫師曲元正:即便有無敵星星依然不敢大意
有症狀卻快篩陰?專家示警:出現2症狀就別忍 尤其是年輕族群
本土今增4萬8283例、新增死亡166人
快篩陰等同康復?清冠一號要吃多久?醫親揭「解隔後」必知3大QA
「二次感染」定義近期將明列:三個月內再驗出PCR陽,符合三條件將認定二次感染!
當醫師確診時/連吞口水都痛,傅雲慶靠這些克服喉嚨痛!面對Omicron「戒慎但不用恐懼」
乾咳、喉嚨痛...是新冠or感冒? 醫揪「痰液顏色」:出現這色小心了
整理包/MIS-A、MIS-C是什麼?常見症狀、好發年齡 5大QA一次懂
病例數再減少 本土+4萬5678例、境外+89、死亡+152
140億大餅 快篩EUA獲利驚人
史丹佛研究:新冠腦霧與化療腦相似 即便輕症也會在大腦引起發炎反應
到底該不該吃藥?確診者服新冠抗病毒藥最擔心的幾個問題
當醫師確診時/確診後的喉嚨痛如刀割 心臟科權威魏崢:終於明白為何有人想要安樂死
【重磅快評】一天帶兩個風向 蘇貞昌不累嗎?
北部「三流」活動增加再掀疫情? 專家曝下周是關鍵
確診新冠肺炎可以吃什麼?營養師教如何避免進展為中重症
Omicron確診過、打完3劑仍可能「二次感染」! 專家揭「重複感染症狀嚴重度」
確診康復狂咳、易喘,還很健忘? 「好不了關鍵點」曝:解方在這
當醫師確診時/染疫後靠吃Paxlovid快速緩解!比照「克流感」…王宏育建議抗病毒藥應更易取得!
輕症確診喉嚨痛不喝水更嚴重 耳鼻喉醫授可吃這些食物減痛
憂保護力降?三類人第四劑疫苗早開打 已2.9萬人接種
抗病毒藥漏吃怎麼辦?藥吃完又快篩陽還需再領藥嗎?醫師詳解新冠口服藥常見疑問
台大公衛:全國免疫防火牆達7成 6月底開始進入平原期
確診者居家隔離垃圾怎處理?密封消毒靜置3步驟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