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可能造成神經後遺症 最新研究:認知功能衰退20年
先前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一項研究就指出,有約七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在 COVID-19 檢測陽性後 12 周內出現包括認知困難在內的症狀。一項刊登於《自然》(Nature)期刊上的腦造影研究發現,即使是無需住院治療的 COVID-19 輕症患者也會出現大腦萎縮的狀況。
上述情況的嚴重程度以及造成這些情況的機制仍然不清楚,英國劍橋大學和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科學家為了深入探索這個問題,針對 46 名 COVID-19 住院治療患者進行調查。這些患者使用了名為「Cognitron」的平台進行了詳細的認知功能測試,該平台檢測了如記憶、注意力和推理能力等的不同方面的認知功能,也同時測量了焦慮、憂鬱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指標,這是目前首次針對嚴重的 COVID-19 認知神經後遺症的詳盡研究,該研究結果發表在知名醫學期刊《eClinicalMedicine》上。
研究人員發現,這些 COVID-19 患者在認知功能測驗的的準確率較低、反應時間較慢,且在發病 6 個月後仍然可以檢測到這些認知功能缺陷,尤其對於那些呼吸器治療的患者來說更加嚴重。透過將患者與 6 萬名普通人進行比較,研究人員估計,認知功能有相當於 20 年的衰退,與 50 歲者和 70 歲者之間的認知衰退程度相似,這相當於智商減少了 10 分。
這些 COVID-19 患者在如口語類比推理(例如鞋帶的類比推理是鞋子,那按鈕是?)的相關測試上得分特別差,此一發現支持了許多患者反應難以回憶起語言單字的問題。此外,患者還顯示出較慢的認知反應速度,這與先前觀察到的大腦額頂葉網絡(frontoparietal network)內大腦葡萄糖消耗減少的情況一致,此一腦區負責注意力、複雜問題解決和工作記憶等功能。
雖然從新冠肺炎重症中復原的人可能有廣泛心理健康情況不佳的症狀,如憂鬱、焦慮、創傷後壓力、動機低落、情緒低落、疲勞和睡眠問題,但這與認知缺陷無關,表明了不同的機制。隨著時間的進展,患者的認知評分和反應時間開始改善,但研究人員表示,認知能力的任何恢復充其量是漸進的,並且可能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像是疾病的嚴重程度及神經或心理上的影響。
該研究的資深作者、劍橋大學麻醉學系 David Menon 教授指出,認知障礙在各種神經系統疾病中都很常見,包括失智症或是一般衰老,但研究人員所看到 COVID-19 的認知障礙模式,與這些疾病都有所不同。他強調,研究人員在一些患者染疫後 10 個月進行追蹤,能夠看到非常緩慢的改善,雖然在統計上並不顯著,但至少朝著好的方向發展,不過其中一些人很可能永遠無法完全康復。
研究指出,有幾個因素可能導致認知缺陷,其中不排除大腦的直接病毒感染,但不太可能是主要原因,更有可能是多種因素的組合造成的,諸如大腦的氧氣或血液供應不足,血栓引起的血管阻塞以及顯微出血。然而,新出現的證據表明,最重要的機制可能是由人體自身免疫系統和發炎反應所引起的損害。雖然這項研究著眼於住院病例,但研究人員表示,即使是那些沒有住院的輕症患者也可能有輕度損傷的跡象。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倫敦帝國理工學院腦科學系 Adam Hampshire 教授強調,光是在英國,就有大約 4 萬人接受了 COVID-19 重症照護,還有更多生病的人沒有住院,這代表在不久的未來,仍會出現大量的人在認知功能方面遇到問題,因此迫切需要做些什麼來幫助這些人,目前科學家正在進行後續研究以解決此問題。
參考文獻:
Persistent symptoms following SARS-CoV-2 infection in a random community sample of 508,707 people
SARS-CoV-2 is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brain structure in UK Biobank
延伸閱讀:疫情之下你的日常生活發生了哪些改變?【防疫新生活大調查】填問卷抽好禮
推薦閱讀

Heho
什麼是「Heho」?Heho就是Health and Hope,在這裡,我們有最豐盛的健康、運動、休閒、養生、美食,和人生經驗的心靈分享⋯⋯
我們有動人的小故事,更有醫生、護理師、營養師等專家對於健康和生活中有關元素的建議,希望在不設限的情境中,帶給來自不同所在的朋友們都有充滿健康與希望。
而我們的小心願是:您能喜歡這份用心,並分享給您的朋友!
【Heho官網】:https://heho.com.tw/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確診康復後又出現症狀是二次感染?感染科專家授重複感染後該怎麼辦
7歲女童打一劑仍中MIS-C 台大醫:至少需兩劑
澳門又驗出芒果新冠病毒 專家:應只是病毒殘骸、無傳染性
每5人就有1人中「長新冠」! 醫師:6大染疫後遺症別輕忽,教你判斷自己是否有後遺症
我有長新冠嗎?醫師建議「症狀明顯與過去不一樣」要釐清治療
台灣每百萬人染疫死亡數再攀升? 莊人祥:確實有可能
0至9歲染疫孩童致死率下降 羅一鈞曝主要關鍵因素
BA.4、BA.5已入社區? 羅一鈞:不敢說沒有、但還不會流行
MIS-C個案暴增全轉危成重症? 羅一鈞給答案
幼兒莫德納延遲抵台 兒童出現氣喘等6症狀快就醫
小朋友確診後若出現這些症狀 台大醫:恐為MIS-C
女性患長新冠機率比男性高 研究揭男女性較易出現哪些症狀
家用快篩T線呈微弱紅線是確診? 感染科醫師曝這關鍵
莊人祥估本土跌破萬例「也許要到七月底」
染疫3個月後仍感不適 長新冠綜合症快就醫
新冠、流感一起來 今年新考驗
專家指下半年新冠防治3個回歸 最後考驗在流感季
兒童感染Omicron增5倍 引發MIS-C、腦炎外還可能中風
本土確診數再下降 莊人祥曝「循環規則」:估這幾天3萬至4萬間
台灣首例猴痘現蹤 專家曝「不典型症狀」難阻傳播
長照機構住民致死率不算高? 專家曝比這數字才有意義
疫情名家觀點/打造智慧醫療,助長者免於新冠重症,大林慈濟院長賴寧生:社區關懷需並重
新冠確診人數未來趨勢多起伏不定 專家曝兩大關鍵原因
陳建仁:BA.4、BA.5進來台灣是遲早的問題
確診下降、病故居高不下 莊人祥:死亡是落後指標
中榮發現新冠肺炎blaCcrA抗藥基因 登國際期刊
北部「三流」活動增加再掀疫情? 專家曝下周是關鍵
公衛學者估6月疫情進入平原期 莊人祥:對疫情走向樂觀
何美鄉詳解無敵星星 打3劑疫苗加自然感染
台大公衛:全國免疫防火牆達7成 6月底開始進入平原期
猜你喜歡
快篩陰等同康復?清冠一號要吃多久?醫親揭「解隔後」必知3大QA
今本土+2.8萬 單日確診人數創近兩個月來新低
當醫師確診時/連吞口水都痛,傅雲慶靠這些克服喉嚨痛!面對Omicron「戒慎但不用恐懼」
本土+3.8萬例 羅一鈞:未來單日確診應都維持3萬多例
今新增3萬2567例本土、88例死亡個案 新北重回確診最高縣市
當醫師確診時/確診當天竟不是臥床休息 婦癌權威賴鴻政染疫仍做一事避免肺部積痰
確診請特休不能申請補償?疫苗險只針對不良作用給付?統整容易忽略漏領的防疫補償金
每5人就有1人中「長新冠」! 醫師:6大染疫後遺症別輕忽,教你判斷自己是否有後遺症
有症狀卻快篩陰?專家示警:出現2症狀就別忍 尤其是年輕族群
當醫師確診時/「Omicron比想像中強!」胸腔科醫師李國賢染疫:喉嚨乾最痛苦,孤獨感最揪心
整理包/MIS-A、MIS-C是什麼?常見症狀、好發年齡 5大QA一次懂
本土+3萬5699 境外+101 台中、新北5千多例位居一二
高燒42度、休克搶救無效 1歲童死亡…兒童死亡累計21例
確診後咳嗽、易喘多久才會好?醫解答新冠後遺症康復所需天數
當醫師確診時/絕大部分確診病人是輕症 風濕免疫科醫師翁國益提醒2類人應積極就醫
疫情走緩!今增2.3萬例本土個案 死亡69例一個月來新低
家用快篩T線呈微弱紅線是確診? 感染科醫師曝這關鍵
確診康復後又出現症狀是二次感染?感染科專家授重複感染後該怎麼辦
女性患長新冠機率比男性高 研究揭男女性較易出現哪些症狀
快篩判讀超過15分鐘無參考價值?C線沒顏色正常嗎?醫師解答
當醫師確診時/阮理瑛與另一半同時確診 喉嚨劇痛、失去嗅覺最震撼
確診者居家隔離垃圾怎處理?密封消毒靜置3步驟不可少
影/確診者「肺都快咳出來」 服這兩種抗病毒藥物改善
Omicron確診過、打完3劑仍可能「二次感染」! 專家揭「重複感染症狀嚴重度」
長新冠咳個不停 中醫師建議按壓這個穴道可有效緩解
指揮中心公布台灣防疫成績單 專家:民眾其實不關心
當醫師確診時/胸腔科權威陳欽明染疫才感悟健康重要性!提醒確診者別恐慌,當成人生難得的休息
莫德納兒童疫苗指引通過 建議0-6歲幼兒打2劑
我有長新冠嗎?醫師建議「症狀明顯與過去不一樣」要釐清治療
南投老婦外出取藥 健保卡一插竟是「確診居隔期」開罰20萬元
獨/遲公布、不公布、不能查? 官方回應新冠死亡3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