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低估染疫嚴重性 研究發現Omicron與Delta重症風險相當
當 Omicron 變異株在 2021 年底首次被發現時,許多國家的公共衛生官員表示,它在絕大多數感染者中引起更輕微的症狀。專家強調,與 Delta 相比,Omicron 更容易引起接種疫苗個體的突破性感染,雖然住院風險較低,但感染人數大幅增加也會導致不少住院治療,且住院患者可能發展為與 Delta 相同的重症,因此仍然需要致力於減少 Omicron 傳播。
根據近日刊登在知名醫學期刊《eBioMedicine》上,由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與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所執行的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因 COVID-19 的 Omicron 或 Delta 變異株住院的患者需要相似程度的呼吸支援和重症監護,這表明不應低估 Omicron 感染的嚴重性。
該研究的共同作者、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病理學教授 Heba Mostafa 強調,許多人認為,Omicron 變異株沒有以前的變異株那麼嚴重,因此研究團隊對此進行探索,檢視 Delta 和 Omicron 染疫者的臨床結果和病毒量是否真的不同。
研究團隊從 2000 多名 COVID-19 確診者蒐集了臨床樣本,然後確定了每位患者感染了哪一種病毒變異株。接下來,他們檢測了在每個患者體內發現的病毒量,最後針對每位患者的臨床結果進行比較。該研究使用的數據來自 2021 年 11 月最後一周至 2021 年 12 月底期間 COVID-19 確診者,隨後,Omicron 即取代 Delta 成為主要變異株,占相關病毒譜系的 95%。
該研究發現,Omicron 染疫者都比 Delta 染疫者有更小住院治療的比例,只有 3% 的 Omicron 染疫者住院,而 Delta 染疫者有 13.8% 需要住院治療。然而,無論疫苗接種狀況如何,Omicron 和 Delta 住院患者之間的病毒量、Ct 值並無顯著差異。
更重要的是,需要住院治療的 Omicron 染疫者與 Delta 染疫者出現相似的氧氣支持和重症監護需求。住院的 Omicron 患者有 67.6% 需要氧氣支持,17.6% 被送往加護病房;而住院的 Delta 患者有 73% 需要氧氣支持,25.4% 需要加護病房的重症監護。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病理學教授 Heba Mostafa 指出,與 Delta 患者相比,Omicron 患者的住院可能性確實小得多,但需要住院治療的 Omicron 患者面臨著與 Delta 住院患者相同程度的重症風險。他強調,對許多人來說,這根本就不是所謂輕微的感染,該研究表明,人們必須嚴肅看待 Omicron 和未來潛在的病毒變異株。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疫情之下你的日常生活發生了哪些改變?【防疫新生活大調查】填問卷抽好禮

Heho
什麼是「Heho」?Heho就是Health and Hope,在這裡,我們有最豐盛的健康、運動、休閒、養生、美食,和人生經驗的心靈分享⋯⋯
我們有動人的小故事,更有醫生、護理師、營養師等專家對於健康和生活中有關元素的建議,希望在不設限的情境中,帶給來自不同所在的朋友們都有充滿健康與希望。
而我們的小心願是:您能喜歡這份用心,並分享給您的朋友!
【Heho官網】:https://heho.com.tw/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如何避免下一場大流行病?比爾.蓋茲:疫苗誠可貴,但解藥更關鍵
5到11歲兒童第2劑打氣低 醫師提醒重症有9成都未打疫苗
確診康復後又出現症狀是二次感染?感染科專家授重複感染後該怎麼辦
7歲女童打一劑仍中MIS-C 台大醫:至少需兩劑
澳門又驗出芒果新冠病毒 專家:應只是病毒殘骸、無傳染性
每5人就有1人中「長新冠」! 醫師:6大染疫後遺症別輕忽,教你判斷自己是否有後遺症
我有長新冠嗎?醫師建議「症狀明顯與過去不一樣」要釐清治療
台灣每百萬人染疫死亡數再攀升? 莊人祥:確實有可能
0至9歲染疫孩童致死率下降 羅一鈞曝主要關鍵因素
BA.4、BA.5已入社區? 羅一鈞:不敢說沒有、但還不會流行
MIS-C個案暴增全轉危成重症? 羅一鈞給答案
幼兒莫德納延遲抵台 兒童出現氣喘等6症狀快就醫
小朋友確診後若出現這些症狀 台大醫:恐為MIS-C
女性患長新冠機率比男性高 研究揭男女性較易出現哪些症狀
家用快篩T線呈微弱紅線是確診? 感染科醫師曝這關鍵
莊人祥估本土跌破萬例「也許要到七月底」
染疫3個月後仍感不適 長新冠綜合症快就醫
新冠、流感一起來 今年新考驗
專家指下半年新冠防治3個回歸 最後考驗在流感季
兒童感染Omicron增5倍 引發MIS-C、腦炎外還可能中風
本土確診數再下降 莊人祥曝「循環規則」:估這幾天3萬至4萬間
台灣首例猴痘現蹤 專家曝「不典型症狀」難阻傳播
長照機構住民致死率不算高? 專家曝比這數字才有意義
疫情名家觀點/打造智慧醫療,助長者免於新冠重症,大林慈濟院長賴寧生:社區關懷需並重
新冠確診人數未來趨勢多起伏不定 專家曝兩大關鍵原因
陳建仁:BA.4、BA.5進來台灣是遲早的問題
確診下降、病故居高不下 莊人祥:死亡是落後指標
中榮發現新冠肺炎blaCcrA抗藥基因 登國際期刊
北部「三流」活動增加再掀疫情? 專家曝下周是關鍵
公衛學者估6月疫情進入平原期 莊人祥:對疫情走向樂觀
猜你喜歡
快篩陰等同康復?清冠一號要吃多久?醫親揭「解隔後」必知3大QA
本土+3.8萬例 羅一鈞:未來單日確診應都維持3萬多例
每5人就有1人中「長新冠」! 醫師:6大染疫後遺症別輕忽,教你判斷自己是否有後遺症
確診請特休不能申請補償?疫苗險只針對不良作用給付?統整容易忽略漏領的防疫補償金
當醫師確診時/連吞口水都痛,傅雲慶靠這些克服喉嚨痛!面對Omicron「戒慎但不用恐懼」
高燒42度、休克搶救無效 1歲童死亡…兒童死亡累計21例
當醫師確診時/服藥後病毒量卻比染疫時更高 兒科醫牛道明提醒確診者務必做到一事
確診康復後又出現症狀是二次感染?感染科專家授重複感染後該怎麼辦
彰化男1人確診全家中鏢 醫建議:空氣清淨機這樣放才對
醫師打4劑疫苗意外發現「無症狀確診」 嘆:未來一情況會越來越多
本土+3萬5699 境外+101 台中、新北5千多例位居一二
有症狀卻快篩陰?專家示警:出現2症狀就別忍 尤其是年輕族群
當醫師確診時/絕大部分確診病人是輕症 風濕免疫科醫師翁國益提醒2類人應積極就醫
疫情走緩!今增2.3萬例本土個案 死亡69例一個月來新低
整理包/MIS-A、MIS-C是什麼?常見症狀、好發年齡 5大QA一次懂
如何避免下一場大流行病?比爾.蓋茲:疫苗誠可貴,但解藥更關鍵
家用快篩T線呈微弱紅線是確診? 感染科醫師曝這關鍵
確診後咳嗽、易喘多久才會好?醫解答新冠後遺症康復所需天數
雙雙回升!本土3萬5914例 死亡103例再破百
當醫師確診時/確診當天竟不是臥床休息 婦癌權威賴鴻政染疫仍做一事避免肺部積痰
快篩判讀超過15分鐘無參考價值?C線沒顏色正常嗎?醫師解答
看過來!7月1日起 哪「8類族群」可打第4劑?
女性患長新冠機率比男性高 研究揭男女性較易出現哪些症狀
當醫師確診時/阮理瑛與另一半同時確診 喉嚨劇痛、失去嗅覺最震撼
傻眼!入境總量已逾2.5萬人上限 交通部:難精準控管
3旬男發病10天身亡、10歲童MIS-C皆未接種疫苗
專家憂台疫情恐升8萬例 莊人祥:快打第4劑
影/確診者「肺都快咳出來」 服這兩種抗病毒藥物改善
確診者居家隔離垃圾怎處理?密封消毒靜置3步驟不可少
5到11歲兒童第2劑打氣低 醫師提醒重症有9成都未打疫苗
長新冠咳個不停 中醫師建議按壓這個穴道可有效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