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容易出現突破性感染?研究揭一族群染新冠風險高24 %
疫苗雖然不能防止 100 %受到感染,但是卻能夠防止染疫後發生重症,根據指揮中心截至16日最新統計,1 月以來累積目前累計 29 例中重症個案,接種的狀況如下:
●未接種:9 人●已接種一劑:5 人
●已接種兩劑:7 人
●已接種三劑:8 人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未完整接種兩劑的有 14 位,有 48% 的中重症個案未完整接種疫苗,看起來有打疫苗和沒打疫苗在中重症的比例上還是有差距。」
曾有精神病史突破性感染風險高出 24 %
只是如當已經打了第三劑疫苗仍發生突破性感染,雖然多數都是輕症、無症狀居多,到底有哪些族群可能是突破性感染的風險者嗎?如今最新一項刊登國際期刊的研究能夠得到部分解答。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領一項新研究表明,65 歲以上的年長者,如果有憂鬱症、躁鬱症、適應障礙症、藥物濫用等精神狀況,面臨突破性感染的風險高出 24 %。對於 65 歲以下的人,有精神病史的人比沒有的人風險高出 11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威爾神經科學研究所 Aoife O’Donovan 博士分析:「對於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來說,接種疫苗後的免疫力可能會更快、更強烈地減弱他們對新變異病毒株的保護。」
在這項在 2022 年 4 月 14 日發表在《JAMA Network Open》上,研究人員追蹤自美國退伍軍人數據,其中 263,697 名受試者的平均年齡為 66 歲,90.8% 為男性。與沒有精神病史的參與者相比,曾經患有精神疾病受試者發生突破性感染的風險增加了 3%。
65 歲以上濫用藥物的族群,突破性感染風險高出 24 %、精神障礙者高出 23 %、躁鬱症者高出 16 %、焦慮症高出 12 %。令人驚訝的是,年輕人中突破性感染的發生率更高,但這項研究顯示,65 歲以下人群的影響明顯較小。
五大族群也須留意突破性感染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威爾神經科學研究所,同時也是研究作者 Kristen Nishimi 博士認為:「年長者的突破性感染發生率較高,可能是由於對疫苗的免疫反應降低,加上某些精神疾病,這在年長者中可能更為嚴重。」
此外,研究中也計算了其他非精神疾病的突破性感染風險,根據肥胖和吸煙狀況以及其他潛在疾病等因素進行了調整。
●慢性腎病患者風險增加 23%●愛滋患者風險增加 20%
●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 19%
●慢性阻塞性肺病風險增加 18%
●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風險增加 13%
研究指出,若確定精神疾病是否會增加接種疫苗後突破性感染的風險下,可以針對此族群使用有針對性的預防干預措施,例如接種加強劑和公共衛生運動。民眾千萬不要想反正都會突破性感染不要打疫苗,正因為風險比一般人高,更需要疫苗作為保護。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看到確診飆升破千例超緊張!專家曝疫情新常態應看這兩項指標

Heho
什麼是「Heho」?Heho就是Health and Hope,在這裡,我們有最豐盛的健康、運動、休閒、養生、美食,和人生經驗的心靈分享⋯⋯
我們有動人的小故事,更有醫生、護理師、營養師等專家對於健康和生活中有關元素的建議,希望在不設限的情境中,帶給來自不同所在的朋友們都有充滿健康與希望。
而我們的小心願是:您能喜歡這份用心,並分享給您的朋友!
【Heho官網】:https://heho.com.tw/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口罩還要戴多久?美研究:疫苗達標後室內再戴2到10周
影/BA.5病毒進入社區 李秉穎曝「可能已有一段時間了」
BA.5入侵!超強傳播力可1傳12 醫曝「本土1怪象」:社區恐早有了
專家建議 指揮中心7月16日可以解散
學者示警:6月超額死亡達30%
國內現首例BA.5 專家曝這時疫情再起:單日5萬例甚至更高
6月超額死亡30% 學者示警:這事再拖 暑假仍超額死15%
預防感染新冠病毒,清洗物品和改善通風哪個比較重要?答案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染疫解隔仍不適卻非長新冠 中醫調養緩解後遺症
如何避免下一場大流行病?比爾.蓋茲:疫苗誠可貴,但解藥更關鍵
5到11歲兒童第2劑打氣低 醫師提醒重症有9成都未打疫苗
確診康復後又出現症狀是二次感染?感染科專家授重複感染後該怎麼辦
7歲女童打一劑仍中MIS-C 台大醫:至少需兩劑
澳門又驗出芒果新冠病毒 專家:應只是病毒殘骸、無傳染性
每5人就有1人中「長新冠」! 醫師:6大染疫後遺症別輕忽,教你判斷自己是否有後遺症
我有長新冠嗎?醫師建議「症狀明顯與過去不一樣」要釐清治療
台灣每百萬人染疫死亡數再攀升? 莊人祥:確實有可能
0至9歲染疫孩童致死率下降 羅一鈞曝主要關鍵因素
BA.4、BA.5已入社區? 羅一鈞:不敢說沒有、但還不會流行
MIS-C個案暴增全轉危成重症? 羅一鈞給答案
幼兒莫德納延遲抵台 兒童出現氣喘等6症狀快就醫
小朋友確診後若出現這些症狀 台大醫:恐為MIS-C
女性患長新冠機率比男性高 研究揭男女性較易出現哪些症狀
家用快篩T線呈微弱紅線是確診? 感染科醫師曝這關鍵
莊人祥估本土跌破萬例「也許要到七月底」
染疫3個月後仍感不適 長新冠綜合症快就醫
新冠、流感一起來 今年新考驗
專家指下半年新冠防治3個回歸 最後考驗在流感季
兒童感染Omicron增5倍 引發MIS-C、腦炎外還可能中風
本土確診數再下降 莊人祥曝「循環規則」:估這幾天3萬至4萬間
猜你喜歡
當醫師確診時/服藥後病毒量卻比染疫時更高 兒科醫牛道明提醒確診者務必做到一事
Omicron BA.5首例本土案例! 羅一鈞:尚未威脅社區
國內現首例BA.5 專家曝這時疫情再起:單日5萬例甚至更高
本土+3.8萬例 羅一鈞:未來單日確診應都維持3萬多例
每5人就有1人中「長新冠」! 醫師:6大染疫後遺症別輕忽,教你判斷自己是否有後遺症
快篩陰等同康復?清冠一號要吃多久?醫親揭「解隔後」必知3大QA
確診康復後又出現症狀是二次感染?感染科專家授重複感染後該怎麼辦
入境每周總量增至4萬人 714起3類人搭機免2日內PCR報告
當醫師確診時/連吞口水都痛,傅雲慶靠這些克服喉嚨痛!面對Omicron「戒慎但不用恐懼」
BA.5入侵!超強傳播力可1傳12 醫曝「本土1怪象」:社區恐早有了
本土+3萬5699 境外+101 台中、新北5千多例位居一二
本土增3萬4499例、死亡95例 莊人祥:疫情稍降
看過來!7月1日起 哪「8類族群」可打第4劑?
當醫師確診時/絕大部分確診病人是輕症 風濕免疫科醫師翁國益提醒2類人應積極就醫
如何避免下一場大流行病?比爾.蓋茲:疫苗誠可貴,但解藥更關鍵
確診後咳嗽、易喘多久才會好?醫解答新冠後遺症康復所需天數
確診請特休不能申請補償?疫苗險只針對不良作用給付?統整容易忽略漏領的防疫補償金
快篩判讀超過15分鐘無參考價值?C線沒顏色正常嗎?醫師解答
醫師打4劑疫苗意外發現「無症狀確診」 嘆:未來一情況會越來越多
整理包/MIS-A、MIS-C是什麼?常見症狀、好發年齡 5大QA一次懂
本土確診3萬1364、死亡105例 周志浩:近日都差不多
當醫師確診時/阮理瑛與另一半同時確診 喉嚨劇痛、失去嗅覺最震撼
當醫師確診時/確診當天竟不是臥床休息 婦癌權威賴鴻政染疫仍做一事避免肺部積痰
影/BA.5病毒進入社區 李秉穎曝「可能已有一段時間了」
影/確診者「肺都快咳出來」 服這兩種抗病毒藥物改善
家用快篩T線呈微弱紅線是確診? 感染科醫師曝這關鍵
專家憂台疫情恐升8萬例 莊人祥:快打第4劑
獨/確診後出國前準備這證明 三個月內回國檢測費較省
長新冠咳個不停 中醫師建議按壓這個穴道可有效緩解
當醫師確診時/胸腔科權威陳欽明染疫才感悟健康重要性!提醒確診者別恐慌,當成人生難得的休息
解封後要怎麼做才能出國旅遊?出國條件、疫苗施打注意事項一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