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此基因新冠重症比例偏高 日研究曝風險最高血型
帶有這個突變基因重症風險提高 2 倍
這項研究是由日本慶應大學、京都大學等8所研究機關組成的研究團隊,他們針對 2400 名確診新冠肺炎的患者所進行的研究,收集不同血液後進行基因解析,發現確實有個會影響是否重症跟免疫功能的基因 DOCK2( dedicator of cytokinesis 2 )有關。
研究團隊把 440 名未滿 65 歲的重症者與 2377 名正常人比較,結果發現 DOCK2 基因附近如果發生特定異常,重症的風險約高出 2 倍。
只是不是每個人都帶有 DOCK2 的基因,根據統計大約有 10% 的日本人擁有這種突變基因,在東亞人身上也都很常見,但在歐美族群身上幾乎沒有,因此 DOCK2 基因區域變異可能是讓亞洲人疾病加重的因素之一,此項研究結果也刊登在 《medRxiv》上。
釐清基因有助於新藥研發
研究團隊的代表、慶應大學教授金井隆典說:「這種異常情況可能與容易引起細胞因子風暴(Cytokine storm)有關,如果能釐清DOCK2在感染病毒後所扮演的主要功能,或許有助於新藥的研發。」
正因為藉由基因組成分析,藉由血型的差異也有所不同,因為研究團隊發現,65歲以下的人中,足果室 O 型者重症風險最低、AB型者重症風險是O 型者的1.6倍、A型及B型者重症化風險約是O型者的1.2倍。
除了血型以外,患者本身潛在疾病、體質也是影響的關鍵,目前流行病學統計,尤其肥胖、年齡主要都是疾病加重因素之一,另外,有痛風、高尿酸是日本人加重病情和死亡的危險因素,在疫情嚴峻的時刻人人都得把自身顧好,才能避免病毒持續在社區中擴散。
參考文獻:
Mapping the human genetic architecture of COVID-19 by worldwide meta-analysis
延伸閱讀:接觸到確診個案或確診怎麼辦?防疫醫師:輕症者可在家自行恢復
推薦閱讀

Heho
什麼是「Heho」?Heho就是Health and Hope,在這裡,我們有最豐盛的健康、運動、休閒、養生、美食,和人生經驗的心靈分享⋯⋯
我們有動人的小故事,更有醫生、護理師、營養師等專家對於健康和生活中有關元素的建議,希望在不設限的情境中,帶給來自不同所在的朋友們都有充滿健康與希望。
而我們的小心願是:您能喜歡這份用心,並分享給您的朋友!
【Heho官網】:https://heho.com.tw/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家用快篩T線呈微弱紅線是確診? 感染科醫師曝這關鍵
莊人祥估本土跌破萬例「也許要到七月底」
染疫3個月後仍感不適 長新冠綜合症快就醫
新冠、流感一起來 今年新考驗
專家指下半年新冠防治3個回歸 最後考驗在流感季
兒童感染Omicron增5倍 引發MIS-C、腦炎外還可能中風
本土確診數再下降 莊人祥曝「循環規則」:估這幾天3萬至4萬間
台灣首例猴痘現蹤 專家曝「不典型症狀」難阻傳播
長照機構住民致死率不算高? 專家曝比這數字才有意義
疫情名家觀點/銀髮族染疫重症風險高,大林慈濟院長賴寧生:啟動社區關懷,守護長者就醫安全
新冠確診人數未來趨勢多起伏不定 專家曝兩大關鍵原因
陳建仁:BA.4、BA.5進來台灣是遲早的問題
確診下降、病故居高不下 莊人祥:死亡是落後指標
中榮發現新冠肺炎blaCcrA抗藥基因 登國際期刊
北部「三流」活動增加再掀疫情? 專家曝下周是關鍵
公衛學者估6月疫情進入平原期 莊人祥:對疫情走向樂觀
何美鄉詳解無敵星星 打3劑疫苗加自然感染
台大公衛:全國免疫防火牆達7成 6月底開始進入平原期
史丹佛研究:新冠腦霧與化療腦相似 即便輕症也會在大腦引起發炎反應
【重磅快評】一天帶兩個風向 蘇貞昌不累嗎?
成人MIS-A致死率兒童三倍? 羅一鈞:需排除年齡等因子
長新冠九大症狀這種最痛苦 惡性循環生活品質差
《刺胳針》研究:Omicron引發新冠後遺症風險比Delta低!醫師提醒一件事
二次感染定義將明列 專家:後續用藥、隔離都未討論
清冠一號並不是新冠用藥 而是「外感時疫」的臨時許可處方?
幼兒等BNT? 專家:有疫苗就打
國外研究:染疫住院童 四分之一恐有長新冠後遺症
獨/因應BA.4、BA.5疫情 張上淳曝未來監控要做這件事
「二次感染」定義近期將明列:三個月內再驗出PCR陽,符合三條件將認定二次感染!
Omicron致死率將再創高 專家曝此波疫情結束時間點
猜你喜歡
快篩陰等同康復?清冠一號要吃多久?醫親揭「解隔後」必知3大QA
確診後咳嗽、易喘多久才會好?醫解答新冠後遺症康復所需天數
當醫師確診時/連吞口水都痛,傅雲慶靠這些克服喉嚨痛!面對Omicron「戒慎但不用恐懼」
有症狀卻快篩陰?專家示警:出現2症狀就別忍 尤其是年輕族群
今本土+2.8萬 單日確診人數創近兩個月來新低
當醫師確診時/染疫一天內全家都中 泌尿科醫師曲元正:即便有無敵星星依然不敢大意
本土今增4萬8283例、新增死亡166人
南投老婦外出取藥 健保卡一插竟是「確診居隔期」開罰20萬元
該不該打第4劑?前台大醫揭「2情況」可不打:效果有限且不持久
染疫3個月內不能打疫苗? 專家:打了浪費
當醫師確診時/確診當天竟不是臥床休息 婦癌權威賴鴻政染疫仍做一事避免肺部積痰
當醫師確診時/從未在外聚餐、高規格防疫仍快篩陽性!感染科醫師施長慶:千算萬算不如一次家中聚餐
當醫師確診時/「Omicron比想像中強!」胸腔科醫師李國賢染疫:喉嚨乾最痛苦,孤獨感最揪心
本土個案回升至4.4萬 莊人祥:較上周二下降二成
整理包/MIS-A、MIS-C是什麼?常見症狀、好發年齡 5大QA一次懂
史丹佛研究:新冠腦霧與化療腦相似 即便輕症也會在大腦引起發炎反應
【重磅快評】一天帶兩個風向 蘇貞昌不累嗎?
北部「三流」活動增加再掀疫情? 專家曝下周是關鍵
確診新冠肺炎可以吃什麼?營養師教如何避免進展為中重症
莫德納兒童疫苗指引通過 建議0-6歲幼兒打2劑
陳時中淡出記者會為選舉? 莊人祥:指揮官都有參加各項會議
Novavax疫苗月底到貨何時能打?莊人祥:7月14日後才開放
確診請特休不能申請補償?疫苗險只針對不良作用給付?統整容易忽略漏領的防疫補償金
確診者居家隔離垃圾怎處理?密封消毒靜置3步驟不可少
台大公衛:全國免疫防火牆達7成 6月底開始進入平原期
「二次感染」定義近期將明列:三個月內再驗出PCR陽,符合三條件將認定二次感染!
確診條件新增 莊人祥:核酸試劑快篩陽即確診
當醫師確診時/病人休克沒床被迫躺地上CPR!急診醫吳紋綾:因染疫更能同理確診者說不出的痛
增369例中重症個案134死 11歲女童重症、MIS-C已出院
輕症確診喉嚨痛不喝水更嚴重 耳鼻喉醫授可吃這些食物減痛
Omicron確診過、打完3劑仍可能「二次感染」! 專家揭「重複感染症狀嚴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