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新冠肺炎/ 專家觀點

中研院分析新冠肺炎病毒變異 第6型主宰全球

引發新冠肺炎的新型冠狀病毒基因出現變異,中研院跨領域研究團隊繼發現病毒株有6大分型後,最新研究也顯示,第6型從4月起已成主宰全球的主要病毒株類型。

為了解引起新冠肺炎的新冠病毒變異狀況,中研院跨領域研究團隊包括院長廖俊智、統計所所長陳君厚、統計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楊欣洲等人以創新研究方法針對病毒株進行分型,研究成果近日登上國際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

研究團隊在研究初期時,先從「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GISAID)取得1932株的病毒基因序列,並分析當時世界上共有6大病毒株分型,研究團隊近日透過電子郵件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進一步指出,這樣的分析結果在後續樣本數更大的6228株及3萬8248株的分析中再次得到驗證。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結果顯示,與新型冠狀病毒株參考序列(MN908947)相比,在241T、3037T、14408T、23403G四個核苷酸位點都發生變異的第6型,從今年4月已成為全球最主要的病毒株類型。

研究團隊指出,這4個變異具高度相關性,缺一變異則難以持續,且由於第6型後來居上、主宰全球,這也暗示第6型有較強的適應性。

研究團隊研究分析時曾發現,過去曾出現過4個變異不完整的病毒株,而這些病毒株可以傳播出去,且間隔一段時間偶爾就會出現,顯示這並不是基因定序錯誤的結果,且這4個變異不完整病毒株樣本出現後很快又消失的特性,說明了前述4個變異同時發生對於適應性增加的重要性,也就是第6型病毒株具備的優勢。

研究團隊也提到,8月有一篇發表在國際期刊細胞(Cell)的論文指出,23403G變異會增強病毒感染,但中研院的研究團隊發現,若只靠23403G並不足以解釋第6型為何能主宰全球,因為4個變異缺一就難以持續,因此目前仍在研究這4個變異同時發生有助第6型病毒株的適應性增加的生物機制,目前懷疑可能與病毒變異之間的交互作用有關,但還需要更多實驗的證明。

研究團隊也提醒,現在世界各國最主要的都是第6型病毒株,而隨著各國的邊境管制,各地也開始出現新興的第6型的子型,值得密切觀察,目前已設置「病毒變異全球即時監測網」,除了希望掌握病毒分型的趨勢,也能即時監測世界各國正在發生的新興病毒變異,提供未來病毒傳播與疫苗有效的評估。

研究團隊提醒,台灣是世界新冠病毒防疫的優等生,但不可一點鬆懈,呼籲民眾仍必須遵守國家的防疫措施,不要讓病毒株傳播到台灣。(編輯:吳協昌)1091213

新冠肺炎 COVID-19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