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即使沒有心臟病,得了新冠肺炎也可能產生心臟後遺症
根據美國科學促進協會(AAAS)指出,匹茲堡大學的流行病學家、重症監護醫師Sachin Yende說,感染肺炎之後,身體會出現潛在的慢性疾病,像是心臟病、中風、腎臟疾病。
Sachin Yende在2015年的研究當中,曾經發現,因為肺炎住院的患者在出院後1年,罹患心肌梗塞等心臟病的風險是同年齡健康人的4倍;即使撐過這1年,接下來每一年罹患心臟病的風險,也會維持在1.5倍。而他認為,「COVID-19(新冠肺炎)可能會促使這類事件大幅增加。」
而這份研究也發現,肺炎造成心臟病、中風的風險,跟高血壓、糖尿病、抽菸的風險相似。即使新冠肺炎是一個新的疾病,目前也無法完全了解帶來的後遺症,但透過過去針對嚴重肺炎的研究,可以得出一些線索。
美國科學促進協會(AAAS)指出,像COVID-19這樣嚴重的肺炎,會感染肺部的氣囊,有一些會發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讓氣囊充滿液體,最後導致肺部纖維化,不過大多數的患者都可以維持原先的肺功能,只有少部分會留下長期的呼吸問題。
(推薦閱讀:感染者死狀痛苦!第一線醫師:本質上跟淹死一個道理)
即使沒有心臟病,得了新冠肺炎也可能產生心臟後遺症
四大醫學期刊之一的《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刊登一篇研究,發現即使患者本身沒有心血管疾病,得到新冠肺炎之後,也可能造成心臟損傷。
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德州大學休士頓醫學中心(UTHealth)心臟病學助理教授Mohammad Madjid說,根據以前對冠狀病毒的研究,和流感大流行的研究表明,病毒感染可引起「急性冠狀動脈疾病、心律不整、心臟衰竭」。
而因為呼吸衰竭、敗血性休克、或多重器官衰竭而死亡的病人,很可能就是因為心血管併發症而死。包括SARS、MERS,都確定會造成心血管併發症。
也是刊登在《美國醫學會雜誌》的另一項案例,則分析的一名53歲的女性,她沒有任何心血管疾病病史或潛在的健康狀況;她於3月來到急診室,抱怨嚴重疲勞、在前一週發燒和乾咳,但是呼吸沒有困難,胸部的X光也很乾淨、沒有肺炎。
但在接受檢查後,發現她的心臟內壁被感染、發炎,她被送往心臟護理病房接受治療。由於出現咳嗽症狀,她也接受了冠狀病毒測試,並確診新冠肺炎。
根據《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報導,《美國醫學會雜誌:心臟病學》(JAMA Cardiology)的編輯Robert Bonow和許多其他心臟病專家認為,COVID-19感染不只會直接攻擊心臟,還可能以4~5種的方式,導致心臟損害,有些患者可能一次就會受到多個途徑的損害。
「任何嚴重的醫療事件,甚至像置換髖關節手術這樣簡單的事情,都可能在手術的過程中,對身體產生很大的壓力,導致損害心臟。所以像嚴重肺炎在體內引起廣泛發炎,就可能導致動脈斑塊變得不穩定,導致心臟病,或是引起心肌炎、導致心臟衰竭。」《科學人》報導。
所以即使在這些患者痊癒之後,或許還是要持續追蹤他們的心血管健康,這也是可能造成下一波患者死亡的一次身體健康事件。
參考資料
Scientific American: Heart Damage in COVID-19 Patients Puzzles Doctors
AAAS: For survivors of severe COVID-19, beating the virus is just the beginning

Heho
什麼是「Heho」?Heho就是Health and Hope,在這裡,我們有最豐盛的健康、運動、休閒、養生、美食,和人生經驗的心靈分享⋯⋯
我們有動人的小故事,更有醫生、護理師、營養師等專家對於健康和生活中有關元素的建議,希望在不設限的情境中,帶給來自不同所在的朋友們都有充滿健康與希望。
而我們的小心願是:您能喜歡這份用心,並分享給您的朋友!
【Heho官網】:https://heho.com.tw/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預防感染新冠病毒,清洗物品和改善通風哪個比較重要?答案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染疫解隔仍不適卻非長新冠 中醫調養緩解後遺症
如何避免下一場大流行病?比爾.蓋茲:疫苗誠可貴,但解藥更關鍵
5到11歲兒童第2劑打氣低 醫師提醒重症有9成都未打疫苗
確診康復後又出現症狀是二次感染?感染科專家授重複感染後該怎麼辦
7歲女童打一劑仍中MIS-C 台大醫:至少需兩劑
澳門又驗出芒果新冠病毒 專家:應只是病毒殘骸、無傳染性
每5人就有1人中「長新冠」! 醫師:6大染疫後遺症別輕忽,教你判斷自己是否有後遺症
我有長新冠嗎?醫師建議「症狀明顯與過去不一樣」要釐清治療
台灣每百萬人染疫死亡數再攀升? 莊人祥:確實有可能
0至9歲染疫孩童致死率下降 羅一鈞曝主要關鍵因素
BA.4、BA.5已入社區? 羅一鈞:不敢說沒有、但還不會流行
MIS-C個案暴增全轉危成重症? 羅一鈞給答案
幼兒莫德納延遲抵台 兒童出現氣喘等6症狀快就醫
小朋友確診後若出現這些症狀 台大醫:恐為MIS-C
女性患長新冠機率比男性高 研究揭男女性較易出現哪些症狀
家用快篩T線呈微弱紅線是確診? 感染科醫師曝這關鍵
莊人祥估本土跌破萬例「也許要到七月底」
染疫3個月後仍感不適 長新冠綜合症快就醫
新冠、流感一起來 今年新考驗
專家指下半年新冠防治3個回歸 最後考驗在流感季
兒童感染Omicron增5倍 引發MIS-C、腦炎外還可能中風
本土確診數再下降 莊人祥曝「循環規則」:估這幾天3萬至4萬間
台灣首例猴痘現蹤 專家曝「不典型症狀」難阻傳播
長照機構住民致死率不算高? 專家曝比這數字才有意義
疫情名家觀點/打造智慧醫療,助長者免於新冠重症,大林慈濟院長賴寧生:社區關懷需並重
新冠確診人數未來趨勢多起伏不定 專家曝兩大關鍵原因
陳建仁:BA.4、BA.5進來台灣是遲早的問題
確診下降、病故居高不下 莊人祥:死亡是落後指標
中榮發現新冠肺炎blaCcrA抗藥基因 登國際期刊
猜你喜歡
當醫師確診時/服藥後病毒量卻比染疫時更高 兒科醫牛道明提醒確診者務必做到一事
快篩陰等同康復?清冠一號要吃多久?醫親揭「解隔後」必知3大QA
Omicron BA.5首例本土案例! 羅一鈞:尚未威脅社區
本土+3.8萬例 羅一鈞:未來單日確診應都維持3萬多例
每5人就有1人中「長新冠」! 醫師:6大染疫後遺症別輕忽,教你判斷自己是否有後遺症
醫師打4劑疫苗意外發現「無症狀確診」 嘆:未來一情況會越來越多
確診請特休不能申請補償?疫苗險只針對不良作用給付?統整容易忽略漏領的防疫補償金
當醫師確診時/連吞口水都痛,傅雲慶靠這些克服喉嚨痛!面對Omicron「戒慎但不用恐懼」
確診康復後又出現症狀是二次感染?感染科專家授重複感染後該怎麼辦
本土+3萬5699 境外+101 台中、新北5千多例位居一二
當醫師確診時/絕大部分確診病人是輕症 風濕免疫科醫師翁國益提醒2類人應積極就醫
本土增3萬4499例、死亡95例 莊人祥:疫情稍降
整理包/MIS-A、MIS-C是什麼?常見症狀、好發年齡 5大QA一次懂
如何避免下一場大流行病?比爾.蓋茲:疫苗誠可貴,但解藥更關鍵
看過來!7月1日起 哪「8類族群」可打第4劑?
家用快篩T線呈微弱紅線是確診? 感染科醫師曝這關鍵
確診後咳嗽、易喘多久才會好?醫解答新冠後遺症康復所需天數
雙雙回升!本土3萬5914例 死亡103例再破百
快篩判讀超過15分鐘無參考價值?C線沒顏色正常嗎?醫師解答
當醫師確診時/確診當天竟不是臥床休息 婦癌權威賴鴻政染疫仍做一事避免肺部積痰
傻眼!入境總量已逾2.5萬人上限 交通部:難精準控管
女性患長新冠機率比男性高 研究揭男女性較易出現哪些症狀
當醫師確診時/阮理瑛與另一半同時確診 喉嚨劇痛、失去嗅覺最震撼
3旬男發病10天身亡、10歲童MIS-C皆未接種疫苗
專家憂台疫情恐升8萬例 莊人祥:快打第4劑
獨/確診後出國前準備這證明 三個月內回國檢測費較省
確診者居家隔離垃圾怎處理?密封消毒靜置3步驟不可少
影/確診者「肺都快咳出來」 服這兩種抗病毒藥物改善
長新冠咳個不停 中醫師建議按壓這個穴道可有效緩解
當醫師確診時/胸腔科權威陳欽明染疫才感悟健康重要性!提醒確診者別恐慌,當成人生難得的休息
解封後要怎麼做才能出國旅遊?出國條件、疫苗施打注意事項一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