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失智症照護體悟:技巧讓照護得心應手
「爸爸剛被診斷輕度失智,需要24小時照顧嗎?」「阿嬤雖中度失智,難道沒有彈性活動的自由?」汐止國泰醫院督導蘇億玲表示,以醫學角度來說,失智症依病程分為輕、中、重度;但在一線照護人員眼中,照護方式恐難畫分界線,她豐富的照護經驗道出最寫實的觀察:「一百位失智者就有一百種照顧方式。」
蘇億玲解釋,除了臥床的重度失智者,很難分別為輕、中度患者設計照護流程,常有病人雖被診斷輕度失智,病程卻逐漸朝中度靠近。那照顧者豈不是無所適從?蘇億玲說,其實仍有通則適用非臥床的失智長輩,她分享據點照顧個案,提供三個錦囊妙計,幫助照顧者找到解方。
個案A:
一位輕度跨中度的失智患者,每到半夜,就會自動醒來逐一檢查家中每個插頭,弄得所有人起床陪他巡視。長久下來,上班族家人呵欠連連、精神不濟,該怎麼辦?
錦囊一:成就他
當家人有半夜起床的「儀式行為」,頭幾天可觀察患者每日行為是否一致,如個案中患者僅會檢查插頭,沒有其它危險或外出行為,與其禁止他,不如賦予他成為家中安全守護者,讓他固定檢查,只要加裝插頭保護蓋,確認各項安全措施無虞即可。
個案B:
90歲的失智爸爸,由長居國外的二兒子回來照顧,每當兒子想幫他洗澡,爸爸就不停重複說已經洗過了,兩人為此事每天爭吵,到底該怎麼做才能讓爸爸同意洗澡?
錦囊二:尊重他
如果失智者總針對同一件事表達抗議,有可能非失智所致,而與患者本身個性或習慣相關,可諮詢專業人員或與他親近的家人。以該案為例,後經詢問才知爸爸失智前的習慣是兩天洗一次澡,其實不用勉強患者改變習慣,若擔心衛生,可以擦澡代替洗澡。
個案C:
一位失智長輩喜歡每天到社區據點上課,卻總是不專心,只要一有人進出教室,他就跟著那人走出去。家人以為他不愛上課,但每次詢問,他又說自己想要繼續上課,究竟為什麼?
錦囊三:幫助他
該個案長者時常離開教室不是不專心,是因為他忘記出口電梯的位置,又不敢問人,才「聰明」地跟著人走出教室,希望循線找到出口電梯。當失智者出現表達與行為不一的情形,應多觀察探問,提供幫助,即使是失智者,也有需要協助但不肯說出口的情形。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共照中心/59歲丈夫失智三遭共照中心退貨 民間單位建言盼接地氣
精神行為/你可能不知道:失智症患者的長期記憶有時比正常人還好
黃頌儼/改善記憶、情緒與睡眠 中醫針灸治失智證實有效
失智課程/善用3平台 當個聰明照顧者
身心紓壓/召開家庭協議 聽見失智照顧者的需求
初臨失智/兵荒馬亂新手照護期 最需要知識分享
共照中心/失智夫遭共照中心退貨 民間團體籲照護接地氣
非藥物治療/別怕讓失智者入廚房!專家提供5個小技巧 用「氣味」喚醒過往回憶
闕廷宇/你的失智症機率有多高?一招讓失智風險少4倍
走失問題/失智症患者的「徘徊」現象是怎麼了?通常有4種情況
生活照護/一直問失智者「我是誰」、「他是誰」? 6個NG行為別再做了
非藥物治療/不記得家人卻不會忘記味道 用年味替失智者找回記憶
外出旅遊/過年帶失智長輩出遊 安心玩有技巧
張自強/長輩年前大掃除 健健康康過好年
飲食照護/春節陪失智長輩用餐 慎選食物+耐心
鄧小萍/防疫之下!過年團圓飯這樣安全吃
失智課程/讓失智長輩安心過年 WaCare提供照護撇步
張自強/年假後伸展收心 安心防疫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