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高知識分子都得了…失智和動不動腦有沒有關係?
失智是一種以獲得性認知功能損害為核心並導致患者日常生活、社會交往和工作能力明顯減退的綜合症。
根據病因不同,失智也分為很多種,比如阿茲海默病、血管性失智、路易體失智和額顳葉失智等等。
今天我們的科普重點是大家最關心的阿茲海默病。
雖說現在的人類上天下地幾乎無所不能,但對於失智這個病,真的還沒有啥辦法!
至少目前為止,還沒有找到明確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只是根據臨床研究,發現了下面這些相關的高風險因素:
1、遺傳
研究表明,如果直系親屬中有失智患者或重性精神病史者,那麼患失智症的風險性是正常人的6—8倍。
也不要太緊張,沒有研究證明失智症百分之百會遺傳。
2、年齡
國內外研究一致認為,隨著年齡的增加失智症的患病率會增加。
不要認為自己腦袋靈光、反應快,肯定不得德失智症,開頭我們就講了,只要活得時間夠長,每個人都會得!
以前很多人有了症狀但沒有及時來就醫,所以失智症的漏診率很高,但隨著現在宣傳靠譜健康知識的平越來越多,以及檢查手段的進步、診斷水平的提高等等,五十來歲甚至四十多歲的人都有早期失智症的情況出現。
3、血管性因素
近年的研究結果表明,血管性因素與失智症的發生存在相關。血管性因素可以促進腦組織的變形,影響失智症的發生和發展。
4、營養狀況
老年期由於內因子及胃酸等的缺乏,導致老年人對葉酸、維生素B12吸收不良,而缺乏這兩樣東西,又可能會導致一系列神經精神方面的改變,如抑鬱,記憶力的減退等。
5、吸煙、飲酒
研究結果證實,吸煙會增加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等疾病的發病率,進而血管性因素增加了失智症的發生率。
而長期酗酒會損害腦功能,另外,酗酒者常伴有營養物質缺乏(尤其是維生素B1),會進一步加重腦損害,甚至引起另外一種失智。
6、教育程度
較多研究結果顯示,受教育程度與失智症有關,受教育程度低是失智症的危險因素之一。
A:醫生,都說腦殼用得少容易得!有沒有影響?
醫生:這個確實有一定影響,腦殼用得少容易生鏽這句老話,也不是老一輩人些亂說的!
B:這個恐怕就是醫生你亂說了,你看美國總統雷根、英國柴契爾夫人、寫《百年孤寂》的文學大師,都得了失智症,怕是腦殼用多了才得的哦?!
醫生:你舉例的這幾個人確實患有失智症,但這跟他們用腦過度沒有啥關係,可能跟過度勞累、心血管等疾病有關,大家不要妄想通過這樣的藉口來各種偷懶!
很多人都曉得失智症的晚期症狀是認不到家人、找不到路等等,所以這裡我們重點說一下這些容易被忽視的早期症狀:
1、性格變化
性格發生劇烈的、不合情理的變化,比如害怕、疑神疑鬼、猜忌別人等,與原來的性格大不一樣,這也是失智症的主要症狀。
2、失去主動性
變得比原來懶惰,不願參與任何活動,原來喜歡打麻將、逛街現在也不喜歡了,對人不熱情,不想與人交際。
3、詞不達意
連一些簡單的字詞也會忘記,語言表達明顯不如從前。
4、隨手亂放物品
經常把東西放在不合適的地方,比如把很多垃圾廢品如爛紙、布渣等當寶貝,但自己也不曉得為啥要這樣做。
5、脾氣和行為變化無常
人老了都會有一些情緒變化,但失智症患者的行為可能會發生急劇變化,在短短的幾分鐘內從平靜狀態變為淚流滿面;或拍案而起、怒髮衝冠等。
家裡的老年人出現以上症狀時,需要引起重視,及時帶去醫院就診。
大部分人隨著年齡的增加,是有正常的老年性遺忘現象出現,但這與生病引起的記性不一樣。
若要分辨哪種情況是正常老年遺忘,哪種情況是屬於失智症,唯一科學的分辨辦法就是讓醫生來診斷。
因為要確診失智症,不僅要做全面的神經心理測驗,還要做實驗室檢查和腦影像學檢查等,並根據結果、表現綜合分析才能得出結論。
這個病現在沒法根治,目前的藥物只能緩解部分症狀。
但這並不是說就讓大家放棄治療、不來醫院了,畢竟早發現、早治療可以緩解症狀,延緩疾病的進展,也非常有必要的!
1、均衡飲食
均衡攝取蛋白質、纖維素、維生素和礦物質,低鹽,低動物性脂肪、低糖飲食;能夠降低血脂,減少動脈硬化發生,從而降低失智的風險。
2、適當的活動鍛煉
這裡包括各種體育運動、以及打掃衛生等家務事。
3、勤動腦殼
適當打點小麻將,學習新知識(哪怕就是研究一下智慧型手機的新功能)都有幫助!
4、勞逸結合
不要熬夜、也不要睡太久。
5、治療原發病
控制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和肥胖等心腦血管疾病和失智類疾病的危險因素。
我們一直以為愛的反義詞是不愛,在知道了阿茲海默症之後才明白,其實,比不愛更難以接受的是遺忘。願我們永遠都記得愛的人,永遠都不被愛的人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