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失智症研究引爆誤診隱憂?醫籲:別因此延誤治療
國際研究團隊日前發表一種新型失智症Late,症狀與阿茲海默症相似,但兩者堆積於大腦的蛋白完全不同。不過,此新研究發現也引起民眾對失智症誤診的隱憂。國內醫師提醒,新疾病發現有助找出新治療方法,但不等同推翻舊的治療方式,千萬別因此延誤治療而失去更多。
失智症的發生原因可能有一百多種,但最常見的原因是阿茲海默症,其占老年型失智症的六成、年輕型失智症的四成。其次才是血管型失智症,以及退化型的路易體失智症和額顳葉型失智症。
不過,國際期刊「大腦(Brain)」刊出一篇新研究,研究團隊發現新型失智症Late,屬於「邊緣系統為主年齡相關TDP-43腦病變」,而過去學者可能將之與阿茲海默症搞混。Late症狀與阿茲海默症類似,但前者和大腦TDP-43蛋白堆積有關,後者則是類澱粉與濤蛋白(Tau)沉積。不過二種失智症可同時存在。
Late的發現引起關注,國際專家認為是近年最重大的研究成果,有助診斷更精確並進一步找出新治療方法。
然而,有國內外媒體以「誤診」為題,指出Late的發現意味著有1/3患者被誤診阿茲海默症,恐怕動搖病人對治療的配合度,醫師也急跳腳。
長庚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徐文俊說,目前臨床對阿茲海默症的診斷方式為排除法,也就是當患者記憶力不好,但排除腦瘤、腦出血、抽血檢查等問題後,仍找不到其他可能引發失智症的原因,就會被歸類為「疑似阿茲海默症」。
徐文俊解釋,臨床的確定診斷需經過病理切片或死亡解剖等,另外就是以生物標記方式,例如類澱粉正子攝影或血漿測試等方法,確認病人是否為阿茲海默症。但無論何種方法,診斷正確率均為八成,另有二成難診斷且病因未知。
徐文俊說,這二成難以診斷的失智症幾乎是80歲以上的老人家,而Late的發現很可能就在這無法正確診斷的二成病因內。換句話說,年紀愈大且難以診斷的失智症病患,愈有可能是TDP-43沉積所致的Late。
徐文俊表示,在Late尚未被發現之前,學者將之視為阿茲海默症,卻也可能因此使得藥物臨床試驗屢屢失敗,而Late的發現有助試驗更精確。
但徐文俊強調,當學者確定病名及治療範疇,才會整理出新的診斷標準供醫師遵循,所以Late的發現尚未改變國際臨床診斷標準。也因此,仍在服用治療阿茲海默症藥物的病人並不需要換藥,延誤治療反而損失更大。
台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也說,Late的發現是一項研究結果,距離臨床有一點距離。而現在失智症治療的困境是,學者有很多研究成果,也逐步發展出檢驗試劑,但仍未有治療新藥能成功上市。
而在新藥成功前,舊療法並未被推翻。蔡佳芬呼籲,民眾還是要按醫囑治療,「別因延誤治療而失去更多。」但她也認為,分子醫學不斷往前突破,失智症成因愈來愈清晰,診斷系統及治療方法很可能因此改寫,只是還需要時間。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失智警訊/聽得到兒子說話,卻聽不到女兒說話...原來是隱藏的失智徵兆
生活照護/暖暖包當調理包 失智長者誤食鐵砂
相似病症/老化、失智差別在哪裡?
認知訓練/健腦防失智 日醫學博士教你隨時隨地都能做的五感練習
預防方法/68歲阿嬤戰勝失智,環遊世界!不想老了認知衰退,請改掉11個習慣
葉北辰/「幾點了?我吃飯了沒?」失智者跳針問話 溝通有3招
照護選擇/失智者照護機構,我該怎麼選?
生活照護/失智照護應進階訓練 實作認證
預防方法/談如何活得更聰明 多動腦多運動延緩老年失智症
張自強/氣溫驟降天氣冷時 銀髮族除了保暖還要防跌
心靈雞湯/需要幫助的,不是只有患者而已
走失問題/如何減少遊走症狀發生
走失問題/年節為失智走失高峰 老媽媽採買年貨卻忘了回家的路
溝通技巧/高齡門診最愛問:失智症者跳針問話 溝通有3招
生活照護/健康存摺APP再升級 3月起放寬親屬查詢
精神行為/長輩見鬼?該看醫師而非法師
生活照護/照顧失智投其所好 70歲爺爺下棋無敵手
生活照護/失智者易中暑 留意家中長者是否有3項危險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