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軟骨破裂(半月板破裂)
半月軟骨破裂是一種常見的膝傷,通常是由於膝關節強力扭曲或快速旋轉,造成軟骨破裂。 可分成創傷型和退化型,退化型半月軟骨受傷多因自然老化造成,常與退化性關節炎一起發生。創傷型則多發生在運動員或年輕人身上,1/3的患者會同時合併前十字韌帶損傷。
- 症狀: 膝蓋腫脹 膝蓋僵硬 膝蓋疼痛 膝蓋異常聲響 膝蓋活動不順 蹲下困難 伸直困難
- 併發症: 股四頭肌萎縮 退化性關節炎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半月軟骨破裂是一種常見的膝傷,通常是由於膝關節強力扭曲或快速旋轉,造成軟骨破裂。 可分成創傷型和退化型,退化型半月軟骨受傷多因自然老化造成,常與退化性關節炎一起發生。創傷型則多發生在運動員或年輕人身上,1/3的患者會同時合併前十字韌帶損傷。
足底筋膜為腳底足弓最主要的支撐,主要功能是吸收足部走路跑步時產生之反作用力。當長時間承受身體重量,足底筋膜被過度牽拉或受壓,就可能引起發炎及退化。 最典型的症狀是起床剛下床踩地時,內側足跟感到如針刺般劇烈疼痛,要等到走動一段時間後才慢慢減緩;但之後久站、久坐起來又會痛。以及按壓腳掌內側偏中的地方會痛。這是一種退化性疾病,常變成反覆的慢性疼痛。另有部份年長者以為腳跟長骨刺而疼痛,但其實有骨刺並不一定會造成疼痛。
鈣化性肌腱炎是鈣化物質沉積於關節周圍的肌腱,所造成反覆發炎的疾病。患部約有70%發生在肩關節,其他像是髖關節、肘部、手腕和膝關節也可能發生鈣化物質沉積。肩關節的鈣化性肌腱炎的臨床表現有:肩膀的活動度受限、旋轉至某個角度時會引發劇烈疼痛、全天候陣疼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嚴重到手臂無法舉起,妨礙手臂活動並造成麻和痛。 一般治療多採保守方式,包括口服消炎止痛藥、局部藥物注射及物理治療,如已妨礙日常生活,才會選擇手術直接切除鈣化組織,或可考慮體外震波治療。此外,由於發病部位和臨床表現相似,肩部鈣化性肌鍵炎經常與五十肩混淆,而兩者的區別在於:五十肩是因肩關節退化或受傷造成關節沾黏,引起發炎反應,鈣化性肌腱炎則是因肌腱鈣化所導致,且鈣化性肌腱炎的疼痛通常高過五十肩。肩部肌腱炎若拖久了,亦可能演變為五十肩。
當肌腱組織長期受外力不當的作用影響而發炎,就會形成肌腱炎。肌腱是連接肌肉與骨骼的膠原纖維組織,負責傳遞肌肉的力量抵達骨頭以帶動關節活動,具有耐受伸、彎、扭等,在關節周圍處如手指、手腕、手肘、肩膀、膝蓋、足踝、腳跟等,這些部位因經常活動,肌腱的受力與磨損也極大。鈣化性肌腱炎、媽媽手、滑鼠手、網球肘、高爾夫球肘等,都是常見的肌腱炎類型。 值得一提的是,五十肩與肌腱炎的症狀很類似,所以肩膀疼痛不一定就是肩部肌腱炎,首先要確認發炎問題出在肌腱還是關節(囊)。 肌腱發炎的臨床症狀為局部疼痛,按壓患處或肌腱用力時不適感會加劇,某些肌腱發炎外觀會有腫脹發熱的現象。病況輕微者兩週內可自癒,逾一個半月情況還未改善,則可能發展成慢性肌腱炎,除疼痛外還會伴隨無力、麻痺、動作僵硬,無法伸展自如等。
嗜鉻細胞瘤起源於腎上腺髓質、交感神經節或其他部位的嗜鉻組織,這種瘤持續或間斷地釋放大量「兒茶酚胺」,引起持續性或陣發性高血壓和多個器官功能及代謝紊亂,約10%為兩側性惡性腫瘤。
譫妄症是一種突發性的大腦認知障礙,好發於六十五歲以上的高齡住院病患身上,不分內外科,尤有藥物、酒精重度使用者,或有腦傷、腦疾病如失智症患者更易發生。但這並非老年人的專利,有些癌症病患、重症臨終病患、接受大型手術及住加護病房者,也容易出現譫妄。臨床表徵為短時間內(數小時至數天內)出現急性意識混亂狀態,並伴隨諸多精神異常的現象,例如突然對人時地產生混亂,失憶、注意力不集中,無法與他人正常交談,白天昏睡不起,日夜不分,甚至出現幻覺及妄想等,情緒極度不穩定,像變了一個人似的,病情常到了晚間益發嚴重,所以又稱「日落症候群」。 譫妄通常是短暫的現象,治療上會先判定其生理的致病因子,譬如泌尿道感染只要對症下藥,藥物濫用只要停藥,症狀就會解除,唯有少數生理病況無法徹底解決的病患,譫妄可能反覆發作。 特別要與老人常見的另一種疾病失智症做區分,失智症的意識與注意力都是正常的,精神狀態屬漸進性的退化,而譫妄症的意識反覆波動,注意力持續缺損,病程起伏變化大,精神狀態時好時壞。
巴金森氏症是高齡族群三大退化性神經疾患之一,普遍率僅次於阿茲海默症。典型的臨床症狀以動作(活動)障礙為主,包括:手腳不自主的抖動、四肢僵硬、行動遲緩和平衡障礙。手腳抖動在靜止狀態下最明顯,情緒緊張時也可能加劇,而在睡覺及活動時消失;身軀的僵直多出現在關節部位,如手肘、手腕,僵硬嚴重時會帶來疼痛,造成身體只能彎腰駝背;動作緩慢特別在姿勢改變的時候發生,坐、站、行走都很費力;缺乏平衡感,造成容易跌倒引發更嚴重的外傷;還有面部表情少、說話變慢變含糊、字越寫越小等。其他非動作性的病症還有自律神經系統失調症候群,包括便祕、低血壓、尿失禁、頻尿等。 巴金森氏症的病症會持續漸進,隨著時間發展又可分為五期: 第一期:單側肢體發病,對日常生活不影響。 第二期:雙側均有病症出現,身體微駝,但平衡感仍屬正常。 第三期:步態不穩,已無法維持平衡,影響日常生活,有些工作也無法勝任。 第四期:有嚴重的活動困難,需靠他人或輔具協助。 第五期:終日仰賴輪椅或臥躺在床,生活起居全需他人照料。 從第一期到第五期的時間不等,目前醫療上只能透過藥物治療來控制病情,無法痊癒,但可減少併發症的發生、降低死亡率,有效改善生活品質。
失智症是一種大腦功能漸進退化的智能障礙病症,好發於老年人,退化的速度不一定,依照病程進展可分為輕度知能障礙、輕度(初期)、中度(中期)、重度(晚期)。初期最明顯的為記憶力衰退,特別是記不住日常、最近且立即的事物,其他像是語言、算術、空間感、時間概念、抽象思考、社交能力、判斷力等也會出現障礙,產生異常行為,過去熟悉的工作無法勝任,嚴重影響日常起居,伴隨這些行為的心態很可能變得疑心病重、被害妄想、憂鬱、焦慮、容易與他人起衝突。 失智症大致可分為退化性與血管性兩類。退化性包含:阿茲海默症、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亨廷頓氏症造成的失智。阿茲海默症屬中樞神經系統的退化,特別侵襲腦部對於記憶、認知、語言的部分,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額葉及顳葉失智症主要病症在於語言表達障礙和個性、情緒改變,路易氏體失智症則在於認知功能障礙、重複性的跌倒、出現幻覺等。而血管性失智症為腦血管疾病引起,較危險的病理發展是患者大腦可能持續萎縮,進一步引發腦部病變、二次中風、腦梗塞,致死率相當高。有時,退化性的阿茲海默症又會與血管性失智症並存發作,統稱為混合型失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