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6 癌症.大腸直腸癌
搜尋
腫瘤
共找到
3002
筆 文章
-
-
2020-01-16 癌症.抗癌新知
歷經1年10個月 三總肺癌及肝癌末期患者細胞治療進行中
細胞治療是現今醫界最新發展趨勢,自國內相關法規前年9月修正後,三軍總醫院率先申請、通過全台第一間整合型細胞治療中心,歷經一年十個月時間籌備、諮詢,已在兩個月前正式收療細胞治療的病人,目前共有兩名肺癌及一名肝癌第四期實體癌患者,正在執行細胞治療。衛生福利部於2018年9月6日發布「特管辦法」修正條文後,開放6項自體細胞治療技術,目前除三總,還有中醫大附醫、花蓮慈濟、北醫大附醫、高醫大附醫、光田綜合醫院、台南市立安南醫院、義大醫院、亞大附醫、亞東醫院及林口長庚醫院,將細胞治療從人體實驗階段,推向第一線臨床使用三總在去年5月及7月率先全國通過衛生福利部細胞治療計畫審核並隨後通過台北市衛生局核准,為了提升細胞治療醫療品質,由三軍總醫院院長蔡建松率領院內專業團隊及細胞治療產學合作廠商共同見證下,今上午正式啟用三軍總醫院細胞治療中心門診治療區。蔡建松致詞時表示,目前提供細胞治療項目包含血液惡腫瘤經標準標準治療無效及肺癌、肝癌等第四期實體癌,另外,脂肪幹細胞及纖維母細胞細胞治療也即將獲得通過。已向衛福部提出了針對皮膚創傷疤痕、退化性關節炎、慢性缺血性腦中風等細胞治療計畫的申請,期待給患者更全面服務。三總細胞治療中心主任戴念梓表示,目前已收治2名肺癌患者及1名肝癌患者,適應對象為癌症末期或對現有藥物無明顯療效的癌症患者;三總內科部部主任何景良說,三名癌症末期患者分別於兩個月前及三周前陸續收治,已執行一至六次療程,目前療效極結果仍需長時間觀察。患者須經醫師評估,才能進行細胞治療,何景良表示,目前還有30至40名患者正在諮詢,坦言確實有患者症狀已經太嚴重,評估預後差而無法執行;戴念梓也強調,細胞治療並非萬能,而是一個希望,提供患者更多元的醫療選項。細胞治療並非人人適用,嚴重貧血、免疫功能異常者恐不適用。
-
2020-01-15 科別.耳鼻喉
女子用山泉水嗽口 媽呀!一隻10公分水蛭卡喉嚨
一名60歲的沈姓女子疑因工作時以儲存的山泉水漱口,不久感覺喉嚨「卡卡」,似有異物,還有血痰情形,症狀長達3周,就醫檢查赫然發現在聲門的附近有黑色物體蠕動,仔細一看原來是隻肥胖胖的水蛭,緊急以內視鏡夾取,才解除她「喉頭大患」。收治沈姓女子的義大醫院胸腔科醫師陳靜宜表示,在內視鏡下,寄生在沈女聲門的水蛭長約10公分,寬約1公分,肥肥胖胖,移除的畫面相當驚悚。義大醫院頭頸部腫瘤外科主任王誌群說,沈姓女子是頭頸部癌症病人,曾經開刀並接受放射線治療,她住山區,平常有用溪水漱口的習慣,可能因疾病關係,神經敏感度較常人差,才無法馬上察覺。沈女就醫後,由耳鼻喉科醫師先使用內視鏡檢視,發現水蛭在聲門附近的深處,故緊急照會胸腔內科醫師陳鍾岳以支氣管內視鏡將異物取出 。陳鍾岳說,水蛭通常生長在郊外的溪谷、潮濕的草地,民眾到郊外或溪邊踏青時,若在石頭邊、樹枝上或葉子背面看到一大堆會動的黑色絲狀蟲,那可能就是水蛭。一般水蛭會藉由皮膚接觸附著在宿主身上後,口器刺入皮膚吸血後,釋放麻醉成分使得宿主不易察覺。 王誌群提醒,近年來露營及郊外健行活動盛行,民眾常有機會在戲水時或使用溪水洗漱的過程中,讓水蛭進入口鼻內附生。通常水蛭會因為不同的寄生部位而有呼吸困難、口鼻流血、喉嚨異物感或失聰。水蛭寄生體內也可能會貧血,民眾要特別小心。
-
2020-01-15 癌症.肺癌
台大肺癌手術 免插管、傷口小
患者接受傳統肺癌手術,需要插管、全身麻醉、切開胸廓或開多孔,才能切除肺葉,術後也要放置胸管引流血水,副作用和後遺症風險較高。現針對腫瘤較小之早期肺癌,台大醫院肺癌團隊結合影像精準定位,發展出「免氣管插管胸腔鏡手術」,以靜脈注射做全身麻醉,胸廓只有一個小傷口,術後不用插胸管或尿管。台大「免氣管插管胸腔鏡手術」受到國際矚目,二度受邀到歐洲示範手術,國際專家認為,這種手術方式有潛力提高肺癌門診手術的可行性。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陳晉興表示,這項技術在台大每年執行超過1100例,其中100例是海外華人慕名而來,相較於傳統手術,新術式只要一小時,切得少但切得準,所以傷口恢復迅速,心肺功能恢復較好,術後發作氣喘比率也較低。避免了傳統胸腔鏡手術插管、使用肌肉鬆弛劑及呼吸器的後遺症,降低病人發生肺炎、心律不整、氣管及肺損傷的風險。陳晉興表示,此手術適合腫瘤在兩公分以下、初次手術的早期肺癌,特別適合氣管小、身材瘦小的東方女性。較不適合用於體型肥胖者、晚期或腫瘤較大的肺癌患者、再次手術的肺癌患者,也不適合。費用方面,目前除了影像定位技術尚無健保給付而需自費兩萬兩千元,其他相關技術都已有健保給付。陳晉興提醒,肺癌是台灣新國病,每年發生人數高達13000多人,每年近萬人死於肺癌,是男女性共同的頭號癌症殺手。改善國家整體肺癌預後的最重要策略,就是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根據美國、歐洲追蹤上萬人長達十年的臨床研究,相較於只做X光或什麼都不做,吸菸者定期做低劑量電腦斷層,可以多活五年。陳晉興建議,50到79歲成年人,如果家族一親等到三親等有肺癌病史或是本身曾經吸菸,屬於中度肺癌風險,最好每兩年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至於無特殊病史的低風險者,建議45歲以上可每三年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至於已確診肺癌者,確診五年內每半年應追蹤一次,五年後則應每年追蹤一次。
-
2020-01-15 癌症.肺癌
早期肺癌切除免插管 台大讓肺癌門診手術可行性增加
患者接受傳統肺癌手術,需要插管、全身麻醉、切開胸廓或開多孔,才能切除肺葉,術後也要放置胸管引流血水,副作用和後遺症風險較高。現針對腫瘤較小之早期肺癌,台大醫院肺癌團隊結合影像精準定位,發展出「免氣管插管胸腔鏡手術」,以靜脈注射做全身麻醉,胸廓只有一個小傷口,術後不用插胸管或尿管。台大「免氣管插管胸腔鏡手術」受到國際矚目,二度受邀到歐洲示範手術,國際專家認為,這種手術方式有潛力提高肺癌門診手術的可行性。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陳晉興表示,這項技術在台大每年執行超過1100例,其中100例是海外華人慕名而來,相較於傳統手術,新術式只要一小時,切的少但切得準,所以傷口恢復迅速,心肺功能恢復較好,術後發作氣喘比率也較低。避免了傳統胸腔鏡手術插管、使用肌肉鬆弛劑及呼吸器的後遺症,降低病人發生肺炎、心律不整、氣管及肺損傷的風險。陳晉興表示,此手術適合腫瘤在兩公分以下、初次手術的早期肺癌,特別適合氣管小、身材瘦小的東方女性。較不適合用於體型肥胖者、晚期或腫瘤較大的肺癌患者、再次手術的肺癌患者,也不適合。費用方面,目前除了影像定位技術尚無健保給付而需自費兩萬兩千元,其他相關技術都已有健保給付。陳晉興提醒,肺癌是台灣新國病,每年發生人數高達13000多人,每年近萬人死於肺癌,是男女性共同的頭號癌症殺手。改善國家整體肺癌預後的最重要策略,就是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根據美國、歐洲追蹤上萬人長達十年的臨床研究,相較於只做X光或什麼都不做,吸煙者定期做低劑量電腦斷層,可以多活五年。陳晉興建議,50到79歲成年人,如果家族一等親到三等親有肺癌病史或是本身曾經吸菸,屬於中度肺癌風險,最好每兩年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至於無特殊病史的低風險者,建議45歲以上可每三年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至於已確診肺癌者,確診五年內每半年應追蹤一次,五年後則應每年追蹤一次。
-
2020-01-14 科別.皮膚
腋毛、陰毛......身體這些毛該不該剃?醫師建議這麼做
毛髮左右著人與人外觀直覺,不論眉毛、鼻毛、腋毛、手毛腳毛、陰毛,很多人都想修飾好看或完全除去,然而怎麼做比較好,怎麼樣處理不但好看,又能降低傷害風險,我們採訪了多位醫生,為大家逐一解答。眉毛:修眉小心不要劃破皮膚 飄眉要確保獨立器具眉毛對外觀非常重要,修眉不只是女性,現在也很多男性也非常在意,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提醒,門診中有部分病患,因修眉時不小心割傷皮膚就醫,所以眉刀在使用時,一定要保持好角度與力道,減少皮膚外傷風險,眉刀也要維持乾淨,使用前用酒精稍微消毒,保持定期更換。另一方面,不論是紋眉或飄眉,其實都是在眉毛皮膚刺青,將顏料直接打入皮膚,施作前一定要考慮清楚,因為一旦紋眉或飄眉,就不可能恢復原狀,必須到醫院接受雷射才有機會,並且接受施作時,一定要確認器具沒有共用,以免不必要的感染風險上身。鼻毛:鼻毛外露修剪就好不要拔 毛囊損傷容易有病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李立昂表示,鼻毛在鼻腔內非常重要,千萬不可以亂拔,曾經有名女性就醫時,鼻子又紅又腫,檢查發現鼻前庭幾乎沒有鼻毛,詢問才發現案例無法忍受鼻毛,覺得很髒,所以自行不斷拔鼻毛,反而讓鼻子容易沾染大顆粒髒汙過敏,也會讓鼻子太乾燥而不舒服。李立昂解釋,鼻毛是呼吸道最初步的過濾系統,可以阻隔較大的汙染物質,保持鼻腔內部潔淨,而且鼻毛囊能夠分泌油脂,維持鼻腔內部水分,經常拔鼻毛容易造成鼻毛囊損傷,油脂分泌減少,就容易造成不適;如果鼻毛露出影響外觀,最好用專用鼻毛刀適度修剪,不要用尖銳小剪刀,一不小心有可能受傷。腋毛:腋毛能減緩皮膚摩擦 刮除腋毛器具要乾淨腋毛感覺作用不大,特別女性為了維持外觀好看,大多會選擇除去腋毛,新光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朱宮瑤解釋,目前有專家推測,人類有腋毛可能是為了減緩皮膚摩擦,人類直立行走後,雙臂自然下垂,形成了腋窩,腋下摩擦機會高,皮膚也相對脆弱,摩擦多了有可能發生損傷,有保護人體皮膚的作用。朱宮瑤醫師提醒,大部分刮除腋毛的目的都是社交考量,如美觀因素及避免異味,但是使用的器具一定要注意潔淨。就像男生刮鬍子,難免在皮膚上引起細小傷口,如果除毛刀有鐵鏽或較多細菌,就很可能導致感染發炎。平時除毛刀最好保持乾燥,除毛前一定要仔細觀察刀片有沒有髒汙,可先用酒精消毒,也要定期更換。手腳毛:手腳毛多是荷爾蒙作祟 刮手腳毛不會變粗變多手毛與腳毛同樣因外觀因素,很多人都會想要剔除,為什麼有些人手腳毛茂盛,有些人則比較沒有困擾,朱宮瑤解釋,手毛和腳毛生長大部分與荷爾蒙分泌有關,尤其是男性荷爾蒙,所以男生的手腳毛通常比較多,部分女性可能因為荷爾蒙緣故,如罹患多囊卵巢症候群,會如同男士般手毛與腳毛比較多,或是服用荷爾蒙藥物、腎上腺腫瘤、卵巢腫瘤、胰島素阻抗症狀、高泌乳激素、庫欣氏症候群等,建議若有不明原因在該只有細毛或沒有毛髮處,忽然間長出毛髮,可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至於手毛與腳毛,有人會有越刮越粗的感覺,朱宮瑤則說,大部分的毛髮都是遠端比較細,接近毛囊端的根部會比較粗,而在刮除之後靠近毛根的毛髮本身就比較粗,所以會有刮完毛後變粗的錯覺。但如果選擇拔毛,由於拉扯容易讓毛囊與皮膚損傷或有傷口,有可能發生感染,所以比較不建議自行拔毛,嚴重者會引起蜂窩性組織炎,假使有相關需求,最好請求醫師協助。陰毛:私密處皮膚薄嫩 修整陰毛小心不要受傷陰毛可能對許多女性會是困擾,陰毛作用到底是什麼,該怎麼樣處理才好?中山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郭安妮說,女性私密處皮膚較薄弱,長時間摩擦下容易受傷,陰毛就能當作緩衝,讓私密處與外界物質能有一定阻隔。郭安妮提到,女性想要處理陰毛,大多數是為了美觀,在穿著泳衣或內褲時,如果陰毛不小心露出來,會讓人感到尷尬。所以有些女性會想要局部整理,將多餘陰毛剔除,因為私密處皮膚較薄弱,刮剃時一定要特別小心,不要刮傷皮膚,剃刀最好事先用酒精消毒,修整完剃刀務必清潔並保持乾燥,也要定期更換。郭安妮補充,部分女性可能選擇全部拔除陰毛,可能利用蜜臘拔除,由於拔毛非常痛,特別在私密處,有時施作完可能會有些紅腫不適,如果發現皮膚異常,一定要馬上就醫接受檢查,平時私密處最好保持乾燥與減少摩擦,太過於緊貼身的褲子最好避免。★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
2020-01-14 癌症.頭頸癌
南投中年男子右耳長期疼痛 一檢查竟是扁桃腺癌
耳朵痛居然是扁桃腺癌!南投50歲張姓男子近一個月常右耳痛,自行塗抹小護士軟膏,沒有改善,反而越來越痛,至醫院檢查後竟是扁桃腺癌,經醫師安排手術後,目前狀況良好。張男菸酒不離身且患有糖尿病,他至診所檢查出外耳道破皮發炎,不過藥物治療後沒有改善,到南投醫院治療,耳鼻喉科醫師吳昭寬醫師檢查並未發現發炎情況,經驗使然,請患者張嘴,果然在右側扁桃腺下緣發現有一約3乘1公分的潰瘍,切片送檢後確診為第二期扁桃腺癌。吳昭寬表示,扁桃腺癌好發於40歲以上的病人,與抽菸、酗酒及因口交感染人類乳突病毒有關。扁桃腺癌初期症狀大多不明顯,直到腫瘤侵犯到周圍組織,才可能出現喉嚨腫痛的症狀,患者容易誤認以為是感冒,也因為喉嚨和耳道有部分神經連結在一起,像是第九及第十對腦神經,所以扁桃腺潰爛的疼痛會反射到耳朵,使得部分朋友會誤以為是耳朵發炎,而延誤診斷。扁桃腺癌的治療,初期以手術為主,放射線治療輔助;晚期患者的治療則多安排放射線、化學藥物同步治療。第一、二期的扁桃腺預後不錯,五年存活率大於45%,若為晚期則5年存活率降至三成以下。吳昭寬提醒,如果有以下症狀,例如單側喉嚨痛兩週以上、頸部固定不動腫塊、扁桃腺不對稱腫大、無法治癒之耳痛、扁桃腺腺潰爛及張口困難等,應盡早就醫,接受專科醫師檢查與診斷。
-
2020-01-14 癌症.飲食與癌症
香蕉變黑更營養!日研究:長斑香蕉具「抗癌力」
吃香蕉好處多,許多人買香蕉時,都喜歡挑外表漂亮的香蕉,尤其還帶點青綠色,看到長了斑的或是變黑的香蕉,全都不選。最新日本研究指出熟透起斑點的香蕉,其抗癌功效會比未熟透的香蕉高出更多。熟香蕉抑制癌細胞、強化白血球日本帝京大學研究團隊,將各種水果包括香蕉的提取物,注射到實驗老鼠體內,發現老鼠身體出現變化,尤其又以香蕉最能改善整體健康狀況。研究顯示,帶有斑點的成熟香蕉,可以讓身體誘導癌細胞死亡的腫瘤壞死因子(TNF)濃度達到最高,因為TNF 是一種能夠抑制癌細胞活動的蛋白質,擁有TNF 如同有能力對付體內的癌細胞。而成熟的香蕉誘導能力更大,讓身體產生更多的 TNF。 不同香蕉熟度 營養大不同此外,熟透的香蕉能強化白血球,其中的果肉中還有豐富血清素,有助於安眠、抵抗憂鬱和焦慮、促進腸胃蠕動,是最具有營養價值的階段。只是熟透香蕉糖分會增加,升糖指數會提高,建議不要在餐後吃香蕉。香蕉內含有易被身體吸收的糖分,足量維生素與礦物質,適合在運動前後食用,為人體補充能量。每天吃根帶斑點的香蕉,讓身體更健康。延伸閱讀:胸口灼熱、嘔酸水怎麼辦?吃香蕉有助緩解胃酸逆流不適
-
2020-01-14 癌症.卵巢.子宮
生長速度最快!防子宮頸腺癌 抹檢至少三年一次
子宮頸抹片普及,子宮頸癌已退居十大癌症第十名,但衛福部國健署統計,雖有82%女性都曾經做過一次抹片檢查,每三年做一次抹片檢查者卻只有50.5%。醫師提醒,子宮頸癌中以腺癌生長速度最快,如果三年內一次篩檢都不做,恐錯過早期治癒的機會,不但存活率從九成掉到三成,子宮也可能無法保留,建議30歲以上女性最少每三年做一次抹片檢查。衛福部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表示,自1995年提供30歲以上婦女免費子宮頸抹片以來,至今高達82%女性曾篩檢一次,每年約218萬婦女接受篩檢,但遵照建議,每三年至少篩檢一次者,只有50.5%,常見原因包括自覺很健康、太忙、已停經或少有性行為。林莉茹提醒,子宮頸癌大多是持續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所致,就算停經、很少或很久未有性行為,仍有可能罹癌,不能輕忽。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曾志仁表示,子宮頸癌有80%屬於鱗狀上皮細胞癌,主要與HPV16型病毒相關,另有15%屬於腺癌,與HPV18型病毒相關。腺癌是子宮頸癌中生長速度最快的,如果婦女一次輕忽,未於三年內篩檢,腺癌就可能從癌前病變迅速生長到子宮頸癌第二、第三期,存活率掉到三、四成,腫瘤若大於兩公分,也無法保留子宮。國健署分析2016年子宮頸抹片檢查及癌症登記資料,子宮頸抹片檢查可發現97.3%子宮頸癌前病變、0至1期子宮頸癌,曾志仁表示,此時介入治療,五年存活率高達94%,腫瘤若小於兩公分也不需切除子宮。曾志仁呼籲,女性務必每兩三年就要做一次抹片檢查,把握治療先機。
-
2020-01-14 新聞.用藥停看聽
避孕藥內含成分恐致肝衰竭 食藥署要求加註警語
避孕藥常見成分cyproterone acetate可能會引起肝臟相關不良反應,衛福部食藥署近日發函要求醫師開立含cyproterone acetate成分單方藥品時,須注意病患肝臟功能狀況,廠商則應在藥品說明書和仿單加註可能導致藥物性肝損傷等警語,如有慢性肝病者應小心使用。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表示,去年曾有接獲使用含cyproterone acetate成分藥品,發生急性肝衰竭案件,患者申請藥害救濟,考量我為肝病盛行率高的國家,經過整體性評估後,決定要求變更藥品中文仿單,並提醒醫師使用藥物前,最好詢問病人肝病史,並檢測肝生化值。北醫婦產學科教授、雙和醫院婦產科主任賴鴻政表示,cyproterone acetate是常見的避孕藥成分,除了用來避孕,由於其抗雄性荷爾蒙效果佳,也常用來調整經期、治療多囊性卵巢及男性荷爾蒙過高的患者。過去臨床使用時,便會留意病人是否肝臟功能有問題,有無血栓病史,否則應避免使用此類藥物。北市藥師公會公益公關主委温致群表示,含cyproterone acetate成分藥物,分為單方和複方,避孕藥主要為複方產品,單方則常用於男性前列腺腫瘤、嚴重性欲過強以及女性有嚴重男性化症狀、青春痘和多毛症。他表示,內分泌藥物不論單方或複方皆為處方藥物,一般民眾無法隨意取得。洪國登說,含cyproterone acetate成分的單方和複方藥物許可證各為三張,已要求各廠商於8月31日前申請變更藥品說明書和仿單,若逾期未完成,將不准輸入或不准製造,且可能廢止相關許可證。
-
2020-01-13 癌症.卵巢.子宮
子宮頸腺癌長超快 抹片逾三年未做恐錯失治癒良機
因子宮頸抹片篩檢普及,子宮頸癌已退居十大癌症第十名,快掉出榜外。但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有82%女性曾經做過一次抹片檢查,卻只有50.5%女性有定期檢查。醫師提醒,子宮頸癌中以腺癌生長速度最快,如果三年內一次篩檢都不做,恐錯過早期治癒的機會,不但存活率從九成掉到三成,子宮也可能無法保留,建議30歲以上女性務必最少每三年做一次抹片檢查。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1995年提供30歲以上婦女免費子宮頸抹片篩檢以來,至今有高達82%女性曾經篩檢一次,每年約有218萬婦女接受篩檢。然而,有遵照建議,每三年至少篩檢一次者,只有50.5%,常見的原因包括自覺健康、太忙、已停經或少有性行為。林莉茹提醒,子宮頸癌大多是因為持續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所致,就算是已經停經、很少或很久未有性行為的女性,仍然有可能罹癌,不能輕忽。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曾志仁醫師表示,子宮頸癌有80%屬於鱗狀上皮細胞癌,主要與HPV16型病毒相關,另有15%屬於腺癌,與HPV18型病毒相關。腺癌是子宮頸癌中生長速度最快的,如果婦女一次輕忽,未於三年內篩檢,腺癌就可能從癌前病變迅速生長到子宮頸癌第二、第三期,存活率掉到三、四成,腫瘤若大於兩公分,手術切除也無法保留子宮。國健署分析2016年子宮頸抹片檢查及癌症登記資料發現,子宮頸抹片檢查可發現97.3%子宮頸癌前病變、0至1期子宮頸癌,曾志仁表示,此時介入治療,五年存活率高達94%,腫瘤若小於兩公分也不需切除子宮。曾志仁呼籲女性務必每兩三年就要做一次抹片檢查,把握治療先機。
-
2020-01-13 科別.耳鼻喉
沒嗅覺非過敏性鼻炎導致 恐罹患嗅溝腦膜瘤!
50歲吳女士,喪失嗅覺已經2年多,以為是嚴重過敏性鼻炎所致,不以為意;近日,因為視力越來越模糊,輾轉到慈濟就醫。透過電腦斷層掃描發現,吳女士腦部長了顆6到7公分的腫瘤,診斷為「嗅溝腦膜瘤(Olfactory groove meningioma)」,緊急開腦做腫瘤切除手術,切片檢驗為良性。術後即恢復視力、嗅覺也逐漸復原,住院兩周後出院,預後良好。收治個案的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黃國烽指出,腦膜瘤是起源於蜘蛛膜顆粒細胞的原發性腫瘤。大部分腦膜瘤長得慢,可能默默地存在5~10年,被發現時通常已長得很大,其中97%屬良性,另3%可能表現出惡性特徵。長在前顱窩底篩板及其後方的腦膜瘤稱為嗅溝腦膜瘤,可分為單側或雙側,通常單側較多見,也可能出現單側腫瘤,再向對側延伸的狀況。而逐漸失去嗅覺,是嗅溝腦膜瘤的早期症狀。若單側無嗅覺,則可判斷腫瘤位置在單側,只是許多單側嗅覺障礙,會因另側代償而被忽略;但如果腫瘤已橫跨兩側,則雙側嗅覺都喪失,但容易與過敏性鼻炎症狀混淆。黃國烽表示,視力減退也是嗅溝腦膜瘤的常見症狀。因腦部腫瘤會讓顱內壓增高、視盤水腫和繼發性萎縮,使得視力減退;也可能向後發展直接壓迫視神經,造成單眼或雙眼視力障礙。再者,腫瘤會影響額葉功能,可能引起精神症狀,病人會出現興奮、幻覺和妄想等情形;也可能因顱內壓增高,表現出反應遲鈍和精神淡漠的狀況;少數患者還可能出現癲癇發作。嗅溝腦膜瘤其成因至今未明,大部分是隨機發生,少部分是家族遺傳基因所引發。黃國烽解釋,文獻資料顯示,嗅溝腦膜瘤的發生以女性居多,年齡以50到70歲最常見,因此醫界認為,停經及更年期的身體變化可能與其有關。嗅溝腦膜瘤的典型治療方式,為手術切除腫瘤。外科醫師會依腫瘤位置,選擇單側開腦或是雙側開腦進行手術。黃國烽提到,切除腫瘤過程中,需仔細將腫瘤與粘黏的腦部組織與四周神經分離,並應用顯微手術,更精準清除腫瘤,避免殘留及減少損傷。術後,患者應保持心情平靜,並以清淡飲食為主,遵照醫囑休養,預後狀況可以很好,並恢復正常生活。嗅溝腦膜瘤的症狀多是漸進式出現,也常與其他病症混淆,不易被發現而延誤治療。黃國烽提醒,應時時關注身體變化,一旦嗅覺或視力出現異常,或是家人朋友對你的精神狀態提出反映,務必提高警覺,若狀況持續未改善,甚至越趨嚴重,務必找專業醫師為您診斷治療,以避免發生不可挽救狀況。(諮詢專家/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 黃國烽)
-
2020-01-13 癌症.其他癌症
頸部出現腫塊還不痛不癢?4前兆都是鼻咽癌警訊
43歲黃先生因工作壓力大,長年有抽菸習慣,去年洗澡時突發現右側頸部有一腫塊,合併鼻涕血絲,赴醫檢查果然確診鼻咽癌第四期,對肩扛家計的他來說有如晴天霹靂,所幸經適當前導性化學治療,及後續合併化放療等療程,腫瘤獲控制未擴散。 為什麼這麼年輕會染上癌症?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連銘渝表示,鼻咽癌是亞洲人特有的癌症,根據台灣國內最新統計,每年約有1600人左右發病,鼻咽癌佔男性癌症發生率之第12位,一般而言,男女比例約3比1。好發年齡為40至50歲,甚至會有20歲以下的年輕患者,至於發生原因乃多重原因構成,如家族病史包括遺傳因子、EB病毒感染、環境因素如小時候常食用醃漬食物或鹹魚、抽菸或工作環境之空氣汙染長期刺激等有關。 連銘渝也指出,鼻咽癌早期常以頸部腫塊表現,無紅腫疼痛、但持續超過一個月以上的腫塊,必須高度懷疑鼻咽癌的可能;另外,患者也可能出現鼻部症狀,如鼻塞、鼻涕有膿或帶血絲,耳部症狀如單耳的耳鳴、聽力減退,神經症狀如單側頭痛、眼皮下垂、複視、臉麻、吞嚥困難等。 不過,除了少數病人在初期就發現遠端轉移,使病情較難控制外,鼻咽癌已非不可治癒的絕症,連銘渝說,即使是局部晚期的患者,經過正規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後,病人多數不但腫瘤病情能受到控制,甚至可以恢復原有的正常作息及工作;但治療後少數病人仍有可能復發,故五年內仍不可掉以輕心,務必定期回診追。 延伸閱讀: 壓力大到喘不過氣 多吃7種食物紓壓解鬱 斜更人生讓她不到45歲就更年期 婦產科醫師點出4關鍵因素 
-
2020-01-12 科別.皮膚
治療乾癬重在穩定控制 勿求偏方傷身
冬天來臨,又到了乾癬好發季節。乾癬又稱為銀屑病,許多患者會有迷思,認為西藥久用對身體不好,反而尋偏方「求斷根」。但醫師表示,乾癬是一種慢性免疫疾病,因無法根治而會反覆發作。目前並無特效藥,醫師表示最好的方式是對症下藥,穩定控制疾病,千萬不可誤信偏方,花錢又傷身。免疫失調致發炎 易生併發症日前舉辦的「癬中求勝」講座,邀請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與藥物過敏中心主任鐘文宏、義大醫院皮膚科主任劉懿珊與台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現場200位病友及家屬參加,不少是與乾癬抗戰超過十年的病友帶著問題前來,醫師現場分享乾癬常見的治療迷思以及如何從發炎上游對症下藥。鐘文宏表示,乾癬又稱作銀屑病,典型皮膚表現為紅斑、脫屑,盡早治療才能避免惡化。但因為這個疾病有個「癬」字,常被民眾誤以為會傳染,因而遭到汙名化,以致病情拖延。事實上,亁癬一詞來自日本,劉懿珊表示,乾癬是因自體免疫失調導致的「慢性發炎」疾病,由於皮膚受到免疫細胞攻擊而出現發紅現象,甚至刺激皮膚角質增生而脫屑。乾癬不只是皮膚病,而是一種全身性發炎疾病,除皮膚紅疹,若不及時接受治療,可能合併關節炎造成關節腫脹、疼痛、變形。另外,乾癬合併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機率也較高。誘發因子不同 輕重程度有別劉懿珊表示,乾癬成因不明,推測與遺傳有關,外傷、感染、壓力、內分泌和藥物也可能是誘發乾癬或使其惡化的因子。另外,不同地區亁癬患者的誘發因子也可能不同,臨床上看到北部患者多因天氣乾冷誘發,南部則多與肥胖相關。乾癬依據嚴重程度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嚴重程度則依病灶面積而定。通常以一個手掌為單位,病灶面積大約三個手掌以下,為輕度乾癬,十個手掌以上則是重度乾癬。通常輕中度乾癬可使用外用藥膏、局部照光來治療;中重度乾癬則必須搭配口服藥物。亂食偏方 反覆發作當排毒黃毓惠表示,診間常發現,病人怎麼開藥都治不好,一問之下才發現病人誤信偏方食用含靈芝、牛樟芝成分的保健食品,反而過度激化免疫系統去攻擊自己的皮膚,使得症狀更為惡化。甚至還有病人認為乾癬反覆發作是「排毒」現象,而不願意到皮膚科就醫。鐘文宏說,上網搜尋「乾癬」二字,常常跳出許多中醫批評西藥「傷肝傷腎」的廣告,甚至公路上也常見大型看板,號稱「接受中醫調理三個月後,乾癬消退近九成」。但他強調,乾癬沒有特效藥、無法「斷根」,接受治療穩定控制病情是最好的方式,並要有長期抗戰的準備。當中醫無效 還是得找皮膚科黃毓惠則表示,約20%至30%的病患同時接受中西醫乾癬治療,無論中、西醫,都要先確診並對症下藥,而非購買來路不明的中草藥偏方或保健營養品。若是中醫治療沒有起色或病情更嚴重,還是要回頭找皮膚科醫師,不可任由發炎反應不斷地進行。劉懿珊表示,醫療技術發展,若使用外用藥膏、局部照光和口服藥物仍無法改善症狀,可與醫師討論向健保申請使用生物製劑。生物製劑直接作用於乾癬的發炎因子,像是TNF-α、介白素17(IL-17)或介白素-23(IL-23)等,目前新一代藥物甚至可達到病灶接近消失的程度。但健保對生物製劑採取有條件給付,須為乾癬重度患者。也就是診斷超過半年、接受兩種口服藥各三個月及照光治療仍未改善,才可申請,同時有B型、C型肝炎及腫瘤的乾癬患者,也需適當評估後再使用,以免增加感染風險。劉懿珊和黃毓惠皆表示,乾癬不只是皮膚的疾病,對全身器官都有影響,包括併發心血管疾病、乾癬性關節炎等,若出現相關症狀,最好盡快就醫與醫師討論治療方式,切勿聽信偏方,延誤治療,影響學業、工作及生活品質。預防復發小叮嚀勿碰刺激食物 少吃甜食加強皮膚保濕 避免搔癢劉懿珊說,避免乾癬復發,除了使用藥物控制,也要維持良好生活型態,避免誘發發炎因子。飲食上避免飲用酒精、食用發霉或不新鮮食物、油炸食物。另外,甜食會導致身體發炎指數升高,也要減少食用。黃毓惠則表示,加強保濕可避免皮膚搔癢,洗澡後塗抹乳液,軟化角質後再擦藥,使藥物更容易滲透,可達到保濕和藥物治療的雙重效果。
-
2020-01-11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一分鐘手部按摩操 助你緩頭暈、消疼痛
本文出處/摘錄自出色文化出版《一分鐘手部拍打按摩操》在中醫經絡的概念裡,人體有12條主要的經絡,大多都是左右對稱,故全身共有24條經絡。在這些經絡裡,有一半的經絡經過雙手,共6條包括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手部經絡與免疫力的關聯這6條手部經絡則與免疫力息息相關,經絡不通順時就有可能引發與免疫力相關的問題或症狀。先來了解途經人體正面(即掌心側)的3條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若從名稱來看,肺、心、心包皆是和人體的心肺功能有關,所以當這3條經絡出問題時,便會出現心悸、胸悶、怔忡不安、心律不整等症狀,而這類的人通常也會有神經系統的問題,像是自律神經失調等。身體就像一台機器,當某個地方出問題時,就會連帶影響其他有所關聯的系統或器官,自律神經失調時,也會讓精神方面出現狀況,進而產生焦慮、抑鬱、煩躁、焦躁不安等,而這又會影響到睡眠情形。如果一個人的精神狀況不好,睡眠狀況應該也不會太好,例如難以入睡、睡了又容易醒、淺眠、睡眠質量不佳都是常見的睡眠障礙。此外有些人甚至會有睡太沉而很難醒過來,就算睡醒也一樣感到很疲倦,上述的狀況都是肺經、心經、心包經不通暢時會出現的症狀。當一個人的心肺功能、神經系統、睡眠狀況都低下時,自然就會使免疫力下降;而免疫力一差便會連帶影響其他部位的功能又更低落。如此的惡性循環下,身體便會產生更多問題和毛病。另外3條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掌管了人體的消化、吸收、排泄,與人體的消化、排泄系統有關,當上述系統功能不佳時,體內的營養吸收都會受到影響,就算攝取再多人體所需的營養素,人體本身都無法順利製造免疫細胞,進而造成免疫力下降,免疫系統瀕臨崩潰。理解經絡的原理,仔細梳理其脈絡後,可以得知手部經絡與免疫力具有非常緊密的關連。因此若能好好地按摩手部相關經絡,一定能改善免疫力的平衡。在了解手部的6條經絡與免疫力的因果關係後,次頁會詳細剖析這6條經絡的起迄位置以及當各經絡不順時,有可能產生的影響。經過手部的6條經絡1手太陰肺經為人體12經絡的起始經脈,與五臟六腑中位置最高的肺臟相連,始於肺臟附近的中府穴,從肺臟開始沿著氣管往上,經過腋下前方、手臂前,終於大拇指內側的少商穴。肺經主要和肺、大腸、喉嚨等器官有關,當肺經出現異常、不順時,相關疾病就比較有可能出現。2手少陰心經從心臟附近為起始的心經,就是與心臟、心情有關的經絡,根據《黃帝內經》記載:「心者,君主之官也。」便說明了五臟六腑中的心,對於人體有多重要。若心經有異常、不順時,通常會有精神、心煩意亂、睡眠障礙等問題,心臟也會相對受影響,而出現心悸、胸悶等症狀。3手厥陰心包經從胸口附近的天池穴起始,經過手臂內側,往中指內側尖端的中衝穴為止。「心包」顧名思義,就像是個將心臟包住的膜一樣,包裹、保護著心臟,讓心臟不會立即受到邪氣的侵擾。既然心包經與心經有關,當心包經異常、不順時,也會有精神、心煩意亂、睡眠障礙等問題,心臟同樣會受影響。4手陽明大腸經在食指與手太陰肺經銜接,並從食指的商陽穴起始,沿著手臂側面外側往肩膀,再到鼻側的迎香穴。大腸經主要和人體的淋巴系統有關,若時常刺激大腸經的相關穴位,對於人體的免疫力有不錯的效果。此外,大腸經裡有個「合谷」穴,當遇到身體不舒服時,按壓此穴或多或少都會有緩解效果。5手太陽小腸經在小指與手少陰心經銜接,並從小指外側末端的少澤穴開始,沿著手臂後方,途經手肘尖端凹陷處的小海穴,再往上直到耳屏前方的聽宮穴。在中醫的觀念裡,心和小腸互為表裡,小腸經是依靠心經供應氣血,若心臟方面有問題,小腸經通常會先有徵兆。在疾病方面,若小腸經異常、不順,通常途經的部位,如耳部、下顎、後肩等會反應出不舒服感。6手少陽三焦經起始於無名指背面尖端的關衝穴,沿著手臂往上,並途經耳後,終於眉毛外側緣眉稍凹陷處的絲竹空。三焦經與其他經絡不同,並沒有相對應的臟腑,但三焦經被視為貫通全身的水溝,具有疏通水道、運送水液的作用。當三焦經異常、不順時,會引起體內的氣化功能失調,而影響各臟腑間的機能。一分鐘手部按摩 緩頭暈消疼痛一般的頭暈,指腦袋昏昏沉沉,有時候連站都站不穩,眼睛看出去的世界都帶有漂浮感;嚴重的頭暈就稱為暈眩了,在台灣是很普遍的疾病。也許是因為女性荷爾蒙的關係,所以女性的發生機會也高於男性。|症狀原理|頭暈並不是女性的專利,但是女性的發生機率會多於男性,常因為貧血的關係,久蹲後站立,甚至肚餓難忍、血糖過低都會有暈眩情形;而女性荷爾蒙也讓女性暈眩的機會大增;男性也會有頭暈症狀,主要是肇因於身體的平衡機制出問題,例如主管平衡的內耳或者是耳部前庭神經發炎或受傷都有可能引起暈眩。但是以上的頭暈都不會危及生命,另一種僅占案例的5%至15%的中樞型暈眩比較危險,可能是由腦幹或者小腦所引起,疾病成因為腫瘤、血液循環以至於腦血管疾病都有可能,大約與俗稱的「中風」症狀相偕而至,這時候不能輕忽,可以到神經內科求診,以頸動脈超音波來確定血管有無阻塞。|按摩原理|穴 位︰按壓位於大腸經的合谷穴可以治療頭部疾患;而屬於心經的神門穴、心包經的中衝穴,則可以舒緩因緊張、壓力所引起的精神不佳情緒,進而可以緩解頭暈。反射區︰按摩頭部、耳朵反射區為主。耳朵反射區可有效緩解因內耳不平衡而導致的暈眩症狀。|按摩手法|合谷穴位置:位於手背,在第一和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也就是俗稱的虎口位置。手法:指壓法 點揉法神門穴位置:位於手腕,在手內側的手腕橫紋的尺側端,也就是小指與無名指縫往下延伸至手腕橫紋的位置。手法:指壓法 點揉法中衝穴位置:位於指尖,中指末端最高點,也就是中指指尖的位置。手法:指壓法 點揉法頭部反射區位置:位於手掌,五根手指的第一指節前端約1/3處。手法:點揉法 揉擦法耳朵反射區位置:共有二個區塊1. 位於手掌,無名指和小指的第二指節,頭部反射區的下方。 2.位於手背,無名指和小指的第二指節區塊。手法:揉擦法 滑擦法
-
2020-01-11 癌症.其他癌症
抗「癌王」新希望!新物質殺死90%胰臟癌細胞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新物質殺死90%胰臟癌細胞!胰臟癌因早期難發現,且晚期治療易復發死亡率高,素有「癌王」稱號。所幸,近來一種稱為「PARP抑制劑」的藥物研究傳來許多佳音。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Tel Aviv University)研究最新研究發現,一種名為PJ34的PARP抑制劑分子,一個月內消滅了老鼠體內90%胰臟癌的癌細胞。特拉維夫大學薩克勒醫學院Malka Cohen-Armon教授表示,希望兩年內進展至人體試驗。 根據《Science Daily》報導,目前胰臟癌治療成效不彰,確診患者5年存活率不高。不過,Malka Cohen-Armon教授和希巴醫療中心(Sheba Medical Center)Talia Golan博士合作,發現PJ34有誘發癌細胞凋亡的潛力。「在2017年發表的研究中,我們發現了一種機制,可使人類癌細胞在分裂過程中自我凋亡,卻不會影響正常細胞。」Cohen-Armon教授解釋,他們利用PJ34引發這項自毀機制,並成功作用在多種癌細胞上。研究團隊先透過「異體移植(xenografts)」技術,將胰臟癌細胞植入免疫缺失的老鼠體內,由於老鼠免疫功能不全,因此癌細胞得以在老鼠體內生長。接著,研究人員將PJ34─原本治療中風的藥物,持續兩周注射至「癌症老鼠」體內,一個月後發現,90%胰臟癌細胞已經凋亡,甚至其中一隻老鼠體內腫瘤完全消失。該藥物對於治療侵襲性癌症帶來巨大潛力,Cohen-Armon告訴《Times of israel》,該藥物只影響癌細胞,沒有發現不良影響,老鼠體重和行為都沒有異常。根據其他實驗,該藥物對於乳癌、肺癌、腦癌和卵巢癌等抗藥性癌症都有正面效果。預期未來針對更大的動物進行試驗,甚至進展至人類。 實際上,這類PARP抑制劑在近年癌症治療上取得不錯成果,2019 年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ASCO)年會剛發表一項PARP抑制劑治療成果,針對BRCA基因突變轉移型胰臟癌有助延長疾病惡化時間,PARP抑制劑治療二年後,約22.1%患者沒有惡化,安慰劑則約9.6 %沒有惡化。至於在台灣,衛福部批准有條件使用PARP抑制劑藥物來治療卵巢癌或乳癌。延伸閱讀: 胰臟炎奪命快! 有這些症狀要注意了 「癌王」胰臟癌總發現太晚! 9種情況需提高警覺才行
-
2020-01-10 癌症.抗癌新知
別以為家裡沒人罹癌「自己很安全」!其實體內每天都會產生癌細胞
做好「可能」罹癌的萬全準備!我們都是癌症候選人愈是平日健康狀況良好的人,就愈容易把「我不會得癌症」、「我的父母或兄弟姊妹沒有人罹患癌症,也沒有帶癌症基因,所以我不會得癌症」掛在嘴上。但是,愈是這種自認為健康的人,就愈少接受健康檢查,因此,當發現腫瘤時,通常都已經非常嚴重了,而且預後也不會太樂觀(根據病人當下的狀況,推估未來治療後可能出現的結果)。仔細一想,這也是理所當然。不管父母兄弟和親戚是否罹癌,如果攝取含有致癌物質的食物,就一定會罹患癌症。若親戚中沒有人罹癌,那麼自己罹癌的機率,或許會比家中有人罹癌的人來得低,但是,如果因為這樣就認為「自己很安全」,那就大錯特錯了。一天之內,體內會形成許多癌細胞,然後被免疫細胞消滅。某些前列腺癌是花了數十年的時間才慢慢變大,有時只是檢查時剛好沒被發現,或是尚未長大到能被檢查出來的大小,所以大家就認為那不是癌症。在我們即將步入人生百歲的時代,由於壽命延長,自然會罹患各式各樣的疾病。如果人類的壽命長達一百五十年,應該所有的人都會罹患癌症吧。一如上述,癌症是一種隨時可能出現在自己身上的疾病。每天我們的體內都會產生癌細胞,若沒有被免疫細胞消滅,則會成為癌症,因此癌症是一種隨時都可能出現在自己身上的疾病。癌症這種病癌症是正常細胞的基因出現異常,不斷重複分裂而逐漸變大的疾病。癌細胞本身不會釋放致命毒素,傷害附近的細胞或器官,癌細胞也不會附著在旁邊的細胞上進行攻擊,對正常細胞造成傷害。從這樣的機制來看,癌細胞並不像白血球之一的嗜中性球一樣會造成發炎,或是像淋巴球一樣傷害細胞,造成身體的損傷。然而,有別於分裂次數有限的正常細胞,癌細胞會無止盡地不斷分裂、增加,並進入淋巴液或血液中到處移動,而且還會像火苗一樣,到處擴散,且變得更多、更大,壓迫到正常器官的細胞,最後置換成癌細胞。當癌細胞變成大型塊狀時,周邊的血管、淋巴管、膽管和胰管等,當然會受到壓迫、造成阻塞。此外,癌細胞附近也會長出許多新的血管,在吸收營養之後不斷變大。以肝癌來說,因為在肝臟上的癌細胞不斷增加,而讓肝內膽管受到壓迫,使得膽汁無法正常分泌。由於膽汁會製造出膽紅素,當膽管被阻塞,膽汁便流往血管中,全身就會出現黃疸症狀。此外,當癌細胞變大、變多,正常的肝細胞變少時,肝臟就無法合成對人類生存來說非常重要的各種蛋白質,甚至還會造成出血,危及生命。如果癌細胞維持在不會對器官運作造成阻礙的大小,也不再繼續長大,就不會威脅到生命。因此,治療方針除了殺死癌細胞之外,也可以採取將癌細胞控制在一定大小的方法。癌細胞會自己製造出生存所需的物質,並且變大、轉移,但並不會釋放毒素。如果是藥物或毒素的話,則會對正常細胞造成傷害,讓器官無法正常運作。比方說,若喝了氰酸鉀等有毒物質,或是吃了有毒的河豚肝,會造成中樞神經中毒、麻痺,使得相關器官無法正常運作,最後還會因為無法呼吸而導致死亡。然而,癌症這種疾病的機制和這些毒物截然不同,因此,有人認為「只要不讓癌細胞變大就沒問題」,換句話說,人類是可以與癌細胞和平共存的。如果癌細胞維持在不會對器官運作造成阻礙的大小,也不再繼續長大,就不會威脅到生命。因此,除了殺死癌細胞的治療,也可以採取將癌細胞控制在一定大小的治療方法。本文摘自《日本醫學博士打造的全面抗癌計畫:癌症能治癒!預防與逆轉癌細胞的86種正確觀念》/出版社:時報出版 /作者: 吉川敏一
-
2020-01-10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癌症治療時補充保健品 是助力還是阻力?
潘老師每天都必須要讀國際健康新聞,才能每月固定的向大家做醫學新知報告,這個月看到了兩篇科學論文,於是興起了向大家做上述標題的綜合回答。第一篇是路透社在2019年12月19日報導,發表在臨床腫瘤學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研究作者美國紐約州水牛城市羅斯威爾˙帕克全方位癌症研究中心安柏頌教授(Dr. Christine B.Ambrosone)追蹤需要化療的1,134位乳癌病人,平均六年的時間,期間有251位復發,181位死亡,得到的結論是:不論是化療前或化療中,病人只要有吃抗氧化類的保健品(維他命A、C、E;類胡蘿蔔素、或coenzyme Q10都算),復發率增加41%,死亡率增加40%。第二篇是海德堡市德國癌症研究中心的榮教授(Audrey Y. Jung) 2019年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2,223位停經後乳癌婦女,平均追蹤六年的時間,期間有200位復發,240位死亡,得到得結論是:不論是正在化療或正在放療,病人只要有吃抗氧化類的保健品(其他保健品則不會),復發率增加84%,死亡率增加64%。首先要告訴大家的是:本篇文章的標題,沒有統一的答案,理由是(1)每個人已經有的慢性病(非癌症)都不同,因此是否有牴觸目前正在使用的慢性病藥物當然也會不同;(2)每個人得到的癌症種類不同(乳癌、肺癌、黑色素細胞癌等等),考量也不同;(3) 個人特殊體質不同;(4)保健品琳瑯滿目,你到底是服用哪一個保健品,答案也會不一樣。因此最簡單快速的回答就是:請教你的腫瘤科醫生。然而有些民眾會非常不喜歡這種答案,因為好像你不夠熱心,把事情一股腦的全推給醫生去回答,那問你要幹嘛?因此,另外一個比較努力認真、很花時間、較優質的回答是:了解你個人的所有現況後,收集並分析所有最新醫療資訊,先把你教會後,你自己再和你的腫瘤科醫生共同討論決定。有關保健品的簡單分類,我放在註1,讓大家有一個粗略的概念,根據2008年臨床腫瘤科期刊的調查顯示,美國癌症病人有64~81%正在服用保健品,因為一般健康的社會大眾服用保健品的只有50%。因此其中的14~31%是被診斷出癌症後才開始服用保健品補充劑的(都是生了病才開始注意健康),另外,教育程度愈高和女性都有較高使用保健品的趨向,高達68%的醫生不知道自己治療的癌症病人正在服用保健品。有關腫瘤科醫生對於正在治療癌症的病人,為什麼支持或為什麼會反對服用保健品的理由,經整理後分別敘述於下:壹.醫生反對在癌症治療時服用保健品的理由(1)跟治療方式唱反調,反而使治療失效:保健品裡面的抗氧化劑,會保護癌細胞不受化療藥物和放射線的攻擊,就像這篇文章開頭的兩篇科學研究一樣,吃了反而增加乳癌復發率和死亡率。另外2008年的研究,服用維他命C也會降低血癌和淋巴癌化療30%到70%的效果,得不償失。(2)跟正在服用的藥物交互作用:若癌症病人原本就在服用抗凝血藥(可邁丁;Coumadin)時,此藥和癌症無關,服用維他命E會增加出血的危險。另外,病人服用維他命B7(biotin;生物素)則會影響血液測量(Blood Test)結果。(3)特殊體質不適合:蠶豆症的病人不能服用維他命C保健品,會造成溶血症。血鐵沉積症病人當然不能服用鐵的保健品,否則鐵在身體累積造成傷害(性無能、不孕、心臟病、糖尿病等等)。貳.醫生同意在癌症治療時服用保健品的理由(1) 病人極度營養缺乏:癌症病人在治療期間,失去胃口或嘔吐相當常見,因此非常容易產生營養不良,甚至更嚴重造成耗弱症(Cachexia),它是非自願性的體重大幅度減輕、食慾喪失、肌肉流失的一種症候群,大約有50%嚴重癌症的病人如此,也是造成20%癌症病人死亡的原因。研究顯示補充omega-3脂肪酸對耗弱症病人有幫助。但是補充營養保健品不如補充食物,天然的食物最營養,又不用擔心一大堆副作用和交互作用。甚至科學家已經發現,當大量補充一種營養素時,就會降低其他營養素的吸收。(2)期望預防其他癌症:得到癌症的病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都希望這輩子不要再得到其他癌症,但科學界並沒有證明任何保健品可以抗癌這件事,另外,有研究指出黑色素細胞癌的病人補充硒(selenium;大蒜裡面很多),可以降低肺癌、大腸癌、和攝護腺癌的發生率,但卻會提高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大量補充維他命A本想降低肺癌發生率,卻好像會增加。大量補充維他命E想要降低攝護腺癌,結果也好像是增加,因此只有吃天然食物最安全。(3) 降低治療副作用:有研究顯示服用抗氧化劑可以改善胰臟癌病人的虛弱無力,可是目前對於不同癌症的幫助與否,研究結果好壞參半,尚沒有定論。(4)維他命D和維他命B12,都不是抗氧化劑(不會降低化療或放療的療效),特別抽出討論:維他命D血中濃度不足的人非常多,且從食物能夠攝取到的量又極其有限,就算喝美國強化添加維他命D的牛奶(100IU/杯;台灣本土沒有添加),一位70歲的成年人(需要800IU/天)一天要喝到8杯才夠,太誇張,更何況研究顯示每天必須吃進維他命D約1000~2000IU才有預防癌症的功效。假使有人擔心會補充太多(其實機率不大,就算攝取多一些,也沒啥副作用),那麼你大可以前往醫院去測血中維生素D的濃度,只要約800元台幣,馬上就知道夠不夠,無須爭論。而維他命B12則是超過50歲的人,比較容易缺乏,可以考慮補充。讀者看到這裡,相信對於癌症病人是否應該補充保健品這件事,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成竹在胸。但在另一方面,如果是完全健康,無病無痛的人,那是否應該補充保健品呢? 只要是保健品來源確定安全(大廠牌),不要太離譜過量,沒有造成家庭經濟負擔,甚至更厲害的知道自己缺少什麼,適量補充是可以接受的。當然大家都知道,永遠都是改變飲食習慣是最佳答案,只是很多人做不到罷了,我們不必在此多加著墨。註1:身體需要的維他命有A、B、C、D、E、K等六種。其中A、C、E三種是屬於抗氧化劑,其他不是。維他命B是一群兄弟姊妹在一起,包含B1、B2、B3、B4、B5、B6、B7、B9、和B12等九種。身體需要的常見礦物質有鈣、碘、鐵、鎂、鉀、硒、鋅、鈉等。保健品中常見的抗氧化物有Beta胡蘿蔔素、硒、茄紅素、葉黃素、花青素等等。Omega-3不是抗氧化劑。
-
2020-01-09 癌症.其他癌症
早期鼻咽癌做放療 五年存活率80%以上
一名中年男性長年吸菸,去年洗澡時發現右頸部有一腫塊,合併鼻涕血絲,醫師確診鼻咽癌第四期。所幸經適當前導性化學治療,及後續合併化放療等療程,才讓腫瘤獲控制未擴散。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連銘渝指出,患者到院時安排鼻咽內視鏡及鼻咽切片檢查,再接受頭頸部之磁振造影檢查及全身正子攝影後,確診為鼻咽癌,當下全家人都難以置信。其實鼻咽癌是亞洲人特有的癌症,如韓國男星金宇彬、馬來西亞羽球世界球王李宗偉等,都是鼻咽癌患者。根據台灣國內最新統計,每年約有1600人左右發病,鼻咽癌佔男性癌症發生率之第12位,一般而言,男女比例約3比1。他說,鼻咽癌好發年齡為40至50歲,甚至有20歲以下的年輕患者。發生原因是多重原因構成,如家族病史包括遺傳因子、病毒感染、環境因素如小時候常食用醃漬食物或鹹魚、抽菸或工作環境之空氣汙染長期刺激等有關。不過,鼻咽癌細胞對放射線治療反應良好,屬早期的第一、二期5年存活率80%以上,而放射線治療的副作用或後遺症,也隨放射線治療儀器及技術的進步而明顯減少。台灣癌症登記報告中,新診斷的鼻咽癌病例中,有60%以上就已是第三、四期,但針對局部晚期的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療同時合併化學治療,不但可增加存活率,也可降低如肝、肺、骨骼等遠端轉移的機率。連銘渝也分享最新大型第三期臨床試驗的結果,適當的前導性化學治療搭配後續同步放射治療合併化學治療,可以有效降低疾病復發率,三年存活率高達九成。雖然有血球降低及噁心嘔吐等副作用,但症狀大多屬於可控制的範圍,八成以上的患者都能完成前導性化學治療療程。他提醒,除了少數病人在初期就發現遠端轉移,使病情較難控制外,鼻咽癌已非不可治癒的絕症。即使是局部晚期的患者,經過正規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後,病人多數不但腫瘤病情能受到控制,甚至可以恢復原有的正常作息及工作。不過治療後少數病人仍有可能復發,故5年內仍不可掉以輕心,務必定期回診追蹤。
-
2020-01-09 癌症.乳癌
「乳癌零期」算是罹癌嗎?需不需要治療?
乳癌是最好發的女性癌症,而其中大約五分之一的乳癌患者會聽到醫師說:「妳罹患的是乳癌中的原位癌!」或說:「妳這是乳癌零期!」究竟什麼是零期,什麼是原位癌?要不要治療?我們一起來看看。我們先來看看什麼叫做癌症。癌症代表細胞變異後失去控制,不停地分裂複製,侵犯正常組織。那我們說的原位癌通常是指「乳管原位癌」,英文稱為ductal carcinoma in situ,簡寫為DCIS。這代表乳管的細胞已經變化成癌細胞,但還沒有穿過乳管壁,尚未侵犯鄰近的組織。因為還沒有擴展到附近區域,也不會遠端轉移到身體其他地方。既然還待在原地,就叫做「原位癌」,也可說是乳癌零期。罹患乳癌零期時,少數患者會因為發現乳頭出現異常分泌物,或覺得局部有個腫塊,但多數人並沒有症狀。那為什麼會知道有乳癌零期呢?通常都是做乳房攝影篩檢時,意外發現了有異常的鈣化點,醫師安排抽檢組織(切片檢查),由病理組織報告證實癌細胞尚未離開乳管,尚未侵犯周邊,而認定是乳癌零期的。基本上我們沒辦法從乳房超音波或乳房攝影的檢查報告就看出來這是乳癌零期,這兩種影像檢查是要找到讓人有疑慮的腫瘤或鈣化點,並針對這些有疑慮的腫瘤或有疑慮的鈣化點做進一步的切片檢查。若要確定為乳癌零期,都是需要病理組織切片報告的。那既然乳癌零期的意思是沒有看到乳癌癌細胞侵犯到其他組織、器官的證據。但隨著時間過去,原本待在原位的癌細胞會不會殺出重圍,擴張勢力範圍,在我們的身體攻城掠地,打下一座又一座的城池呢?如此懷疑是很合理的。據統計,沒有處理乳房原位癌的話,其中兩成至五成的原位癌會進展成侵襲性的癌症,也有醫師會用「大約三分之一」這樣的說法,告知病人乳癌零期的患者之後進展到侵襲性乳癌的機率大約是三分之一。至於這樣的機率算高還是不算高,其實是見仁見智。但醫師不是算命仙,目前也沒有科學的辦法預測誰的乳癌零期會進展到侵襲性乳癌,誰的乳癌零期就會一直是原位癌。目前若診斷出乳癌零期的話,多數醫師還是建議患者於乳癌零期的時候就接受治療,因為治療後其患者預後是很好的,存活率近乎百分之百。甚至還有研究發現,如果是年紀超過五十歲且發現乳癌零期的女性,後來十年因各種原由而死亡的機率是比一般大眾來得小的,可能是因為這是一群人能找到乳癌零期,通常是願意做常規篩檢並比較重視自己身體健康的。乳房原位癌的治療方式通常是針對乳房病灶即可。手術方面可以選擇乳房保留手術或單側乳房全切除。如果乳癌零期的範圍比較大,或是屬於多發性(不只一處)的乳癌零期,抑或在進行乳房保留手術後,發現在檢體的邊緣有癌細胞存在,就要考慮單側乳房全切除。另外,如果是選擇乳房保留手術的話,通常還會配合上放射線治療,可以減少剩餘的乳房細胞又再次出現乳癌零期或甚至侵襲性乳癌的狀況。除非患者乳癌零期的範圍極小,且病理組織發現其分級很初期,才可以考慮不加做電療。進行乳房手術時,醫師常會一併做前哨淋巴結的檢查,看看是否淋巴結的轉移。 手術結束後,很重要的事情是要了解檢體特性,再根據不同的檢體特性視患者狀況追加治療。若檢體發現其有荷爾蒙ER、PR陽性的接受體,那可以請患者服用荷爾蒙抑制劑五年,以減少荷爾蒙對身體的刺激,減少後來左右兩邊的乳房再度出現原位癌或乳癌的機會。被診斷為乳癌零期後,若不打算要馬上進行開刀治療,務必要與醫師好好討論,訂出觀察追蹤的適當時機,以免乳癌零期已進展為侵襲性乳癌而不自知。我們這裡討論的乳癌零期都是乳管原位癌。另外於組織切片穿刺後也可能出現的結果是lobular carcinoma in situ(LCIS),中文為乳小葉原位癌。過去乳小葉原位癌也被算在乳癌零期,但現在美國癌症醫學會並不認為這屬於癌症零期,就算不治療通常這區塊也不至於會進展成侵襲性乳癌。但這些患者後來雙側乳房長出乳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七到十二倍。因此同樣要與醫師好好配合,規律的追蹤乳房狀況,並評估與考慮預防乳癌發生的各種可能方式。原文:乳癌零期怎麼辦?(懶人包)搜尋附近的診所:外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01-08 癌症.胃癌
66歲婦食慾不振、體重暴跌 檢查發現罹第3期胃癌
新竹一名66歲的黎姓婦人半年前開始食慾不振,體重暴跌,檢查後發現胃底部有惡性腫瘤,確診為第三期胃癌,經醫師施以3D腹腔鏡次全胃切除合併淋巴結切除及胃腸道重建手術,切除約4公分的惡性腫瘤。黎婦隔天就可下床,在手術後第7天即出院,恢復狀況良好。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一般外科主任李博彰表示,傳統腹腔鏡只能顯示平面影像,無法呈現腹腔內的深度感,3D腹腔鏡技術,手術醫生戴上3D眼鏡後,通過特殊的鏡頭和監視器真實呈現器官樣貌,讓醫生不僅能更精準地解剖、分離、縫合以及識別關鍵部位,也減少術中出血、手術併發症,節約手術時間。且相較於傳統手術,傷口約15公分以上,至少一周以上才能出院,3D腹腔鏡手術傷口只有約2至4公分,因傷口小,術後疼痛較低,很快就能恢復正常活動,也可縮短住院時程。李博彰舉例,另有一名80歲的病患,也是透過定期檢查發現有左側肝臟腫瘤,確診罹患肝癌第二期,施以3D腹腔鏡切除手術,切除肝癌細胞,病患在術後第4天出院,恢復良好。李博彰提醒,一旦發現食慾不振,上腹痛或血便,一定要儘速就醫,有可能是罹患胃癌的前兆,而預防胃癌除了要戒菸、少飲酒,不要空腹飲酒,也建議少吃醃製、煙燻食物,多吃蔬果,尤其柑橘類水果,規律地運動、每周至少運動150分鐘。另外,肝臟沒有神經知覺,一旦出現明顯徵兆,通常已經是肝癌末期,因此,發現小型肝癌是提高病人存活率的關鍵因素,定期健檢是及早發現身體健康產生變化的方式,而為避免加重肝臟的負擔,平常應少喝酒、抽菸、不濫用藥物等。
-
2020-01-08 癌症.胃癌
胃部息肉多良性 八旬嬤卻罕見胃四顆息肉同時癌變
81歲的張奶奶,平日有排血便的症狀,常以為是痔瘡發作不以為意。近日因暴瘦20公斤,導致身體虛弱而就醫。抽血檢查發現有嚴重貧血,血紅素僅正常值的一半;胃鏡檢查則看到胃部長有4顆息肉,取最大息肉切片送病理檢驗,確診為惡性腫瘤。手術後,檢體送驗證實,四顆息肉全部癌變。收治個案的臺中慈濟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高國堯表示,張奶奶胃裡的4顆息肉,竟都是癌細胞病灶,罕見病例顛覆傳統胃部惡性腫瘤屬單一病變的思維,還好並未擴散轉移。他進一步解釋,胃癌的發生通常較為單一性,腫瘤若很大,潰瘍、流血屬正常,而張奶奶病情非常特殊,最特別的點是,小小香菇型息肉就開始滲血,而且四顆息肉同時癌變,卻又沒有擴散轉移。息肉是黏膜異常形成的突起物。一般而言,腸道息肉癌變可能性很高,多數人都會特別小心,但根據過去經驗,胃部息肉多以良性為主,並不會太過在意,張奶奶算是非常特別的個案。臺中慈濟醫院病理科主任陳賜生表示,胃癌的形態學表現,九成為凹下潰瘍型,隆起像息肉型頂多佔一成。大部份是病灶集中在一起,同時發生在多顆又分開的息肉,且都是惡性腫瘤的機會極低。面對如此特殊的案例,唯有開刀是最好的治癒方法!雖然張奶奶已八旬高齡,身體又虛弱,但病患及家屬都信任醫療團隊,願意放手一搏。高國堯考量病人高齡及術後營養吸收情況,全程採取微創腹腔鏡手術切除胃部腫瘤,術後恢復良好,回診也都很正常,並持續追踪中。他提醒,大便有血不一定是痔瘡,最好養成觀察糞便的習慣,發現異常應由醫師進一步安排檢查,找出疾病原因。(諮詢專家/臺中慈濟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高國堯、臺中慈濟醫院病理科主任陳賜生)
-
2020-01-0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白衣天使
【編者按】這一星期收集的三篇文章都是針對在國外的醫療經驗。一位年輕醫師從西非布吉納法索的台灣醫療團回到馬偕醫院,三年來在台灣急診處看到各種各類的病人所呈現的對待醫療人員的態度,發出令人擔心的感想:「國內怎麼會變成這樣緊張的醫病關係?」另外兩篇是在美國的觀察,一篇是醫師在其工作中對制度與團隊合作的甘苦談,而另一篇是在美國家屬照顧病人所引起的各種省思。希望這三篇文章帶給國人更深入的思考,我們不只要能關心我們的病人,但也要合理的對待我們的醫療團隊以及珍惜我們的健保制度。每個星期一早上,我們的辦公室有一個小時的交班會議。週末值班的同事報告住院病人的狀況及與任何有問題的病人電話通訊。之後,主任醫師及護理長提報與照顧病人相關的議題。仙倫護理長前一週沒有出席晨會,但是提出兩週前發生在我的一個病人身上的意外事件。故事是這樣發生的。華特先生診斷嚴重的攝護腺癌骨轉移已經有兩年多的時間。他每三個月來看診一次接受Lupron皮下注射抑制睪脂酮,以及Zometa靜脈注射減少骨折及疼痛的機率。他已經相繼接受過兩個攝護腺癌口服藥Enzalutamide及Abiraterone,一開始有很好的療效,但是在大約半年前漸漸出現藥物已經失效的癥兆。八月中,華特來接受Lupron及Zometa治療時,我建議他將口服藥改做化學治療。他答應我會做考慮,但是希望等幾個月後再說。這段時間,華特和他太太與我透過電話及 email 保持聯繫幫助我追蹤他的病情進展。華特的髖疼痛愈來愈劇烈,我幾次建議他提早回診開始接受化療,但是他都婉拒了,寧願等到十一月的定期回診。我總是很高興看到華特。他身高過六尺,衣著簡潔,敘事清晰,遣辭用句典雅,即使承受嚴重的病痛,仍然不減他平常演說家一般的風采。他這樣描述他的右髖骨劇痛。「好幾個午夜,難忍的嚴重疼痛令我無法入眠。我『 搬出』所有我能想到的天主教聖徒的名字,出聲詛咒,好像這樣的咒罵能稍微舒緩我的疼痛;但是我必需去坐在客廳,因為我不願意我太太聽到我一反平常地罵粗話。」「噢!」我苦笑地回應。雖然華特的用意是以幽默淡化他的疼痛報怨,卻更加令我為他所受的苦感到心痛。華特在這個時候已經情緒上接受了必需要改做化療的決定。我在三個月前已經在病歷裡記載改做化療的可能性。我們詳細地討論化療藥名,療程及常見的副作用之後,我跟華特和他太太一起走到化療區。我總是例行的在看診結束後跟病人一起走去化療區,簡短地跟治療的護士說明病人的近況、治療的計畫、以及可能需要特別留意的事項。那天,治療華特的護士並不是他平常的護理師。護理師艾琳以為華特只是照常的做Lupron和Zometa。她立刻「禮貌」地轉面向坐在她旁邊的仙倫護理長抗議:「噢,所以這是teach and treat?」仙倫也立刻面露驚訝與反對地說:「Wait, what is this about?」我當下愣了幾秒鐘,但是很快地站住我的陣腳,告訴她們這個決定在三個月前就提出了;華特不需要太多化療資訊教育,因為該說的我已經大致都說了。我仍然照常例地告訴艾琳華特先生的病況、改變治療方案的原因,但是不給她及仙倫有進一步質疑當天就做化療的恰當性。「treat after teach」或是「no teach no treat」並不是寫在腫瘤教科書裡給病人做化療的必要程序,也不是所有腫瘤治療中心都納入的常規。「Teach then treat」的確有它的價值,特別是複雜的化療處方,包括需要裝置靜脈插管(port-a-cath)的狀況,護理人員事先的解說對病人會有很大的幫忙。然而,規範太多也常常造成實際病人照顧的障礙。有時候,為了化療解說,病人要多跑一趟門診,甚至因而延遲治療好幾天。華特因為髖骨疼痛,右腿無力,行動不便;無論護理人員怎麼不高興,我覺得沒有讓步的理由,堅持當天給華特做化療。華特被安頓在化療室後,我繼續去看其他的門診病人。大約兩個小時後,艾琳緊急地敲診間的門,告知我華特的化療藥滲漏。我趕緊走去查看。華特的手臂腫成平常的兩倍大,估計大概至少一半以上的化療藥歐洲紫杉醇都漏到皮下去了;而那個罪魁禍首的靜脈針很弔詭地跟手臂骨呈60度角,顯然不是適合給化療藥的血管。艾琳及仙倫忙中有序地給華特冰敷及施打化療滲漏解藥。華特的手臂除了腫脹之外,並沒有變色或疼痛。當天是週五,我將我的手機號碼給華特太太,請她每天給華特的手臂拍照傳給我看,並且保持聯絡讓我知道他的進展。當仙倫護理長在晨會提出這個「違規」事件時,事件已經過兩個多禮拜。她強調同天teach and treat必需避免,因為容意出問題。她接著報告了化療漏針意外,並且說:「My poor nurse spent the entire weekend worrying about the patient!」我的醫師同事們立刻指出 teach and treat與化療漏針是兩回事;也就是說即使病人有另一次門診做化療資訊教育,仍然有可能發生漏針的情況。雖然仙倫護理長沒有指名道姓,我舉手自首是那個犯規的人,說明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我仍然堅持自己的立場,並且忍不住反擊:「Your poor nurse spent the entire weekend worrying about the patient, but my poor patient suffers the consequences!(妳可憐的護士擔心了一整個週末;我可憐的病人卻要承擔所有的後果!)」華特的手臂雖然很快消腫了,但是一週後開始發麻,並且出現一些紅疹。我在一個週末到他家去訪視他,給他做一些照護上的建議。令人辛慰的是華特髖骨疼痛改善很多,已經很少服用止痛藥。最令我反感的是,在這兩個多禮拜的期間,艾琳及仙倫從沒有來詢問我華特的狀況,更別提打電話關照華特!她們從頭到尾所關心的,似乎只是自己!我在會議上也指出有些護理人員在工作前一天會「做功課」看她要治療的病人的病歷資料,並且如果對治療計畫有不明白處會事先跟我討論。我希望所有的護理人員都能這樣做,而不要臨陣顯得無知或受冤枉的樣子。今天美國的護理人員有許多不同的身分與職稱。許多傳統上護理人員做的事,例如量血壓、脈搏、體溫;換床單、給病人擦澡、餵食、清理便盆;抽血;都已經轉移給醫生助理(medical assistant)、護理助理(nurse assistant)、抽血技術員(phlebotomist)。這些演變是良性的發展,除去傳統上女傭般的護理職責,讓護理人員能完全地專注在醫療護理上。此外,護理的專業角色也有所擴充,從傳統護理衍生的新醫事人員身分包括專科護理師(nurse practitioner):在醫師監督下獨立看診;個案管理師(case manager):協助病人從住院到出院居家照護上的安排;醫療導航員(navigator):給癌症病人(特別在初發現腫瘤時)指導診斷步驟及就醫的途徑。這些不停演變創新的護理角色與職責,不僅旨在讓護理師仕有專攻,更重要的是改善病人照顧的品質。然而分工過細的後果往往讓病人落入三不管的地帶,得不到即時的照顧。在美國工作二十多年,看了太多這樣的例子。虛弱的病人無助地躺在病床上,只為了需要協助下床去上廁所,按了半天的護士鈴都沒有人來;因為護士忙著寫報告,而且幫助病人如廁不是護士的職責。我的婆婆心臟冠狀動脈手術(摘取腿的靜脈接種改道阻塞的冠狀動脈)後第一個晚上,因為按護士鈴有求無應,自己下床上廁所,導致腿的皮下組織嚴重出血,形成二十公分大的血腫,一個月後又動了一次手術清除血腫,身心的復原因此開倒車好幾個月。當然,不是所有護理人員都只是照本宣科、沒有人情味或同理心的。安瑪莉是一個資深癌症護理師,做事謹慎負責,常常是每天傍晚最後離開我們辦公室的護士。有一天晚上七點左右,我的一個病人打電話來報告他的化療注射幫浦(pump)警鈴一直做響。他已經照著幫浦機上的指示,打電話給幫浦出租公司值班人員,並且依照值班人員的指導調整幫浦,警鈴仍然持續做響;出租公司值班人員建議到急診室去處理,我的病人打電話求助。剛好安瑪莉是當天治療這位病人的護士,而且她在晚上七點仍然在辦公室整理病歷。我對幫浦的操作一無所知,但是慶幸安瑪莉還未下班;我將將電話轉給她,因為急診室的醫護人員也不會知道該如何處理。隔天我得知安瑪莉當晚驅車前往病人家裡幫他處理好幫浦的問題,感到敬佩與辛慰這樣逐漸失傳的護理精神。沒想到幾週後,安瑪莉的「義舉」居然「贏得」人事室的調查!原來安瑪莉向護理主任報告事件的原由,並且申請加班費。但是,不只她沒拿到加班費,因為她沒有居家訪視病人的「執照」,安瑪莉被處分;基於她的行動是出於善意,護理部說是從輕處分,只對她記過警告。不久之後,安瑪莉另找了一個離家近的腫瘤診所,離開了我們的機構。這件事讓我對醫療體係極度的失望。醫療機構各式各樣的框框與規範,舉保護病人安全之名,本質上卻是防衛式醫療(defense medicine),想保護的是醫療機構,而不是病人。時代的進展讓我們不能沉迷在遙想當年白衣天使的護士印象。過去將護士當傭人看待的惡習是絕對要棄置的,但是在從新思考護理人員的專業角色與職責時,希望我們總是回歸到所有醫療人員都應有的時時以病人為念的精神與作為。
-
2020-01-08 癌症.肺癌
小細胞肺癌惡性程度更勝「癌王」 免疫治療現治療契機
說到「癌王」,許多人想到的是發現不易且存活率低的胰臟癌。但醫師認為,小細胞癌肺癌不但惡化快、易復發,且過去20年治療無進展,五年存活率低於胰臟癌,才是「真正的癌王」。所幸,隨著免疫治療日趨成熟,透過化療合併免疫治療的方式,小細胞肺癌的治療出現曙光。台北醫學大學人體研究處處長李岡遠表示,肺癌主要分為小細胞癌和非小細胞癌,其中小細胞肺癌的發生率約10%,每年罹癌人數約1000多人,其五年存活率僅6%,低於五年存活率9%的胰臟癌。李岡遠說,小細胞肺癌的原因主要有四大特徵,包括發現時多為晚期,且96%不適合進行手術、癌細胞易轉移、癌細胞增生快,約30天便增生兩倍,以及治療後容易復發。然而過去肺癌出現新的治療進展,包括標靶藥物的進化,多是針對非小細胞肺癌,尤其是其中的肺腺癌。小細胞肺癌則將近20年沒有新的治療進展,以化學治療為主要治療手段。但化療僅一開始反應好,能夠縮小腫瘤,大部分患者半年後便會復發,且復發後「兵敗如山倒」,無有效治療方式,近六成患者無法存活超過一年。但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醫務秘書陳崇裕表示,隨著免疫治療的發展,小細胞肺癌也出現治療的契機。由於小細胞肺癌的腫瘤突變負荷量高,容易被自身免疫細胞認出,因此免疫療法是可行的治療選項。陳崇裕表示,約三分之一的患者接受免疫治療合併化療後,已存活超過1.5年;未來也將持續追蹤研究,存活期有機會再提升。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則表示,小細胞肺癌主要和吸菸有關,因此長期抽菸、有肺炎家族病史等高危險族群,建議定期做地劑量電腦斷層篩檢,並戒除菸酒。若不幸罹患小細胞肺癌,也不要失去治療信心,化療併用免疫療法可使病症獲得更好的控制。然而由於小細胞肺癌於2019年才納入免疫療法的適應症,健保未給付,每個月需自費十幾萬,因此陳育民也呼籲政府將小細胞肺癌納入健保給付。
-
2020-01-07 新聞.食安拉警報
享用草莓先別急 醫籲流動清水沖15分鐘清洗農藥
草莓季到來,酸甜草莓是許多人最愛,但不論本土或進口草莓,總是高居農藥殘留前3名。醫師建議,食用草莓前務必以流動清水沖洗10到15分鐘或以軟毛刷輕輕刷洗,降低農藥殘留。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今天公布最新邊境查驗不合格名單,11項食品因農藥、動物用藥、防腐劑等違規遭邊境攔下,違規產品均依規定被退運銷毀。檢驗結果顯示,知名蛋糕業者白木屋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從美國進口1萬2930公斤的鮮葡萄,驗出不得檢出的農藥賽扶寧0.06ppm。另有2批草莓也驗出農藥違規,包括梅村水菓有限公司從日本熊本進口的「MEIKO鮮草莓」,檢出殘留農藥滅派林超標,並驗出不得使用的農藥(Pyribencarb);菓蓮有限公司從紐西蘭進口的草莓則是被檢出不得使用的農藥(Fenhexamid)以及農藥大克爛超標。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表示,草莓驗出的農藥滅派林雖是低毒性殺菌劑,但動物實驗發現會增加肝癌風險,目前在人體上暫無證據;大克爛同樣也是低毒性,但動物實驗顯示會增加睪丸腫瘤風險;另外2種農藥則是低毒性且不會致癌的殺菌劑,但國內法規並不允許使用。草莓季到來,酸甜草莓是許多民眾的最愛,但根據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2017年蔬果農藥殘留監測報告,草莓高居農藥殘留違規排行榜前3名,不合格率都超過1成以上;進口草莓農藥問題同樣嚴重,食藥署統計近3年水果農藥殘留違規前3名名單,草莓也總在榜上。顏宗海建議,不論是草莓或其他水果,食用前最好以流動清水清洗10到15分鐘,洗完後能削皮、剝皮的最好就去皮再吃,草莓因表面凹凸不平,可以軟毛刷輕輕刷洗,大幅降低農藥殘留。
-
2020-01-07 癌症.抗癌新知
「腹腔溫熱化學治療」癌症腹膜轉移患者的新選擇
國人十大死因已由惡性腫瘤蟬聯多年首位,而在第四期癌症患者中,以腹內癌症患者腹膜轉移的治療最為棘手,其平均存活僅剩約1-2年。成大醫院指出,目前對於腹膜轉移的治療出現新的方式,以「腫瘤減積手術」加上「腹腔溫熱化學治療」,其治療結果獲得提升。成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詹仁豪指出,此一療法是以熱療與化療協同作用的原理,利用腫瘤細胞的低耐熱特性,高溫可破壞腫瘤細胞膜及增加其通透性,再讓化療藥劑直接進入殺死腫瘤細胞,以達到最好效果。經過「腫瘤減積手術(CRS)」加上「腹腔溫熱化學治療(HIPEC)」的患者,目前平均存活率時間可以達到2-3年,比起過去單純化療進步許多。但詹仁豪也指出,這類型手術併發症的比率相對較高,包括:肺炎、感染、術後腸阻塞、出血、消化道吻合處滲漏、膿瘍、消化道瘻管、傷口癒合不良、肋膜積水、白血球降低、貧血、血小板降低,以及化療藥物對心肝腎的毒性引致功能損害等。嚴重併發症的發生率約為20%,死亡率約為5%。所以要相當的小心。詹仁豪指出,傳統化學治療是將藥物注射進血管,再經由全身血液循環達到殺死癌細胞的目的。但是,化療藥物穿透到腹膜的濃度相當低,腹膜轉移患者很難達到良好的治療成效;提高血液中的藥物濃度,又會帶來巨大的藥物毒性及副作用。所以傳統上治療腹膜轉移的第四期患者常常陷入兩難。而且腹膜轉移第四期患者因腹膜上有癌細胞,常有腹水狀況,嚴重者癌細胞附著在腸道表面,也影響腸道蠕動的功能,患者因此常有消化或吸收不良的狀況,體力也日漸虛弱不堪負荷標準的化學治療。這類病人又對靜脈注射化療的反應不佳,被認為接受手術也無益預後,以往多只能接受緩和治療。詹仁豪說,新療法是先以「腫瘤減積手術」儘可能切除一切肉眼可見的原發腫瘤、腹膜轉移腫瘤,在廓清後,施行以加溫至42-43℃的化療藥劑在腹腔內循環灌洗的「腹腔溫熱化學治療」,利用高溫的物理傷害及化療藥劑的毒性殺死可能殘存或游離的腫瘤細胞,以達治療的目的與效果。目前建議新療法用在大腸直腸癌、闌尾癌、卵巢癌、胃癌、腹膜假性黏液瘤、腹膜間皮癌,且腹膜癌症指數(PCI)最好在15分以下的病人,可以接受手術;而在手術後仍需要持續的化學治療,配合溫熱療法合併其他治療方式,有助於提升對於腫瘤細胞的治療結果。
-
2020-01-07 新聞.杏林.診間
累了不想演了,不肯劇終的還是我們
12月12日凌晨兩點突來的手機震動驚醒了我,雖說這些年在急診的歷練,深夜裡接到訊息早已是家常便飯,但這則簡訊讓我感到一種莫名的不安與惶恐;字裡行間熟悉的名字映入眼簾「黃老師疑似肝癌休克至急診急救中!」。我不禁深深地打了個寒顫,頓時覺得時光暫停,無法多想懷著忐忑不安之心趕往急診。夜裡的急診已不像白天如此人聲鼎沸,偶然傳來漸漸駛近的救護車鳴笛及幾聲老人疼痛的呻吟,老師經過急救、大量輸血到血管栓塞,看起來似乎是穩定下來,但在觀察時面臨再出血合併休克,經多位醫療專家討論後,決定緊急手術切除肝腫瘤止血,數個小時奮戰後平安的轉入加護病房。術後雖然有急性腎臟衰竭問題,但老師如預期的逐漸甦醒,然幾天後又慢慢出現凝血功能異常、嚴重黃疸、心律不整等問題,使臨床處置更加困難及棘手,但我們仍然努力治療,堅信這一切是可以好轉的。老師出生於醫生世家,一生行醫救人,提攜後進,是臺灣外傷登錄制度的推手,更是專業的急重症權威。其實他早為自己安排,老師的家人告知,在書房找到他預留的遺囑,其中透露了他的心意「我的希望: 快樂活,輕鬆走」,對老師而言這是解脫,但對親人而言卻是生離死別之痛! 老師深知此時病情的嚴重度,在狀況慢慢惡化之際,用他孱弱的身軀及無力的眼神,表達了他對醫療團隊的謝意,同時再次表達撤除維生系統的意願,大家不忍的一陣鼻酸,周圍陪伴的親人早已紅了眼眶…..。幾經醫療照護家庭諮商會議,最終尊重老師的意願,不再積極在治療。於12月28日移除呼吸器後連續性靜脈對靜脈血液過濾器(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filtration,CVVH)也一併撤離。12月29日台北天空下起綿綿細雨,正如我的心備感淒涼,因為維生系統的移除,老師的呼吸更顯虛弱,我輕輕地在他耳邊喚聲「老師!」,老師微微的張開眼,他輕輕點頭示意露出淺淺安詳的微笑,我緊握老師的手抬頭不讓淚水滑落,這刻腦海中全是老師一路來對我的提攜照顧與諄諄教誨。您選擇用淡定平靜的態度離開這個塵世而到天堂,但放手對我們來說是多麼煎熬! 您累了不想演了,可是不肯曲終人散的卻是我們!最終老師的手漸漸放開了,當時我的心備感淒涼,無奈的淚水就像潰堤般無法阻止它落下。「善終」通俗的講就是「好死」。有人說現在的人不怕死,但怕「不得好死」。古代社會所講的「五福」,也就是現今人們說的「五福臨門」,而五福最後一條就是善終。人有生,必有死,對死不必忌諱,因為這是必經的過程。如今在醫療科技蓬勃發展之下,對於現代的我們而言,「善終」究竟是變得容易還是困難?根據主計總處統計,民國105年國人的平均餘命超過80歲,但「健康平均餘命」卻只有71.4歲,等於有近9年以上時間是不健康的,有些必須承受病痛,甚至仰賴他人或高成本的醫療照顧度過。台灣加護病房的密度明顯比其他國家高。根據天下雜誌2014年報導,台灣擁有世界第一的加護病床密度(每十萬人口的加護病床數逼近31床) ,長期靠呼吸器維生人數,約是美國的5.8倍。醫療的目的就是治療病人及守護他們的尊嚴,但不是無止境的權力責任,如果無法讓病人脫離疾病減少痛苦,那基本上可視為治療有限或無效醫療。隨著醫療進步人民對醫護的需求越高,但是社會民眾對醫療的知識還是片面或局限的,反而易造成醫病間認知的落差或無效醫療的灰色空間更大,越沒有準確地去定義無效醫療,那就更容易形成越多醫療浪費。什麼叫「無效醫療」?也就以現今的醫療科技再也沒有辦法達到「增進病人健康或減少傷害」的目的。台灣「病人自主權利法」已於108年 1 月 6 日正式上路,民眾可透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dvance Care Planning,ACP)事先立下書面的「預立醫療決定」(Advance Decision,AD),目前為亞洲第一並且是台灣醫療史上另一個里程碑。只不過,對於一般人來說,相關的資訊因夾雜部分專有名詞,一般民眾看完後也只會有個簡單概念。截至108年11月底止,目前全國簽署預立醫療決定人數共計10,116人,簽署個案多為醫院院內病患,男女比例為1比2。此法的核心精神,本來就不是要去討論你「未來清醒」的時候要接受什麼治療,而是要為你「萬一未來不清醒」的時候,「想或不想要」接受什麼治療,因很多重症患者在生命末期時,家屬會選擇「體外循環膜肺維生系統」(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延緩壽命,到後來其實只是讓他辛苦地活著,我們應好好面對與理性討論這議題,有時候是否該放手而有尊嚴地讓他離開。生老病死是生命週期的一種表現,或許我們可以在「生」的時候去考量,好好安排自己「老、病與死」的路。臺灣已於民國82年成為「高齡化社會」,107年步入「高齡社會」,意即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超過14%,且國發會預估,台灣將在115年成為「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占比突破20%,老化速度比起日本、義大利、德國、芬蘭都還要更快。最後在此衷心的期盼,我國各種疾病末期的病人,都能選擇自己人生最後的舞台,體面而安祥地帶着尊嚴離開這個世界!
-
2020-01-06 科別.呼吸胸腔
為什麼咳嗽老是治不好?胸腔科醫師解答11個可能禍源
不少人一定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從罹患感冒之後,就引發嚴重的咳嗽,日也咳、夜也咳,一咳起來就像停止不了似的,每每咳到聲嘶力竭,甚至連喉嚨都咳啞了,沒想到一個多月過去了,頑固的咳嗽一直好不了,尤其清晨常常咳醒,嚴重影響睡眠。「為什麼咳嗽老是治不好?」這句話是許多久咳患者的心聲,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一峰表示,咳嗽背後的原因相當多,很多症狀又都很相似,難怪有句台灣話俗語說:「醫生驚治嗽」,這也說明了醫師面對咳嗽病人的心情。咳嗽是身體必要的防禦機制,當人體的呼吸道受到外在刺激,呼吸道的神經接受器就會將訊息傳到腦部的咳嗽中樞,進而產生咳嗽反應,來清除刺激物。蘇一峰強調,咳嗽與氣管、支氣管與肺部有很大的關係,咳嗽本身是胸腔科的專長,但病人常常咳一個月以上,有時支氣管可能都已經形成慢性病變了,嚴重影響到後續的治療效果。氣管、支氣管與肺部是重要的呼吸器官,久咳不癒時,常是有重要的病因需要處理,有些咳嗽甚至會嚴重危及生命,因此,面對咳嗽應該要更慎重的處理。蘇一峰認為,最好在咳嗽的第一時間就去看胸腔內科,查出造成咳嗽的背後原因:1、細菌、病毒與微生物感染:通常出現咳嗽症狀時,還會伴隨發燒、體重減輕,也會有黃綠色的痰分泌物,嚴重時,更可能會咳出血絲痰,引發肺炎的話,恐怕會致命。感染黴漿菌就是一種容易造成久咳的頑固病菌,其實只要檢驗確定是黴漿菌後,對症下藥就會有很好的治療效果。不過,臨床上醫師很難第一時間就能夠判斷出是黴漿菌感染,往往使用其他藥物都對黴漿菌沒有效果,因此容易造成咳嗽一個月以上的情況;另外,結核菌也會造成咳嗽,更是國內的法定傳染病,症狀與一般咳嗽症狀難以區分,但肺結核較容易出現發燒、血痰、體重減輕等症狀,一旦確診之後,必須做好隔離,以免造成群聚傳染。2、氣喘:這可說是國內久咳很常見的原因之一,通常除了咳嗽之外,也會伴隨少量的痰。氣喘急性發作造成的咳嗽,多事感冒咳嗽之後,導致氣管變得敏感,而空氣污染也是引發氣喘咳嗽的重要原因之一,這類氣喘患者尤其在清晨更容易咳醒;或是在不可避免的空污環境時,也很容易造成氣管的敏感,造成咳嗽症狀的發生。3、鼻涕倒流:鼻腔或鼻竇因為發炎而產生過多的鼻涕分泌物,正常這些分泌物會往後流到喉嚨,一般不會有任何感覺;但當鼻腔分泌物變的過度黏稠,或是分泌量過度增加,就會讓人感覺有痰卡在喉嚨,喉嚨癢、常咳嗽,甚至讓患者常想做出清喉嚨的行為,這類病人尤其是躺著的時候容易咳嗽。4、慢性阻塞性肺病:咳嗽是一種慢性肺部發炎的典型症狀,易好發在長期有菸癮的人身上,因菸品中的化學物質長期刺激氣管造成支氣管慢性發炎,氣管與支氣管常呈現變形而影響空氣通過,肺泡也出現肺氣腫的病變,進而影響氣體交換功能,如果不接受治療的話,恐怕會窒息死亡。5、胃食道逆流:胃食道逆流所造成的慢性咳嗽相當常見,平常胃內食物主要靠下食道括約肌,來避免回流到食道內,一旦括約肌功能異常,就會造成胃酸或逆流,而造成食道與附近組織發炎。這類患者的咳嗽通常發生於躺下來準備睡覺的時候,且也常會合併反胃、打嗝、嘴巴有苦酸味、火燒心等症狀。6、肺癌:慢性咳嗽咳不停,少部分人是因為肺部腫瘤所造成,因為當腫瘤刺激支氣管壁或是阻塞到空氣進出的時候,就會引起咳嗽反應。7、神經過度敏感:有些過動症或妥瑞氏症患者,因神經過度敏感,因而導致不斷的咳嗽,這種情況需要接受精神科治療,才能改善症狀。8、藥物:臨床上有部分高血壓藥物,像是血管收縮轉換酵素抑制劑等這類型的藥物,它的副作用會引起咳嗽。如果患者必須長期服用,且還是一直咳嗽不止,最好跟醫師討論調整換藥,當藥物停止使用後,通常久咳症狀就會停止。9、吸入異物:一般人吃東西嗆到咳出來就好,吃東西時不小心嗆到,甚至把東西掉進氣管,或者熟睡放鬆時,口水跑到氣管,都會造成咳嗽不止。10、環境濕度:最適合氣管的環境濕度大約為50~60%,不管是太乾或太濕,都容易引起咳嗽,像冷氣房太乾,呼吸道黏膜水分蒸發太快,會降低自我保護的能力,然而太潮濕的環境,則容易孳生黴菌,造成呼吸道的負擔。11、空氣污染:部分慢性咳嗽患者是受到空氣污染的影響,空氣裡包括PM2.5等有毒物質,都會刺激肺部氣管,不過,這個原因則常常被大家忽視。延伸閱讀: 酷酷嗽吃喉糖能緩解? 10種天然止咳食材報你知 有氣喘不能吃冰? 沒那麼嚴重!把握4原則就能吃
-
2020-01-05 癌症.其他癌症
白血病居兒童癌症首位 兒醫籲政府支持新療法
白血病又稱血癌,是兒童最常見癌症之一。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統計,白血病在兒童癌症發生率中居於首位,雖已有藥物與手術可治療,但仍有小患者不幸死亡。兒科醫師呼籲政府,能對未來新治療方式如細胞、免疫治療給予支持,來提高兒童白血病的治癒率。馬偕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主任劉希哲表示,白血病約占兒童癌症中的三分之一,其中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佔八成為最常見;現行治療上多以透過化療來抗癌,治癒率於近年統計更高達91%,達國際水準,但仍希望透過如細胞、免疫療法、標靶藥物等新療法來增進治癒率、降低兒童死亡風險。由兒癌基金會所發起的台灣兒童癌症研究群(TPOG),著手統一制定多種兒童常見癌症之治療方案,成員包括所有小兒血液腫瘤科專科醫師,以便各種兒童癌症之治療、存活率、治癒率等統計更精確。今舉行顧問醫師會議,找來血腫科醫師闡述108年度兒童癌症治療成果報告,並邀請中研院院士裴正康進行專題演講。劉希哲今講述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追蹤報告,他說是白血病是白血球失去正常血液細胞應有的分化能力,而異常增生所致,並分為急性與慢性,其中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占八成為最常見。他從2013年1月至去年6月底間收案702例ALL個案中,有499例有遵循治療方案,其微量殘存疾病(MRD)合格,治療成效良好。劉希哲說,現行台灣在治療兒童白血病,以化學治療和造血幹細胞移植為主,提高根治的機會;雖目前已有成效、治癒率約91%,達國際水準,但未來一定要有新的療法,來減少小朋友治療時的副作用。如國際間目前已有新的細胞、免疫治療藥物,但要價不菲、健保尚未給付,且細胞療法尚待政府法案、法規的配合,希望政府與民間機構能給予支持,提高治癒率。
-
2020-01-02 癌症.大腸直腸癌
微創手術切除大腸癌惡性腫瘤 傷口小隔天就可下床
一名50多歲的病患罹患大腸癌,經醫師施以「微創右結腸全腸系膜及D3淋巴結廓清」手術,2個小時成功切除右結腸惡性腫瘤,因傷口小、疼痛度低,患者當天就可下床,術後隔天正常飲食、第4天即出院,恢復良好。微創右結腸手術的治癒率高,但難度高、風險大,院方特別透過視訊,邀集全國約40位大腸直腸專長的醫師一起觀摩,互相交流。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沈名吟表示,此手術有3項特點,第一是肚子只有3到4個小傷口,可讓病患的術後疼痛降低,減少腹壁傷害;第二是所有手術切除及腸道重建、吻合都在腹腔內進行,讓正常組織傷害受損機率降低、加快術後恢復速度。最重要的是第三點,使用3D腹腔鏡新式器械,可完整切除右結腸全腸系膜,清除上腸系膜動靜脈淋巴結,將所有可能轉移侵犯的淋巴組織清除乾淨,達到最徹底完整的手術,增加大腸癌病患的治癒率。而微創手術病人術後恢復進食較快、手術傷口較小且疼痛度較低、通常在術後第一天就可以下床,住院4到5天即可出院,微創手術也優於一般腹腔鏡微創手術,治癒率更高。沈名吟提醒,大腸直腸癌的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容易疏忽或遺漏,若出現排便出血、貧血、腹痛、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糞便形狀變細等症狀,一定要立刻就醫。她也建議每年要做糞便潛血反應、每三年大腸鏡檢查。另外,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健康飲食多吃高纖蔬果、少吃紅肉及加工肉品,不要抽菸,就可遠離大腸直腸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