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淋巴結腫大
的結果:共找到 188 筆 約 0秒蕁麻疹
蕁麻疹是皮膚過敏的一種,特徵為皮膚上出現一塊塊紅腫的膨疹,大小形狀不規則;疹塊出現後,伴隨明顯劇烈的發癢感。如果發作時間短於六星期,稱為急性蕁麻疹,若長於六星期
- 症狀:皮膚充血, 皮膚發紅, 局部水腫, 皮疹, 團塊, 皮膚發炎, 皮膚搔癢, 膨疹, 組織液滲透, 紅斑, 紅腫, 全身不適, 腹痛, 腹瀉, 頭痛, 高燒, 畏寒, 乏力, 血壓下降, 關節痛
- 併發症:膿皮病, 局部淋巴結腫大, 血壓下降, 休克, 窒息
扁桃腺炎
扁桃腺炎是指扁桃腺及其淋巴組織被病菌或病毒入侵後,產生發炎的症狀,可分成急性扁桃腺炎與慢性扁桃腺炎。
- 症狀:發燒, 喉嚨痛, 食欲不振, 咳嗽, 流鼻水, 扁桃腺腫大, 顎下淋巴結腫大, 畏寒, 頭痛
- 併發症:腥紅熱, 風濕熱, 風濕性心臟病, 腎絲球腎炎, 中耳炎, 支氣管炎, 氣管炎, 鼻竇炎, 側扁桃膿瘍, 腎炎
弓形蟲感染症
弓形蟲 (Toxoplasma gondii) 是一種胞內寄生原蟲,為人畜共通傳染病病原體,貓科動物為其最終宿主(final host),大部分溫血動物可能因誤
- 症狀:淋巴結腫大, 倦怠, 衰弱, 中度發燒(38~38.5oC), 肌肉酸痛, 丘疹, 肝脾腫大, 腦膿傷, 意識不清, 抽搐, 肢體動作障礙及語言障礙
- 併發症:水腦症, 小腦症, 視網膜脈絡炎, 癲癇發作
恙蟲病
恙蟲病是由一種帶有立克次體之恙蟲(恙蟎)叮咬而感染的急性發熱性疾病。此病是屬於國內第四類法定傳染病,醫師若診斷疑似恙蟲病,應於一週內完成通報。其潛伏期通常為9~
- 症狀:發燒, 頭痛, 背痛, 肌肉痛, 惡寒, 盜汗, 淋巴結腫大, 恙蟎叮咬處出現無痛性的焦痂(eschar)、一週後皮膚出現紅色斑狀丘疹
- 併發症:間質性心肌炎, 肺炎, 急性呼吸衰竭症候群, 腦炎或腦膜炎, 出血, 器官衰竭, 肝功能異常
血癌
白血病就是血癌,是一種造血細胞的惡性增生性病變。病人的骨髓造血系統產生大量不成熟、無法正常工作的白血球,造成正常的血小板、紅血球、白血球減少。
- 症狀:貧血, 皮膚點狀出血, 皮膚青腫, 發燒, 淋巴結腫大, 骨頭疼痛, 關節痛, 牙齦腫脹, 肝脾腫大, 頭痛, 嘔吐, 心包膜積水, 肋膜腔積水, 心臟衰竭, 呼吸困難, 心跳加快, 有倦怠感, 體重減輕, 帶狀皰疹, 肺炎
- 併發症:癌細胞轉移(淋巴結、脾藏、肝藏、中樞神經系統), 腦出血昏迷, 腸胃道大出血休克, 敗血症, 心肺衰竭
神經母細胞瘤
神經母細胞瘤是一種生長快速的腫瘤,是兒童癌症當中,最常見之惡性腫瘤,兒童神經母細胞腫瘤是交感神經系統細胞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產生突變而長出的腫瘤,這些神經節分布在身
- 症狀:症狀與腫瘤位置有關(如在肚子內、胸腔、脊髓內、腎上腺內,會引起不同症狀), 肚子腫大, 呼吸困難, 下肢麻痺, 四肢無力, 步態不穩, 貧血, 高血壓, 頭痛, 潮紅, 盜汗
- 併發症:癌細胞轉移(骨髓、骨頭、肝臟、軟組織、遠處淋巴結、腦部、皮膚、肺臟、肝臟及皮膚), 淋巴結腫大, 肝腫大, 上眼瞼下垂, 上下眼瞼附近之瘀斑(熊貓眼)
川崎病
川崎病是一種急性全身性血管發炎症候群,會引起皮膚、口腔眼睛黏膜、頸部淋巴結和心血管病變,目前尚不清楚致病原因,但亞洲地區的盛行率明顯高於其他西方國家,顯示此病可
- 症狀:發燒, 紅眼, 嘴唇乾裂, 舌頭紅腫, 草莓舌, 喉嚨發炎, 喉嚨紅腫, 四肢末稍浮腫(疾病早期), 四肢末稍脫皮(疾病後期), 頸部淋巴結腫大, 皮膚紅疹
- 併發症:冠狀動脈炎, 冠狀動脈瘤, 冠狀動脈瘤破裂, 心肌炎, 心包膜炎, 心律不整, 心肌梗塞, 心臟衰竭, 死亡
猴痘擴散多國!有哪些症狀?如何傳染? 詳解「感染症狀、傳播途徑、預防方式」:也有無症狀者
新冠疫情未平息,歐美近日傳出罕見的人畜共通傳染病「猴痘」(monkeypox)案例,截至目前為止,已累積100多例確診或疑似病例。猴痘動物傳播給人 二次傳播由人傳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猴痘是一...
非典型川崎氏症難辨別 發燒5天是必要條件
1名9個月大女童反覆發高燒,原以為是一般疾病常見症狀,但高燒不止經超過3天,身上還出現紅疹,雖進出多家醫院反覆檢查,卻遲遲找不出原因,日前轉介到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檢查,才確診為「非典型川崎氏症」,醫師...
常覺得疲憊又發燒...別以為是新冠!6大症狀恐是淋巴癌
據最新癌症登記報告統計,惡性淋巴瘤每年新診斷病例超過3000人,其中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占四分之三,相較十年前新發生個案數大增五成,卻僅不到半數病人可以早期發現。醫師指出,淋巴癌有六大典型症狀「燒、腫、...
淋巴瘤年增3000人確診 醫師提醒注意6大症狀
一名年約50歲的男子10年前皮膚出現紅疹與腫塊,就醫檢查診出罹患淋巴瘤。醫師提醒,燒、腫、癢、汗、咳、瘦是淋巴瘤6大警訊,有疑似症狀要盡速就醫。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今天舉辦衛教記者會,秘書長李...
發生貧血就是缺鐵?亂補鐵恐傷身!醫:注意合併症狀當心是癌症
貧血日常相當常見,不少民眾會直接以補鐵等方式改善,但其實這是個非常不妥的作法。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表示,貧血的可能性非常多,未必是缺鐵所形成,且即便缺鐵也未必是單純的營養缺乏,亂補鐵不僅可能...
打疫苗致淋巴結腫大 醫師:正常反應
衛福部立彰化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李忠懷今天指出,淋巴結是免疫系統, 接種任何疫苗都可能出現腫脹情形,一般人打完疫苗腋下淋巴結腫大是正常反應,幾週後沒恢復需趕速就醫。李忠懷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電訪時說,...
注射疫苗冒出無痛腫塊 求醫確診乳癌第三期
部分民眾注射Covid-19疫情之後,注射部位會紅腫,彰化縣黃姓婦女卻右側腋下和右乳腫起,起初以為是注射副作用─血栓,求醫檢查竟是乳癌。她很慶幸因為注射疫苗而注意身體腫瘤,進一步發現乳癌第三期,現在...
非莫德納不可?BNT真的比不上?台大醫教第三劑挑選重點
Omicron疫情持續擴大,接種第三劑疫苗再次成為全民運動,但第三劑疫苗要如何選擇,仍有許多民眾不清楚,甚至各專家看法也不相同,有人提倡「混打」,也有人是「鐵粉部隊」。醫師表示,第三劑疫苗選擇「混打...
會「跑」的腫瘤,淋巴癌愛侵犯6個器官組織!淋巴結摸起來不會痛,留意早期6大症狀
台灣淋巴癌發生率逐年攀升,根據台灣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每年新診斷約3500人罹患淋巴癌,為國人癌症十大死因第九名。淋巴癌初期並無明顯特殊的症狀,後期是因為引起免疫反應而出現症狀。早期淋巴癌常見「燒、腫...
BNT第三劑讓心肌炎風險低、淋巴結腫大機率高?專家提醒2族群注意腋下、頸部
由於COVID-19變異株Omicron於各國迅速傳播,我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提供已完整接種COVID-19疫苗且滿5個月之民眾,追加接種第三劑COVID-19疫苗。目前提供接種之追加劑為莫...
那些數據教會我的事 / 國人十大死因癌症位居第一 癌症影響國人壽命超過29萬年!
39年過去,癌症依舊是國人生命的最大威脅109年衛福部公布國人十大死因資料,癌症持續蟬聯第一名,至目前為止已有39年,心臟疾病及肺炎則位居第二、三名。探查過去2000年與2010年資料發現,除了癌症...
男子長期反覆腹瀉 檢查後驚染愛滋
今天是世界愛滋病日,一名50歲的男性因工作需求到醫院體檢,發現有腸道沙門氏菌感染,不符合體檢標準,遂轉介至感染科治療,醫師經由問診得知,病人近一年來反覆腸道感染且長期腹瀉,懷疑有免疫低下情形,進一步...
長期倦怠、夜晚盜汗、體重減輕,別輕忽! 當心罹「慢性骨髓性白血病」
如果長期出現倦怠、無力、發燒、淋巴結腫大、夜晚盜汗、易出血、體重減輕等狀況,或常有飽食感、左上腹痛時,小心罹患「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應盡速就醫檢查診斷。有些沒症狀 須健檢發現但有些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
以色列BNT疫苗安全研究 揭25種潛在副作用、不良事件發生率
隨著BNT疫苗抵台,九月有機會在校園及一般民眾進行大規模施打,但仍有不少民眾對疫苗抱持著疑慮,擔心可能產生副作用或不良反應。而廣泛施打的以色列,今年八月公開全民接種 BNT 疫苗的統計資料,發現影響...
查馬克罹淋巴癌病逝 醫:出現5症狀應就醫
演員查馬克因淋巴癌病逝,台大醫師柯博升今天表示,淋巴癌多達30至40種,但有很高的機會痊癒,呼籲出現淋巴結腫大、發燒、體重減輕、夜間盜汗、全身癢等症狀務必就醫。在公視史詩戲劇「斯卡羅」中飾演大股頭「...
胃痛常見5大原因,亂吃止痛藥是其一!醫教4招助改善
胃痛是現代人相當常出現的問題,許多人出現胃痛時多會直接使用胃藥、止痛藥,但往往不見改善。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醫師王威傑表示,胃痛的原因繁多,若常有胃痛問題,應盡早就醫檢查以利改善,或者揪出背後真正的嚴...
打疫苗擔心副作用 中醫師教你按壓穴道舒緩疼痛
國內疫苗擴大施打,各地陸續發現,接種莫德納疫苗後手臂「產生磁力」的有趣現象。不過,更多民眾擔心接種疫苗產生副作用,常見症狀包含發燒、肌肉痠痛等等,中醫師建議,民眾可於施打疫苗前三天赴院所調身體,發燒...
打莫德納15分鐘後 高雄1老翁休克
疫情催化下,疫苗打氣爆棚,七月二日接種總數創下史上單日新高,達十八點四萬人次,其中莫德納疫苗施打量占十六萬多人次,至今接種人數破二二三萬人次,覆蓋率已逼近一成。對於台南八十五歲婦人接種後猝死,指揮中...
副作用比例較流感疫苗高 新冠疫苗4廠牌副作用比較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60期文/郭岳潭台灣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為了降低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加速接種疫苗效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日前宣布已編列40億元經費,6月7日起,符合公費資格者免費接...
QA/腦中風病人可以打新冠疫苗嗎?該打哪一種?
AZ疫苗開放大規模接種以來,累計全台超過六十死,雖然死因是否與疫苗都仍待釐清,不過絕大多數均有慢性病,尚未施打的長者及其家屬開始卻步觀望。許多人都想問,諸如腦中風、巴金森氏症、洗腎、心血管疾病等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