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8 該看哪科.巴金森氏病
搜尋
權利
共找到
661
筆 文章
-
-
2021-03-1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後疫情時代的虛擬實境全人醫療教學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應用高科技於醫療教學的努力」。我們非常高興慈濟醫院首先寄來他們在武漢肺炎的疫情下,如何以虛擬實境的科技進行人文主題的教學努力;接著我們邀請到台北醫學院分享不需要實際接觸到病人的「虛擬實境」之各種教學應用,並詳細說明其優缺點;以及台大醫學院介紹對醫學系五年級,小組試辦利用這種科技進行遠距教學性質的評核。我們很高興能有這三篇文章讓大家了解在疫情嚴峻情況下,台灣的醫學教育團隊用心良苦地利用科技化工具加強醫學生的臨床能力,也希望社會大眾能體會醫學教育團隊如此努力加強醫學生臨床能力的用心,讓病人與家屬可以放心讓醫學生參與病人的照護,這樣我們才能有源源不絕的有經驗的好醫師加入行列。近十年來,隨著頭戴式顯示器的規格持續提升與相關應用商品化,有越來越多的人得以高解析度、高沈浸感的方式來體驗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虛擬實境被廣泛應用在遊戲、商務、醫療跟教育,醫學教育也受到這類科技轉化。在解剖學、影像判讀、外科手術或各類臨床技術上,都能看到虛擬實境的開發應用。虛擬實境可搭配視覺、聽覺及震動回饋等,讓學員有不同以往的學習經驗,對能以360度呈現的解剖構造及技術操作有更快速的認識。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到全世界,在諸多國家一線臨床人力吃緊,很多教學活動不能如常舉行,且有防疫維持社交距離的考量。虛擬實境教學能讓學員可以彷彿身歷其境、重複地體驗學習,且不增加染疫風險,在醫學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更為提升。在台灣疫情狀況未明、仍有新冠肺炎本土病例的時候,台北慈濟醫院(以下稱本院)便與外部廠商合作,在國內率先引進讓學員模擬穿脫防護衣、為疑似新冠肺炎病人採檢的虛擬實境教學,學員可以先熟悉流程、有比較高的自信心來執行相關技術,便是一個虛擬實境應用於臨床教學很好的範例。不過,隨著虛擬實境教學在各大醫學院校逐漸普遍,無論是台灣或國際的臨床教師,都對虛擬實境這樣的科技應用在醫學教育時,過度偏重臨床技術的訓練卻缺少醫學人文的內涵,而有所反省。如果我們預期未來虛擬實境教學的比例會越來越高,甚至在疫情爆發時會取代更多臨床教學活動,在教案開發的方向上就需要有所調整,讓學員能夠從中學習到身為醫者該有的人文關懷與專業素養。早期我們就注意到虛擬實境教學有重技術、輕人文的現象,因此在教案題材的選取上便回歸到「以人為本、尊重生命」的精神。這一年來,在本院教學部及院內合作單位的支持下,我們以全人醫療為主題,陸續製作了三個虛擬實境教案。這三個教案主題分別是:強化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認識的「預立醫療決定」、注重醫病溝通技巧養成的「溝通不要踩地雷」、展現全人關懷膚慰病家的「陪你走一段:遺體護理怎麼做」。以下我將逐一介紹這些教案內容有何特別之處。「預立醫療決定」是國內首個訓練醫護人員病主法核心識能的虛擬實境教案。病主法上路才剛要滿兩年,簽訂預立醫療決定的病人逐漸增加,也陸續有病人進到執行拒絕醫療的階段。然而,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對病主法普遍認識不深,在重要的臨床決策點上恐有未能依照法律及病人意願執行之虞。學員反應傳統上講解法條的課程與臨床實務有一段距離,因此我們設計了近乎真實的情境。在教案劇情的安排上,納入常見的急診跟病房場景,以及疾病末期、不可逆昏迷等特定臨床條件,讓學員能夠從中體驗緊急或重大狀況下,綜合醫學專業、法律倫理、病家期待等考量,練習做出最適切的判斷。學員若做出不適切的選擇,也會跳轉出錯誤劇情或解釋說明,加深學員對該學習要點的印象。第二部教案「溝通不要踩地雷」是以大家熟悉的臨床情境,也就是病患看完診領藥,來訓練藥師對民眾進行具同理心的溝通,並於面對衝突時能處置得宜。學員若未能辨識病人需求,善用溝通技巧,則可能引起更大的衝突。教案納入醫事人員不一定有機會遇到、逼真而有情緒張力的情境,如病人對櫃檯咆哮或投擲物品,讓學員學習到各項實用的溝通與應對原則。第三部教案「陪你走一段:遺體護理怎麼做」則是細膩呈現護理師與團隊成員在病人往生後,安撫哀傷的家屬,並為病人撤管、擦澡、更衣直到鞠躬送行。教案中提點學員一些照護上的貼心細節,包括言語關懷或肢體膚慰,讓病人在生命的最後一段能被有溫度的對待,對未曾有過遺體護理經驗的新進人員尤其有助益。這些教案都有考量到該教學主題學習機會的稀缺性、實作發生錯誤的高風險跟營造臨場感的必要性,讓虛擬實境成為格外合適且具成本考量的教學方法。比起單純操作醫療技術,要做虛擬實境的人文主題教學相對困難,因此我們納入各種教學理論來做設計,來確保學員在逼真的體驗中產生學習成效。這些教案執行後,初步評估的結果令人滿意。這三個教案,從以病人為中心做出臨床決策,對患者展現同理心及妥善溝通,到對往生者身體力行愛與關懷,在各面向上補足學員對人文與專業素養認識的不足,構成本院虛擬實境全人醫療教學的三部曲。期待這類教案的開發成功能對台灣醫學教育有拋磚引玉之效:各大院校投入資源開發虛擬實境教案時,能同時充實技術與人文的學習主題,讓未來的醫師、醫事人員能對實踐全人醫療有更明確而深刻的認識。
-
2021-03-15 醫聲.數位健康
健保給付/楊志良:想要「好好說再見」 不能只靠健保
現代醫學突飛猛進,新科技及藥物不斷的創新研發,例如抗排斥藥物及基因配對,使得器官移植成功率大為增加;達文西手臂的微創手術、遠距醫療及AI技術,甚至可達到越洋開刀,精準到完整的切除病灶而不傷及正常組織。基因檢測 客製化精準醫療醫師不再只是檢視整個系統、器官、組織,而是可審視細胞內某個染色體的某段基因,甚至基因內某幾個分子。基因檢測甚至修補,可用以客製精準醫療,同樣是乳癌患者,依型態決定是全切除或局部摘除,或給予不同的藥物。免疫療法可透過各種方式,增強、活化患者免疫系統,殺死癌細胞。在影像醫學上,X光是百年前的老科技了,CT、 MRI、PET直把人體層層穿透,呈現在醫師面前。新藥物有效治癒以往的絕症,一如C肝的新藥,幾乎可以把患者100%治癒。健康平均餘命 台灣後段班台灣對於新藥、新科技引進不遺餘力,醫療科技水準被認為是全球第三,亞洲第一,然而以最重要的健康指標「平均餘命」,在40個先進國家中,台灣只落在26位;如果進一步比較「健康的平均餘命」,台灣名次更在後段班。國衛院研究顯示,台灣平均餘命延長,但失能的平均餘命擴張了,原因是只著重微觀的疾病醫學,忽略宏觀的健康照護。病友們一再強調及爭取,能夠獲得先進醫療延長壽命,社會整體卻忽略了如何讓大家不進入罹患疾病及衰弱的狀態。影響健康 逾7成社會因素多項研究顯示,影響人類健康因素,醫藥占10到15% ,遺傳也僅是如此,7成以上是「社會決定因素(Social Determinants)。哈佛大學一項對哈佛學生及同年齡波士頓青年的追蹤研究,延續70年,歷經4位主持人,發現影響健康及幸福的因素,是家庭及社會人際互動。另有多項研究顯示,相互扶持多的社區,和有機會就要占你便宜的社區,居民健康有很大差距。進一步探討,因兩地居民腎上腺素分泌程度不同,不安全社區的民眾常處於高度緊張狀態,三高、癌症、精神疾病及暴力死亡明顯較高,至於社區飲水、排水、空氣、噪音,均影響民眾健康。世衛組織一再倡議,政治人物需負責建立健康都市。自覺可活多久 影響生活型態更有趣的是一項對中老年人的研究發現,在控制其他生理因素後,預測存活年數的最佳預測因子,居然是「自己覺得還可以活多久」,因為這會影響他的生活型態,如運動、均衡飲食、解除不良生活習慣、經常研究如何健康長壽等。健康固然是個人責任,更是社會責任。如果你生在美國,在川普治理下,罹患新冠肺炎及死亡的機率,遠大於參加一次大戰、二次大戰及越戰。生在敘利亞和伊拉克的人,或在抗日戰爭、國共戰爭,一直到文革年代的人們,罹患疾病及死亡機率,就比1950後生活在台灣的人不知高出多少。更高的層次如地球暖化、海洋汙染、物種的加速滅絕,更廣泛的影響全人類的健康,健康長壽,絕不僅是醫學的發展,或某一項治療的突破而已。有醫保沒健保 應整體興革台灣有亞洲最先進的「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及「病人自主權利法」,讓病人有權選擇不再延長無意義的痛苦生命,此有待健康照護體系的強力推動。台灣只有「醫保」而沒有「健保」,應從事整體的興革,讓國人健康快樂直到好好說再見。
-
2021-03-1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國際停打AZ疫苗潮 若我醫護緩打「他們」就挺身帶頭打
北歐國家丹麥、挪威和冰島,因多人接種AZ新冠疫苗後血栓,宣布暫時停用AZ疫苗,泰國今也宣布跟進,目前已十國暫停接種,我最快有望下周安排醫護施打,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目前醫護願意施打AZ疫苗約三至四成,一旦發現接種意願過低,行政院院長蘇貞昌、指揮官陳時中就會出來帶頭打。醫護人員對於AZ疫苗信心始終不足,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理事長陳玉鳳表示,工會近期私下調查會員接種意願調查,發現整個工會中30至40人都沒有意願,「幾乎都不想打。」深入瞭解後,會發現是因為護理師都還不清楚該疫苗細節,會害怕副作用。陳玉鳳也指出,傳有些護理人員因擔心說出不想接種會影響考績,選擇在接種意願調查時沈默以對,換來的竟是護理長打著「不回答、不投票就等同於是願意接種」的對待,希望中央正視這些問題,勿讓打疫苗一事,侵害醫護人員權利。
-
2021-03-1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生死自在——談預立醫療決定
【編者按】這星期「醫病平台」的主題是「生前預立醫療決定」,一位非醫學背景的教授寫出他在「病人自主權利法」通過之後,與家人討論他對生老病死的看法,決定簽署這重要文件的心路歷程 ;而在醫院負責「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的兩位專業人員,一位社工師及一位身心科醫師,除了幫忙他走完簽署這文件的全程,並在我們的邀請下,分別寫出他們的想法以及在這諮商工作所扮演的角色。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幫忙社會大眾更瞭解「病人自主權利法」。我在醫院負責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很高興賴先生以意願人的角度,分享親身的經驗與心得。賴先生文章中提到的「生得健康」、「老得快樂」、「病得短暫」、「死得乾脆」,我想是面對人生不可避免生老病死過程,理想的目標吧!近代醫療的進步,使得我們的疾病控制得好,生命也得以延長。但是這些急救的技術與延長生命的措施有時也造成不幸。我們都看過有些植物人,藉著人工營養可以維持生命徵象超過十年以上,可是早已無法說話表達自己的意願,必須臥床而完全依賴別人的照顧,有時因吸入性肺炎或是褥瘡感染而必須進出醫院。常會聽到家屬,特別是主要照顧者說,實在是不忍心看到病人這樣長期受苦,如果病人早點走了,不僅病人不用再活受罪,而且對家人都是比較好的結果。我想賴先生看到好友生病到去世的歷程,一定有很深的感觸。我想大多數的人都不希望在生命的末期,是經過漫長的痛苦才結束生命。但是很可惜,當我們病重時,常常是意識昏沉,以至於無法表達自己的意願,何況如果是昏迷、植物人、極重度失智症,更是如此。因此現行的臨床情境,是由家人代為決定。可是除非病人本人在事前就有清楚明確的交代家人他的意願,否則家人會陷入兩難。理智上知道這些維生醫療以及人工營養,只是維持了病人的呼吸、血壓、心跳,但是不可能讓病人再好起來了,反而是讓病人三不五時出現感染、肺炎、水腫等等併發症,應該是讓病人順其自然地離開比較好;可是情感上,卻是無法做出這樣的決定,因為如果停掉了維生醫療或是人工營養,就好像是自己殺死了病人一樣。所以在現實上,不少家屬還是選擇繼續維持原有的醫療,可是看著病人受的折磨,內心的矛盾也無法消除。病人自主權利法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讓我們在事情還沒發生,意識清楚時,可以預先表達萬一有一天我們陷入無法逆轉的昏迷、永久植物人、極重度失智症,或是疾病走到末期,我們自己無法明確表達對於維生醫療或是人工營養的決定時,提前說明自己的選擇,不必再讓家人陷入抉擇的困難。雖然說病人自主權利法的目的,就是要保障病人對於醫療選擇自主決定的權力,可是以台灣的民情,家人往往對於醫療決策有重大的影響力。所以在進行預立醫療決定的諮商時,原則上希望至少有一位二等親陪同。記得有個媽媽帶著女兒與兒子一同前來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女兒對於媽媽的選擇十分了解與贊同,可是兒子就大為反對。他說如果到時候媽媽真的維生醫療與人工營養都不要,他會覺得自己沒有盡力,也怕親戚朋友會覺得他不孝。這就是預立醫療照護諮商,要有親人一起來的重要之處。因為不論當時是否可以達到共識,諮商時是開啟溝通對話的機會,讓意願人與家人都有機會,了解彼此對於萬一陷入長期昏迷或生命晚期照顧的想法,而在平時這個重要議題卻是個禁忌,從來沒有討論過。因此,我們團隊中除了醫師護理師之外,還有社工師與心理師,協助整個家庭彼此對話、傾聽、了解。「生得健康」、「老得快樂」這二項或許可以操之在我;可是「病得短暫」、「死得乾脆」,變數很多,有時不一定能如我們所願,如果沒有預先準備,就不一定能達到我們想要的。所以很佩服賴先生與他的家人,能夠參加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進而完成預立醫療決定,未來一定可以生死自在。
-
2021-03-1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執行「病主法——預立醫療決定」的我見我思
【編者按】這星期「醫病平台」的主題是「生前預立醫療決定」,一位非醫學背景的教授寫出他在「病人自主權利法」通過之後,與家人討論他對生老病死的看法,決定簽署這重要文件的心路歷程 ;而在醫院負責「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的兩位專業人員,一位社工師及一位身心科醫師,除了幫忙他走完簽署這文件的全程,並在我們的邀請下,分別寫出他們的想法以及在這諮商工作所扮演的角色。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幫忙社會大眾更瞭解「病人自主權利法」。大約在2019年初,本院正為了病人自主權利保障法而需要開立的醫療諮商門診,如火如荼的籌備中,社會服務室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工作單位之一,在我的執業生涯裡,基於對家庭工作的熱愛,主動和主管提出想參與這個新的業務,而有機會得以和許多意願人去討論這樣的人生大事。先說說家庭工作吸引我的地方,我一直認為「家」是彼此關聯、也相互影響的,若有問題,並不是某個單一的家庭成員應該負起某個責任,因此,我喜歡留意一個家庭的溝通,看他們如何彼此說話,怎麼詮釋不同的想法,怎麼理解對方等。所以對於能夠在預立醫療諮商門診裡看到家庭的互動,是我很願意投入的工作。然而,接下這個預立醫療諮商的門診工作後,我才發現其實挑戰不小。社工師在之前必須有一個稱為:「Pre-ACP」的工作,就是在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前預做準備。當意願人前來諮詢,想要進入這個預立醫療諮商時,我們就展開了一個生命價值的重大議題討論。為什麼意願人想要預立?他的信念與價值是什麼?意願人對於病人自主權利保障法是熟悉的嗎?有沒有和安寧緩和條例混淆?關於生死,意願人是怎麼想的?家人支持他的想法嗎?如果不支持,意願人是怎麼回應呢?而我,又如何在會談的過程中,能夠一直保持著尊重意願人,同時又要澄清法律的規範,以及了解意願人所面臨的處境,給予其與協助呢?我經常在Pre-ACP的過程中,半輕鬆卻也堅定的對意願人說:「你的家人,有誰最不支持你做這個預立醫囑,有誰最捨不得你的嗎?請把他帶來到這個諮商門診。」唯有讓這可能想法南轅北轍的家人,直接的來到諮商門診,面對與討論這個重要的議題,同時輔以我們醫療團隊的成員在現場,不論是協助法律的澄清,或是不捨情緒的疏理,最終能夠充分的溝通,了解彼此心中對對方真實的關心與想法,才是預立醫療諮商門診中,最重要的工作。儘管我這麼解釋後,我知道迎來的,是將把這個困難,再次拋回給意願人,許多意願人對我說:「就是不支持我的家人很難接受我簽署,我難道不能自己簽簽就行?我不是有對自己生命主張的權利嗎?」是的,台灣在通過了「病人自主權利保障法」後,在生死的大事上,的確已經可以由我們自己來主張,但是,家人的參與,卻是會讓這件生命大事,從預立、到執行的階段,都更臻完備。因此,我更多回應意願人的是:我相信,這也是一個生命教育,透過我們更多的家人參與,不論他們是否能跟的上我們的想法,而是一起探索彼此的信念與價值,關心甚或擔心,吐露與坦誠自己的情感的過程,我都覺得這值得花時間、金錢,好好思索與暢談。我很感謝賴先生為了這個預立醫療諮商門診特別撰文,我尤其欣賞他在面對他的老年生活時,有如此豁達而開朗的心,不只是有父執輩的生活智慧,也亳不遜色於年輕人,仍有著活潑的思維,因為這位長者的參與,也讓我在這個工作中,再次受到很大的激勵,知道自己的角色雖微,知道前方仍有挑戰,但卻是有價值而且豐富的。
-
2021-03-0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由預立醫囑談如何面對「生、老、病、死」
【編者按】這星期「醫病平台」的主題是「生前預立醫療決定」,一位非醫學背景的教授寫出他在「病人自主權利法」通過之後,與家人討論他對生老病死的看法,決定簽署這重要文件的心路歷程 ;而在醫院負責「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的兩位專業人員,一位社工師及一位身心科醫師,除了幫忙他走完簽署這文件的全程,並在我們的邀請下,分別寫出他們的想法以及在這諮商工作所扮演的角色。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幫忙社會大眾更瞭解「病人自主權利法」。我與內人都是年過八十的老人,在這種年紀很難不去想我們的生命最後將會如何結束。我們對「生、老、病、死」有如下的願望,「生得健康、老得快樂、病得短暫、死得乾脆」。願望是一回事,如何努力去實現願望才是正題。我目睹老友在離開人世之前,不由自主地,接受許多相信不是他們願意接受的延長生命的醫療,而這種隱憂使我在政府終於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時,就與我結婚55年的老伴談到,這法案正是我想要的,能讓自己掌握自己的生命如何有尊嚴地結束,而避免在機器的陪伴下,「生不如死」地,無意義地拖延生命。更令人憂慮的是不只自己受折磨,讓老伴及兒女陪自己受盡折磨 情何以堪 ! 我與內人與做醫師的三弟細談我對這方面的想法,而在他的安排下,我已經成功地辦好了「病人自主權利法」所需要的文件,並在健保卡做了晶片記錄。我深知我無法說服內人完全與我同步,但我非常感激她從頭到尾陪我走完每一道手續。「生得健康」:我認為如何保有健康,並不是靠醫師可以做到的,健康大道必須「一步一腳印」地自己走。醫師只能助你移除擋路的石頭,你自己不走,惟有坐以待斃 ! 自從退休以來,我每天清晨到市民運動中心游泳。有一次颱風過境,我去游泳回來,內人說:「今早大風大雨你還去游泳?」我說:「我不能口是心非啊!」她一時聽不懂我在說什麼,我只好給她解釋:「我不是答應你,我不會比你先走嗎?」 「老得快樂」: 內人常說我是快樂的老人。我認為老人要快樂,最重要的是要接受老了的事實,要服老。逞強是不快樂的主因。老人的體能時好時壞是正常的,我深信勉為其難的過勞是老人最大的禁忌。就我每天晨泳而言,我從不限制自己一天一定要游多久的時間或多長的距離,一切順其自然,但我非常注重游泳之前的熱身準備以免會有老人常有的抽筋傷害筋骨。身心豁達來面對體能的自然變化。在陽光普照晴空萬里的天氣,還拿雨傘來掩飾按照醫師的囑咐所拿的拐杖,只能為自己製造莫須有的悲嘆。不要在意別人看你的眼光。心胸開朗來做好自已才是「老得快樂」的要訣。。「病得短暫」:自己將來會因為什麼病,或發生什麼事而結束生命是無法預料,但我們多年來都按時看我們的內科醫師,做定期檢查。政府每年舉辦的老人體檢我們也都非常嚴肅地參與。我們之所以如此認真地去做檢查,是因為既然遲早都會生病,我們只能希望來的是大病,以期能夠病得短暫!我們很努力地去避免小病促成的百病纏身、要死不活的,在毫無生命價值的情況下,成為健保福利下浪費社會資源的罪人。「死得乾脆」:我靜悄悄地來到這個世間,走時我也希望靜悄悄地離去。我對子女慎重地交代我死後切勿為我設靈堂、做七等的告別儀式。難捨之情難免,但面對無奈的必然,我希望按照我的意願,不要讓繁文縟節來徒增困擾。我不是什麼英雄好漢,我怕死,但我更怕死不了的折磨,更怕給我所愛的人看到我要死不活的痛苦,而受到比我更大的折磨。我的醫師三弟有一次問我:「看到『生不如死』的病人,是否應該忍心『見死不救』?」 我說:「我不知道,我只能慶幸我不是醫生。」如何面對自己的「生老病死」本來就是非常主觀的問題。有人完全被動地交給別人,有人頑固地堅持己見,孰是孰非不是一言兩語所能論斷。在這最重要的人生抉擇,我選擇了「自主」,也因此我非常感激在台灣,我們能在「病人自主權利法」的保障下,預先表明我所選擇的安排。同時,也要在此向安寧照護團隊的莊永毓醫師以及劉心慈社工師給我的幫忙表示由衷的感激。
-
2021-03-05 該看哪科.婦產科
身障婦難上產台被冷眼 障盟推首本身障懷孕手冊助好孕
幾乎沒有醫院可以協助身障孕婦產檢,育有二子的身障者陳青琪回想起多年前懷上老大時,赴台北某醫學中心就診,難上產台產檢,竟被醫師冷眼甚至勸退「別生」,不捨體內的生命因自身的殘疾被勸退,向障友打探友善醫院轉至基隆看診,在醫師的悉心協助下,前後生下大寶與二寶。礙於許多障友懷孕後皆遇到類似的問題,身心障礙者聯盟推出國內第一本「身障者懷孕手冊」,助障友也能與一般民眾一樣能享有最基本的生兒育女的權利。身障盟秘書長洪心平表示,根據統計,18歲以上的身障者超過七成生養子女。他們面臨與一般產婦都需要的產檢、孕期、生產、育兒的過程,但國內極大多數的醫院,幾乎不願協助懷孕障友,即使家裡附近就有婦產科,也沒辦法就診,得千里迢迢到願意協助身障產婦的醫院就診。她說,有些身障產婦為了孩子,每次產檢搭車至少4小時才抵達願意產檢的醫院,來回時間就耗掉一天,她批評,身障者也有人權,她們一樣正面臨生兒育女的過程,但面對的路卻比一般人艱難。根據身障盟於101年至103年執行的「女性母職角色支持研究計畫」,其結果顯示,對於肢體障礙、視覺障礙者而言,高達六成以上表示,對於受孕準備、孕後產檢、育兒等資訊與服務不足,或表明不便使用。視障者張維純說,一般人可能難以想像,她連確認懷孕這件事都難倒了她,買了驗孕棒,但尿液如何準確沾濕試紙,試紙上呈現到底是一條線還是兩條線,她完全看不到,即使到了醫院,也沒有太多的醫院,可以協助她取尿液驗孕,光是確認懷孕這件事,就耗費了極大的功夫。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表示,每一位身障者的狀況不同,像是維純的需求是給予詳細的說明,包含產檢報告、育兒注意事項等,聽障的產婦則需要花多點時間筆談,肢體障礙者雖可以坐輪椅進醫院,但是產檢椅幾乎是上不去,導致產檢難度增加。黃建霈表示,目前全台各家醫院幾乎都有硬體,像是幫忙身障者上產檢椅的抬升機,但醫師可能因為經驗不足等,轉由其他醫院協助患者。衛福部目前希望可以透過建立示範醫院,建置身障孕婦的特別門診,會同不同的科別,協助身障孕婦能獲得更好的服務。衛福部次長李麗芬表示,示範醫院希望先從馬偕醫院開始,後續將會擴大試辦,進而讓所有的婦產科都能協助身障者。洪心平表示,身障懷孕手冊為友善身障孕婦的第一步,內容針對四大障別協助障友如何成為父母、懷孕、生產、產後等四大階段,視障者也能透過電子檔聽取手冊內容。
-
2021-03-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7500名國產疫苗受試者注意!現想打進口疫苗得退出試驗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購買1000萬劑AZ疫苗,昨到貨11.7萬劑,直接照顧確診者的醫事人員優先接種。同時,兩家國產新冠疫苗臨床試驗都在拚收案,不惜祭出遊走於受試者保護原則邊緣的招募廣告,除了為盡快取得緊急授權,也擔心受試者很可能為了接種進口疫苗而退出試驗。隨越來越多疫苗逐漸到貨,兩家國產疫苗二期試驗要順利收到7500人,再添變數。台大兒童醫院院長、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表示,參加疫苗臨床試驗的受試者,在追蹤期間不能打其他的疫苗,特別是其他同性質的疫苗,得等到第二期試驗所需的追蹤完全結束才可以,才不會干擾試驗結果。這個前提,研究人員必須要在受試者確定參與之前,清楚說明。黃立民表示,即便答應加入試驗,受試者也有退出試驗的權利。當有經過確效的疫苗可以打,受試者繼續接受試驗的意念被動搖,是人之常情。疫苗進來,的確可能增加國產疫苗臨床試驗收案和追蹤的變數,因為「隨時可退出」是受試者的基本權利。黃立民說,根據目前調查,大約七成台灣醫事人員有意願接種新冠疫苗,這比例與其他國家的醫護人員相近。不想打的人主要考量是擔心副作用、覺得疫苗開發太倉促、覺得自己不出國所以沒有需要。隨著疫苗逐漸開打,恢復跨國往來的條件,是各國熱議重點,各國科學家也積極發表實證研究,探討不同年齡或特質的國民接種不同疫苗的效果。台灣雖然剛拿到疫苗,開打後的抗體監測計畫也值得開始討論。對此論點,黃立民表示,疫苗百百種,效果可能不一,相關規定很難規定到很細,但在某段過渡時期,跨國移動的條件除了疫苗接種證明,很可能也會要求檢附抗體檢驗報告。不過這些檢測相關事務,要由指揮中心定奪,畢竟台灣防疫做得很好。
-
2021-03-03 失智.新手照顧
精神行為/你可能不知道:失智症患者的長期記憶有時比正常人還好
失智症患者與正常人:差距不大阿茲海默症患者以此方式提醒所有正常人,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物為何。正常人以密密麻麻的行事曆匆忙過著自己無法重來的人生,忘記當下,因為他們幻想生命只有已經歷的過去,和即將到來的未來;然而遺忘過去和不計畫未來的失智者卻提醒了我們,生命其實只存在於當下。部分失智者在經過調適後,過著滿意的生活—當然這還得仰賴家屬和專業人士的幫忙。即使如此,失智症患者仍會不斷面臨麻煩,但一般人偶爾也會遭遇問題。正常人對失智症的恐懼絕大部分來自於死板地相信,良好且符合人性的生活,代表隨時都能掌握一切。這樣的生活方式並不聰明,就連在未失智期間也是遙不可及的理想。我們總會處在無可避免的依賴狀態中。有時和失智症患者之間的談話會顯得空泛,意指內容空洞無物,不過人生的一切都必須有意義嗎?閒暇對古希臘人來說,代表生命的高峰。過去曾經有段時間,人們毫無目標卻因此極有意義地活著。不為任何短期目標而與人進行有意義的談話,是緊繃且將時間視為金錢的正常人幾乎無法做到的事情。所以基本上,當下所經歷的生命時間相當無價,因為它無法重來。失智症患者能做為正常人珍貴的提點者。如果失智者不會因困惑而惱怒,他們可能比一般人要好相處得多。他們不想騙人,從不說謊,就算沒說實話,也從不是因為打著壞心眼,他們也不記仇。在他們面前我們不用想著該如何表現自己,因為對他們來說,人性的當下便已足夠。這不代表罹患失智症是件幸福的事,沒有任何背負此病重擔的家屬會這麼認為;不過它也不代表一切的終結,有時反而甚至是真實人性的閃耀片刻。初期逐漸失智的過程尤其讓所有相關人士感到痛苦。當記憶力衰退,最典型的是失去短期記憶之後的尷尬情況。患者將東西移位之後,怪罪別人把他們的東西偷走。他們失去看見日常生活全貌的能力,並在一開始認為這是失去自立能力的痛苦過程。初期患者往往因此罹患憂鬱症,而家屬也必須費力適應這個全新狀況。許多病患卻在不久後發展出異於常人的能力,以高超的技巧掩蓋這個令人不適的狀況。我還清楚記得在就讀醫學院時,一名助理醫師讓我們在大學附設的精神科醫院訪談一名約五十歲的患者。我們是六名求知若渴的學生,用盡所有醫學原理來研究這名男子。他看起來和善、好親近,熱切地說他的職業是工程師,畢業自哪所學校和興趣,最後聊到婚姻時,他表示自己的婚姻有些問題。這時我們繼續追問,畢竟精神科醫院主要處理的是問題。結果發現他的妻子顯然支配慾極強,讓他自覺不受重視。在將近一小時的訪問快結束時,這名病患為剛才詳盡的談話,有禮貌地向我們道謝。我們再回去找那名助理醫師,他想知道我們發現了什麼。我們對自己的看法極有把握,這是典型的婚姻問題。我們每個人都發表了自己的觀察,但當我們越是興奮地引述各種可能的專業術語,這名助理醫師的反應就越不尋常。他沒有表示同意,但也沒有反駁,臉上卻露出謎樣的笑容。在我們激烈的報告結束之後,他冷靜地問我們還有沒有注意到其他事情,我們表示沒有。接著他把病患叫進來,親切地問候他,並且在寒暄幾句之後,突然問他現在人在哪裡。「在一間飯店。」病患理所當然地回答道。我們幾個人如雷轟頂。每個人都能馬上看出這是一間醫院。這名助理醫師友善地繼續追問,才發現患者不知道現任總理是誰,也不知道今天是何年何月何日,他以為我們是記者。助理醫師客氣地結束談話。在病患和我們道別之後,我們狼狽地坐在被逗得有些樂的培訓師面前。這名病患透過閒話家常和小故事,成功地騙過我們一小時,隱瞞他是阿茲海默症患者的事實。他的長期記憶沒有問題,當我們問他幾歲時,他說自己是一九二七年出生的。我們根本沒發現他迴避直接回答這個問題,事實上他也沒有能力回答這個問題,因為他根本不知道今年是哪一年。所以他使出失智症患者慣用的伎倆,說出自己的出生年份,因為這份資料他仍有辦法從長期記憶中順利取得。透過這樣的方式,失智症患者得以欺騙不知情的訪客。這偶爾會發生問題,當住在遠方且錙銖必較的親戚前來拜訪全心照顧失智祖父的家庭時,便會自以為是地聲稱,祖父的心智沒有問題,這一切只是惡意誹謗,目的是為了貪圖錢財;反之祖父還擁有「極為傑出的記憶力」,因為他還記得戰爭時期或者過去的所有細節。這麼說並沒有錯,因為典型失智症患者的長期記憶有時甚至比正常人還要好,但隔天祖父可能完全忘記前一天訪客來訪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短期記憶才是問題所在。和患者相處時,格外尊重那些因自身記憶力及時空定向障礙而感到難堪的病患,是相當重要的事。當一名只有幾秒鐘短期記憶的重度失智症患者在我們學生面前接受詢問時,他會馬上忘記所有先前曾經說過的話。在如此情況下,關於現狀的問題顯然會令他極為難堪。病患離開之後,我們幾個學生開始討論這個問題:讓人陷入如此難受的處境,是否合乎道德?教授安慰我們說,反正病患馬上就會忘記這難堪的感覺了。不過我仍有疑惑。我認為一個人能否回想起被迫陷入的難堪處境,跟道德評斷沒有關係。無論如何,這個人都在他人生無法重來的片刻裡,被迫經歷了顯然令他極為不適的情境。因此我在面對失智者時,盡量格外小心。這從了解病史時就開始了,有些精神科醫師會在一開始就詢問病患當下身處的時間和地點,讓許多患者覺得自己的理智從一開始便遭受質疑。然而如何發現病狀確實是個重要的問題,我們也不該受到過度禮貌的牽絆。因此我的習慣是將這些問題安插在談話中。當一名高貴的年長女士因為疑似罹患失智症前來就醫時,我會在對談中順道詢問:「您能夠跟我說一說,今天是幾月幾號嗎?」結果我立刻得到正確的日期,此外她還笑著補充說:「醫師,您也有搞不清楚的時候,是吧?」看來有禮貌是要付出代價的。當然也發生過必須以尊重來處理的有趣場面。一名牧師老是忘記他早就不是當地的牧師,即便他的接班人已經站在祭壇前,他仍愉悅地想開始望彌撒;還有其他的主治醫師同事,乾脆讓一名失智的主治醫師跟著巡房,因為顯然他想這麼做;比較尷尬的是,有一名男子忘記自己已經離婚,而讓持續拜訪他的前妻感到為難;另一名患者則將一位同樣失智的女病患誤認為自己的妻子,因而產生了些摩擦。在這些情況下,需要的是敏捷的反應、想像力,以及一定程度的幽默感。如果所有照顧患者的人,在工作時都帶著極為嚴肅且責無旁貸的表情,這對他們並沒有幫助。無論如何,我們都必須隨時維持對病患的尊重,尤其不應該說謊,這也是在面對患者時需要留意的地方。對失智者來說,精神科醫師不是能提供他最大協助的人。在診斷時,醫師的角色很關鍵,而受過特別訓練的護理人員、社工、職能治療師和物理治療師等,往往才是更厲害的專家。然而貢獻最多的卻是,因為照顧失智者而感到筋疲力竭的家屬。在病患仍然記得家屬的時候,他們的角色不可或缺。不過也正因如此,他們更不應該讓自己過度疲累,而要留意體力,並像長跑選手一樣衡量自己的步伐。專業人士早就知道,如何減輕家屬的負擔和親人的支持扮演了關鍵的重要角色。老年精神醫學中心承接了這項任務,廣泛地協助幾乎所有的問題。如此一來,病患和家屬便能依據診斷結果進行中期的生命規畫,在每個新的階段取得特定的協助。不要懷疑,這個領域絕對會在未來幾年掀起關於社會基礎的重大討論。如果真像某些正常人所說,類似電腦的特質才是每個人最重要的部分,那麼人腦如果喪失記憶功能,就代表它壞了。一般來說如果電腦壞了,我們會把它丟掉,因為「修理不划算」。我們必須承認,照顧失智症患者的成本很高,如果從能不能賺錢的角度看來,他們對社會已經不再有用處。因此有人試著指引這些人出口的方向,瑞士有個對應的機構便名為「出口」(Exit),它讓「壞掉」的人能更順利地踏上歸途。在與自身死亡權利有關的所有爭論裡,癥結點在於,攸關生死的法條不可能同意自殺,一旦病患認為自己對社會或筋疲力竭的家屬帶來不合理的負擔,自殺便成了某種道德義務。如此一來,只要病患有意願,便能毫無阻礙地離開跑道。如果這條界線不在,失智症患者的生存空間將變得非常狹隘。在以類電腦特質為傲的正常人所主宰的冷酷獨裁體制下,將不會有空間留給情感豐富、脆弱、敏感及負擔沉重的人。「我不想仰賴他人幫忙。」這句常常從正常人口中冒出的話,完全違背了現實,因為每個人在人生各個階段都需要他人協助。這些彷彿被設定好的句子讓社會走向偏途,最後終將迷失人性。一個社會如何看待失智症患者,是對於其人性的關鍵考驗。※ 本文摘自《你瘋了》。《你瘋了》作者:曼弗烈.呂茲 譯者:廖家絨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21/01/30《你瘋了》書封。圖/臉譜提供
-
2021-03-02 該看哪科.婦產科
陳鎮川生子/只能繼親收養 同婚收養無血緣小孩 何時開放?
天后張惠妹的經紀人陳鎮川與老公Darren,透過美國合法的代理孕母生子。我國現行法律規定,同性伴侶僅能繼親收養,不能收養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同志團體呼籲,代理孕母牽涉女性身體自主等議題,是否合法化需要更多對話,但政府可加緊修法,讓同性伴侶和異性伴侶一樣擁有收養非血緣小孩的權利。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同性伴侶不能收養沒有血緣關係的小孩,僅准許「繼親收養」,也就是小孩的原生父母,帶著孩子進入婚姻關係,由配偶收養其子女,建立法律上的親子關係。因我國人工生殖法規定,僅適用不孕困擾的異性夫妻,同性伴侶若各自沒有親生小孩,登記結婚後只能遠赴海外,尋找代理孕母計畫生子,但所需耗費的金錢非中產階級能負擔。律師翁偉倫說,「陳陳」是提供精子方Darren的非婚生子女,返台後配偶陳鎮川可依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第廿條,依循民法收養相關規定,經法院審查認許後收養。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社工主任鄭智偉說,許多同志認為結婚不只是與所愛共結連理,更想共同撫育下一代。彩虹平權大平台執行長呂欣潔說,彩虹平權大平台曾協助同志尋找代理孕母,發現海外資訊不公開透明,去年受疫情影響更辛苦,有同志的小孩生下卻無法帶回台灣,返台的認養手續也比異性戀複雜。鄭智偉說,台灣是否讓代理孕母合法化,需要醫學、法學、性別平權等單位更多對話,但政府可加緊修改法律,讓同性伴侶和異性伴侶一樣擁有收養非血緣小孩的權利。
-
2021-03-02 該看哪科.婦產科
陳鎮川生子/非商業代孕立法 今年有譜
為推動代理孕母,歷經長年討論,衛福部國健署預計今年提出草案。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表示,目前以「非商業代孕」為共識,另有關親權的保障、保障代孕者健康、承接孩子的責任等,都有初步共識。但同志婚姻是否適用代孕,因為爭議較大,婦產科醫學會建議,傳統夫妻代孕制度上路後,再逐步擴展到同志婚姻。衛福部國健署婦幼組簡任技正陳麗娟說,民國一○五年人工生殖法代理孕母部分,即已報行政院審議,但各團體意見不一,行政院退回重議。國健署多次邀集專家學者及各方代表開會討論,希望尋求最大共識,若有共識,將擬定草案,再召開專家會議,討論條文內容。黃閔照說,美國將代孕商業化,台灣則希望朝向利他無償方式,提供產檢、營養、保險等費用,避免弱勢年輕女性遭剝削。為保障代孕者健康,每人限制代孕一到兩次,且代孕者本身應具有「無併發症自然產經驗」。此外,為了避免委託方反悔、倒債等問題,規定全額經費信託,孩子出生後的親權立即歸於委託方,萬一孩子早產或出生後有問題,委託方必須負責。此外,如果委託方在代理孕母懷孕期間忽然死亡,或是拒絕承擔親權,孩子由誰承接,這也必須明文規定。代理孕母解禁推動人陳昭姿說,反對代孕制的人士常認為,「不能生,但可以收養」,但收養流程出錯、發生糾紛的機率更高;不孕者有權利在代孕和收養兩者間做選擇,而不該被限定只能走收養一途。民調顯示,社會大眾支持度高達八成以上,希望盡速通過立院三讀,上路後繼續爭取同志的代孕。
-
2021-02-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採購上看4500萬劑 不強迫醫護打
我國將採購多少新冠疫苗?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又給了新數據,「最多可上看四千五百萬劑」;台灣首批新冠疫苗最快三月抵達,應該是AZ疫苗,但此疫苗有效率約六成,副作用比率較高,國外出現拒打風潮,對此,陳時中強調,國人擁有選擇疫苗權利,但因不喜歡某一廠牌疫苗,而為錯過原先接種時間點,下一波可能得等上很久。歐洲醫護 拒打AZ疫苗外電報導,歐洲民眾普遍不願接種AZ疫苗,德國採購七十三萬多劑AZ疫苗,迄今只用一成七,許多預約打疫苗的民眾臨時爽約,至於法國和奧地利等國已有醫護人員集體拒打AZ疫苗,奧地利維也納一家醫院五百多名醫護人員在獲知將接種AZ疫苗後,連署一封抗議信。如果台灣醫護不願意施打AZ疫苗,這怎麼辦?陳時中說,「沒有強迫大家非打不可。」陳時中表示,部分國家之所以緩打,均採「停聽看」態度,了解更多臨床數據,再修正疫苗政策,我國也會如此,接種疫苗時程雖較晚,等待期長,但可觀察各國施打疫苗成果、不良反應、有效族群等,由專家判定,做出決議。接種BNT 以色列解封舉例來說,以色列全國九百萬人口超過四成五接種過至少一劑的輝瑞(Pfizer)/BNT疫苗。該國宣布自二十一日起境內解封,商店、圖書館和博物館等均重新開放、營業,重啟部分經濟活動。感染率獲控制的城鎮小學生與中學高年級生於昨天復課。陳時中表示,以色列能夠有效控制疫情,主要是因施打BNT疫苗,其他廠牌成效則有待觀察。國內部分專家認為,不應讓民眾選擇品牌,且採強制施打。陳時中認為,雖然這樣做,可以提高接種率,但台灣資訊系統建置很好,因此將按照優先順序施打,民眾仍可選擇,「不會因為AZ疫苗購買數量較多,就強制大家施打這疫苗」;如不想打哪一種疫苗,可以先不打,但第一波沒打到,可能得等很久,才能打得到疫苗。是否由首長帶頭接種,減少醫護疑慮?陳時中說,若疫苗有剩,自己一定率先接種,「每一種都想打打看」,但還是要尊重專家意見。院長列在第二優先施打順位,總統則必須尊重醫療小組專業意見。在疫苗採購上,陳時中說,目前國內外疫苗總量少則三千萬劑,多則上看四千五百萬劑,包含已談定的AZ疫苗一千萬劑、莫德納五○五萬劑、COVAX平台四七六萬劑。未來若再與BNT談成五百萬劑,且國產疫苗產線穩定,兩家疫苗廠各可供應一千萬劑。
-
2021-02-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影/賴清德:到國內疫苗廠走一遍 就會有信心
副總統賴清德下午在在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玉山創辦人黃永仁與玉山銀行董事長黃男州陪同下出席「玉山銀行ESG永續倡議行動記者會」,會前受訪時表示「外國人是人,台灣人也是人,只要是人,都有人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權利阻止台灣獲得的疫苗。強調政府對國內廠商研發,除了衛福部給予研發經費補助,在行政上也給予協助,這包括給予志願者徵集,國衛院給予大力支持。「有些人不斷鼓吹要採用中國的疫苗,其實他們是不知道國內疫苗已經研發到怎麼樣的程度,只要他去國內疫苗廠走過一遍,瞭解清楚,我相信對國內的疫苗一定會有信心」。
-
2021-02-1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BNT疫苗採購 陳時中:代理問題原廠面對、盼正視台灣為國家
指揮中心採購美國輝瑞(Pfizer)&德國BNT所共同研發的COVID-19疫苗500萬劑疫苗受阻後出現迴轉,BNT承諾會賣給台灣,然而,BNT大中華區的獨家代理權是上海復星,能否繞過代理商直接採購,外界依然審慎關注。對此,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他跟誰的權利關係,BNT要自己解決,若無法解決,接下來該要怎麼做就要回報。」目前跟BNT的合約已進入最後一步,等他們簽回,但他也提醒,「大中華區」並非法定名詞,是形容詞,未來會提醒想跟台灣交易的國際廠商,正視台灣是個國家,要把台灣視為直接交易國。陳時中表示,早從去年8月就透過視訊會議與德國BNT原公司進行疫苗採購技術性的討論,一開始也跟美國輝瑞談,因為輝瑞在台灣有分公司,但美國輝瑞回應這款疫苗不負責亞洲相關業務,所以才會對接德國BNT。經過多次磋商,陳時中表示,目前跟BNT的合約已進入到最後一步,所謂的最後一步,就是新聞稿互相認可了,指揮中心也把合約送到BNT手上,「只是他們還沒簽回來。」,因此,指揮中心希望能盡速完成這專案,才能展開後續的採購流程。被問到最後是否還是要經過代理商上海復星的同意?陳時中則強調:「他(BNT)跟誰的關係,BNT要自己解決,若無法解決,該要怎麼做,可以跟我們說,才能繼續相關的協商。」他甚至以去百貨公司買東西為例,指出賣場的東西有標價,要買就付錢,至於賣場的東西有沒有總代理,「那是他的事情」,表示這是很單純的問題。陳時中更表示,今天中華民國指揮中心跟人家談疫苗買賣,第一步一定要知道對方是不是「權利擁有者」,否則就白談,能擁有權利的人,總公司一定有,代理商也宣稱有,若總公司把權力授權給人家而且是硬的合約,就要提早跟我們說,才知道磋商管道是要找誰,也才能知道怎麼樣可以循著正常管道來進行。被問到BNT這款疫苗有所謂的大中華區代理權,是否對台灣不公平,未來相關疫苗採購,會不會傾向不要找落在大中華區內的貨源?陳時中則表示,以前國際代理商分區是亞洲區或直接國家的代理權,大中華區這名詞不是法定名詞,而是形容詞,但這個名稱權利不在我們,未來當然會提醒要跟台灣往來的國際企業,要正視台灣是個國家,請把台灣視為直接交易國來做區別。
-
2021-02-16 科別.精神.身心
當愛等於傷害,「性虐待」患者的自白與治療!
本篇諮商師/劉軍先生為醫院主治醫師,中德高級心理治療師培訓班第一期學員童年時他透過受虐獲得愛的滿足,成年後他透過傷害別人去「愛」別人,心理治療幫助他以健康的方式對待愛的獲得和給予。正是春天。此刻,我站在窗前,看著梁誡穿過一簇簇盛放的迎春花,穿過一團團嫩綠的冬青叢,在向我的治療室疾步走來,有風,將他的頭髮和黑色風衣向同一個方向吹拂,使得原本已很英俊的他看起來別有一種灑脫的風采。我不由得想起一年前,梁誡第一次來找我時的情景─梁誡的職業是一位電視節目主持人,所以他的表達能力非常出色,即使是那麼隱私的經歷,他敘述起來依然從容。梁誡自述:在來找您之前,我已經查閱過很多的資料,所以我大概知道我的行為意味著什麼,按照專業的說法,應該稱為「性虐待」,對吧?我的生活中從來不缺少異性,由於我的職業,很多女孩子喜歡甚至崇拜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個原因,許多與我有著性關係的女孩子對我的施虐行為表現出了極大的隱忍和寬容。我也很少為自己的行為感到不安,我只認為自己可能在性方面有著與別人不一樣的偏好吧。直到我遇見晨怡。她是來我們節目參加知識競賽的一位選手,很單純的女孩子。當時我們節目的來賓是一位很有名的歌手,他看見晨怡獲得了冠軍,就說:「祝賀你!我們擁抱一下吧!」沒想到晨怡竟然說:「我不喜歡不相干的人擁抱我。」把歌星弄得臉很紅。我當時覺得這個女孩子傻乎乎的可愛極了,節目結束以後我就向她要了電話號碼,開始追求她,不久以後我們成了戀人。這是我第一次對一位女孩子產生心動的感覺,說實話在以前,我在愛情上很被動,從來沒有主動追求過女孩子,通常都是女孩子來追我,我看著還算順眼,就在一起了。但對晨怡就不一樣了,我有一種想去愛她、照顧她,和她天長地久的願望,我也由此陷入了一種恐懼之中─如果晨怡發現了我的變態行為她會怎麼想?她一定會鄙視、唾棄我的吧?有時候,我僅僅是想像一下晨怡鄙視我的眼神,就已經心痛難當了。我絕不能讓這樣的事情發生。為了我和晨怡的未來,我才最終下定決心來找您,我想,這就是愛情的力量吧。關於性虐待行為,專業的解釋是:將捆綁、鞭打、施加痛苦或侮辱帶入性活動的一種偏好,如果個體樂於承受這種刺激便稱為受虐症,如果是施虐者便稱謂施虐症。按照梁誡的自述,他應該是一位施虐症患者。事實上,施虐和受虐是一體的,就像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如果一個人存在著施虐行為,那他(她)很可能有著受虐的經歷。在下一次治療中,我照例向梁誡詢問了他的家庭情況。梁誡自述:我的老家是一座很美麗的城市。我的父親是當地最大一家醫院的院長,工作極其繁忙,在家時他總是一副若有所思心事重重的樣子。有時候我會有一種奇怪的感覺,覺得他好像是活在一個冰罩中,不可親近也不可觸摸。他對我很忽視。記得有一次他去國外進修,整整一年。如果是別人家的父親,離家一年回來後看見自己唯一的兒子,一定會親熱得不得了對不對?可是我父親回來,看見我,就像什麼也沒看見一樣,一句話都沒有。我的生活和學習都是我母親在一手打理,她對我管教很嚴,而且是個火爆脾氣。記得那時候我特別淘氣,三天兩頭闖禍,我母親就讓我跪在洗衣板上不許起來,一跪就是半天。有時候她實在氣急了,就將我綁在柱子上,把我的褲子脫掉,用藤條狠狠打我的屁股。不過母親對我的管教絲毫不起作用,經常是她剛打完,一轉身,我又闖禍了,當然接著又是一頓暴打。直到現在我回老家,鄰居看見我,還會說:「你小時候真皮呀,你媽被你氣得,藤條都打斷了三根!」我現在性格蠻文靜的,所以有時候想想真是匪夷所思─小時候怎麼那麼淘氣?梁誡產生施虐行為的原因,透過他的這段敘述已經初露端倪─每一個正常的孩子,內心都有著強烈的對愛的渴求,在一個正常的家庭裡,孩子會透過父母的微笑、撫摸等等行為獲得愛的滿足。但在梁誡的家庭裡,父親對他極其忽視,母親又是一個嚴厲的人,他沒有機會得到正常的愛與關心,他必須採取獨特的方式,比如淘氣、闖禍等等來引起父母的注意,當然這樣勢必會招來母親的暴打。他雖然被母親打了,但心裡會有一種踏實─我和母親是有關聯的,我不是沒人要沒人理的孩子;他會覺得:其實你們還是很在意我的,你看我犯了一點錯,你就急成了這樣。母親的暴打對他而言其實是一種快感、一種愛的滿足,久而久之,他會將懲罰和愛,痛苦和快感混為一體─他透過受虐獲得了愛,他以為這就是愛了,所以,在他長大以後,他也這樣去「愛」別人,於是施虐行為就產生了。我沒有將這些原因告訴梁誡─即使我告訴他,他大概也會認為我在胡說八道吧?我只能不斷引導他去進行自我心靈的探索,從而能夠自己找到病態行為發生的原因,並且能夠自己找到解決的辦法。這個過程漫長而曲折,然而沒有人可以代他去走。在梁誡向我傾訴的時候,我力求扮演一種類似童話中「聖誕老公公」的角色,慈愛、平和、溫暖、超然而有力量。我想向他傳達的一個資訊是:你說吧,說什麼都可以,說什麼我都不會感到吃驚,都能夠理解,因為我知道你有這樣的行為肯定是有原因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和梁誡的關係可以理解成是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只不過這種關係是積極的、健康的、充滿陽光的,我用這種良性的關係逐步去取代梁誡記憶深處和自己的父母那種病態的、陰冷的關係,讓他能夠體驗到真正的愛應該是個什麼樣子。當這種關係形成後,梁誡在一種有安全感、受保護的氛圍中,才有可能放心地、勇敢地、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地去進行自我心靈的探索……梁誡自述:似乎很早,我心裡就有一種施虐的衝動了。記得十二歲的時候,有一次和鄰居家的女孩子下棋,規定誰輸了,誰就要在臉上貼一張白紙條。結果她輸了,卻想耍賴,我不依,抓住她,將她死死地壓在身體下面,一隻手將她的兩隻手臂牢牢抓住,一隻手往她臉上貼白紙條,就是那一瞬間吧,有一種從未有過的快感傳遍全身……我的第一次施虐行為發生在大學的時候,和一位同班的女同學。當時我對她說:「我們玩一個遊戲吧。」我將她的四肢綁在床框上,她一開始挺驚訝的,說什麼也不幹,可當時我已經控制不住自己了,一定要那樣,她可能真的挺喜歡我的吧,最後也就半推半就了。我們做愛,我一邊做一邊用皮帶抽打她的屁股,覺得特別興奮……那以後到現在,基本上每週我都要有一兩次施虐行為,如果不做,我就覺得特別煩躁、焦慮,心裡總有一種無法釋放的力量在蠢蠢欲動……在進行了五六次心理治療以後,梁誡說他內心的施虐衝動已經明顯減弱,而且已經能夠控制住自己的衝動。但對我而言,他的施虐症狀的消除並沒有太多的意義,因為這只是他對我產生移情的結果─他在我的身上體會到愛人和被人愛的感受,暫時不需要用那種虐待的方式去滿足自己了,但是這只能是暫時的。心理治療最根本的目的,是要使梁誡最終能夠以一種健康的方式去對待愛的獲得和給予,而不是像以前那樣透過傷害自己去獲得愛,又透過傷害別人去「愛」別人。當然這會很艱難。因為這麼些年來,梁誡一直用一種施虐的方式來滿足自己,打個比方來說,他是用一棵從冷漠、暴力的土壤裡生長出的畸形的樹來支撐自己,現在,我們要將這棵樹一點點砍掉,要讓一棵沐浴著愛與陽光的種子在他心裡生根發芽、茁壯成長,直至長成一棵參天大樹,足以支撐他今後的人生。在這個過程中,治療師要注意控制好節奏,力度要拿捏得恰到好處─如果用力過猛,將那棵畸形的樹一下子砍掉,患者一下子失去了支撐,會崩潰;如果力度不到,又根本起不了作用。更重要的是,患者要具備一定的自我探索、體驗和領悟的能力。令我欣慰的是,梁誡這方面的能力極其出色─梁誡自述:這些天來我一直在思考自己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覺得自己挺悲觀的,什麼事情都是往壞的方面想。比如我現在所做的節目收視率還不錯,我個人的知名度也處在上升的趨勢,但是我絲毫享受不到、或者說我根本就不願去享受事業成功帶給我的快樂,我總是在心裡不斷對自己說:這一切有什麼意義呢?浪得虛名而已,沒有人可以在這個位置上站很久,很快就會有新的節目和新的主持人超過我……所以我整天處在一種患得患失的情緒當中,快樂不起來。我覺得我是在精神上自虐,在肉體上又去虐待別人,似乎只有在這種自虐和施虐的過程中我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才能感受到自己是存在著的,是被人需要被人承認的……大概在治療進行到第四十二次的時候,我不經意間問了梁誡一個問題:「你為什麼要這樣自己折磨自己呢?」他低著頭思考了很久,突然之間,他抬起頭,目光炯炯地看著我,臉上的表情是痛苦而扭曲的。他說:「可能是因為小時候母親懲罰我的方式吧,很奇怪小時候母親那麼打我,我卻從未恨過她。我很小就有手淫的習慣,我想像中第一個手淫和施虐的對象,就是我的母親。」這真是一個讓人驚心動魄的轉折。事實上從頭至尾,我從未告訴梁誡我的判斷,即:他的變態行為是和他童年時母親對他的暴打,以及他從這種暴打中獲得一種變態的愛的滿足是有關係的。而如今,他自己竟然切入到這一點,也用事實證明了我的判斷。我穩定一下情緒,平靜地說:「關於這個問題,我們以後再說吧。」我認為在第四十二次時涉及到這個問題仍然為時尚早,我希望梁誡在自我探索、自我成長的路上能夠走得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這對他能夠徹底擺脫施虐行為及衝動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梁誡的心理治療將繼續下去,結果怎樣仍屬未知,但我對他充滿了信心,因為我堅信每一個生命都有向著陽光、溫暖及愛的方向生長的強烈本能,沒有什麼能阻擋這種與生俱來的力量,就像沒有什麼能阻擋花開、草長以及鳥兒的歌唱,就像沒有什麼能阻擋─窗外這個萬物復甦的春天。有敲門聲,我起身,微笑著,為梁誡開門。知識連結:性虐待在性交前或同時,對性對象施以精神或肉體上的折磨而從中獲得性的滿足;或主動要求性對象對自己施加肉體上或精神上的痛苦,一伙的性快感或引起性衝動。前者稱為性施虐癖,後者為性受虐癖,在醫學心理學上合稱為SM(Sadomasochism)性虐待症的產生原因目前還不十分清楚,性心理學家艾利斯(Henry Havelock Ellis)指出,一個人的性衝動走向虐待的路可能有兩種解釋:第一是不論把痛苦加到別人身上或是自己親受,這種虐待症傾向都是原始時代所有求愛過程中的一部分,所以,所以這是一種返祖現象。在比人類低等的動物當中,當雌雄交配時,常表現出各種施虐和受虐行為,例如蜘蛛在交配後,雌蜘蛛便會把雄蜘蛛吃掉,公雞在交配時咬住母雞頭頂上的羽毛,等等;第二是一些性衰弱和陽痿的男人想借此取得一些壯陽或媚樂似的作用,以求達到滿足性慾的目的。還有性心理學家認為,性虐待的產生大概有一下幾種心理機制:1.對異性的怨恨、仇恨等極端負性情緒導致對對方的厭惡,並以虐待的形式進行懲罰和報復。這種報復性情緒來源於過去生活經歷中的不公平遭遇,如失戀、受騙、或痛苦的往事等。而內心的憎恨和厭惡感又助長了人的攻擊性。在無法利用其他方式發洩是,就「關門」來排解。2.人們性格中的攻擊性失衡。每個人獨特的生活經歷和成長環境塑造了他性格中的不同特徵。有些人性格中的自私、狹隘、敵意、冷酷、控制慾、惡毒、反叛、好鬥、易衝動、固執、刻薄等性格特質都會使他更具有攻擊性。如果這種攻擊型性格特質不能得到合理的化解,它就會透過和人交往的時候發洩出來。3.由於對自己的厭惡、對自己錯誤的悔恨和對自己的不滿等,而產生對自己懲罰的自虐傾向。一些人在遇到不順時,總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這是一種個人的個性偏差。對自己的厭惡慢慢發展成一種自虐傾向,他需要把怨恨發洩出來。其表現形式一是虐待自己,再就是發洩在他人身上─對別人進行虐待,以解心頭之恨。4.缺乏尊重對方性喜好和性權利的意識。許多男人在性行為中帶有一些占有和征服慾的成分。這種心理基本上是正常的。因此,伴侶之間在性行為中需要的刺激形式和程度會有所不同。為了增加性趣,有些人在做愛過程中喜歡刺激性較強的方式和玩法,這本來是一個技巧問題,沒有什麼傷害性,完全可以透過溝通、理解和配合達成和諧。但是如果一方處理不當,單方不顧對方阻抗,在對方無法接受的情況下,強行使對方屈服,就造成了對對方的侵害。整體來說,性虐待的真正病因和病理本質目前都還是不清楚的。不過可以明確的是,性虐待症患者需要得到心理醫生的專門指導。精神分析療法和認知療法對性虐待症患者的治療具有一定的效果。應當特別指出,在正常成年人的性生活中,有時在達到性高潮時,雙方都可以出現輕度打罵、掐、咬等行為,如果沒有過重的傷害而且不是靠這些行為喚起性興奮,是不屬於性虐待症的,我們切勿草木皆兵。※本文摘自《他病了,只是你看不出來:走入21名精神病患傷痕累累的內心世界》。 書名:他病了,只是你看不出來:走入21名精神病患傷痕累累的內心世界作者:卡瑪出版社:清文華泉出版日期:2020/12/01
-
2021-02-16 新聞.用藥停看聽
有性功能障礙?先看看你是否正在吃這些藥
在門診,面對因性功能障礙前來就診的患者時,醫生往往會詳細地詢問患者有沒有其他基礎性疾病,以及有沒有長期服用某種藥物。許多患者對此並不理解,認為“我就是來看陽痿的,你給我開點藥不就得了”。實際上,醫生的這些詢問恰恰是為了尋找可能導致性功能障礙的原因。那麼,有哪些藥物會對性功能產生不良影響呢?大體上,可以把這些藥物分為三類:抗高血壓藥物、抗精神病類藥物和激素類藥物。1.抗高血壓藥物高血壓是臨床中最常見的多發病與常見病之一。高血壓本身也是導致性功能障礙的影響因素之一。高血壓可以誘導全身血管的重構及動脈硬化。這種變化自然也存在於海綿體內,會引起海綿體血管管腔變窄,血管阻力增加,使進入組織的血液減少,從而引起男性勃起功能障礙。與此同時,多數高血壓患者需要長期服藥,甚至是終身服藥。然而,多數抗高血壓藥物都會影響患者正常的性功能。這些影響包括性欲下降、射精障礙以及勃起功能障礙等。高血壓患者有追求性生活品質的權利。患者一旦發現自己的性功能受到了影響,一定要及時向醫生反映,在醫生的指導下嘗試更換抗高血壓藥物,爭取在有效控制血壓的同時,獲得比較滿意的性生活狀態。2.抗精神病類藥物除了抗高血壓藥物外,臨床中另一種常見的容易影響性功能的藥物就是抗精神病類藥物。抗精神病類藥物可能會對性功能的各個階段造成影響,引起性欲下降、勃起功能障礙、射精障礙、性高潮滿意度下降等。精神疾病患者的性功能情況往往容易被忽視,且患者本身可能不願意去表達這方面的訴求。這時,就需要臨床醫生在為患者制定診療方案時,將性功能的問題考慮在內,爭取在治療疾病的同時,盡可能地保證患者的性生活品質。3.激素類藥物除了以上兩大類影響性功能的藥物外,還有一類不太常見,但確實會對性功能產生影響的藥物——激素類藥物。激素類藥物主要會抑制垂體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從而降低睾酮而影響性欲,甚至會導致勃起功能障礙。
-
2021-02-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國衛院院長梁賡義:莫德納疫苗來前「網還是撒大一點」
莫德納(Moderna)新冠疫苗505萬劑預計五、六月到貨,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梁賡義表示,在等待來台的這段期間,除了政府持續邊境管制、個人防疫不鬆懈外,指揮中心仍得維持多方採購策略,各方可能性高的疫苗業者建議持續接觸,才能讓新一波防疫工程更穩更札實。梁賡義表示,指揮中心日前已對外透露,除了已上市的三家藥廠,疾管署正跟嬌生(J&J)旗下楊森藥廠、默克(Merk)、諾瓦瓦克斯(Novavax)等藥廠接觸中,此次莫德納公開宣布將提供505萬劑疫苗給台灣,真的是一大激勵,但不代表台灣採購疫苗就能鬆懈,「網還是要撒大一點」,對小國的台灣而言,疫苗多重投資,本來就比較有利。至於台灣目前已有COVAX提供的AZ 20多萬劑及莫德納的505萬劑疫苗將來台,優先施打的醫護人員是否有選擇疫苗權利?梁賡義認為醫護人員相當辛苦,只要疾管署同意,非常認同此一作法。
-
2021-01-3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平鎮某醫院是哪間 李貴敏:公開透明有這麼難嗎?
衛福部桃園醫院爆發群聚感染,其中案889曾前往平鎮某醫院就醫,導致平鎮某醫院也出現院內感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將擴大匡列採檢。對此,國民黨立委李貴敏在臉書貼文,「平鎮某醫院是哪間?」這兩天成為民眾在網路上爭議焦點,跟部桃風波一樣,民進黨政府對公布疫情訊息的態度始終吞吞吐吐,不證實也不說明,放民眾瞎猜,公開透明有這麼難嗎?李貴敏批評,指揮中心像擠牙膏似,擠一點回答一點,結果桃醫群聚未歇,新問題又跟著浮現,只讓桃園民眾獨力承擔擔心害怕的風險,甚至民眾是否出入風險地點而需隔離還要被通知後才知道,更助長了全台民眾的心理疑慮。李貴敏表示,民主國家、依法行政,民眾絕對有「知」的權利,遑論每個人關心的健康與公安問題?民眾關心防疫訊息天經地義,拜託民進黨行政團隊相信民眾的自覺與自制能力。台灣人民關注的重點是如何才能避免環境感染、交叉感染,哪還有貼標籤的時間?李貴敏強調,公開透明是防疫做得滴水不漏的關鍵,大家需要的是足夠的資訊,作為自身行動、自我防範保護的自律指引。唯有老百姓自律才能有效達成防疫的目的。掩飾真相、粉飾太平才會讓問題惡化,越是不公開才越危險。政府就別再誤事了吧。
-
2021-01-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部桃專案獎勵金出爐 收部桃患者醫院最高加1倍獎勵金
部桃院內群聚事件發生至今已過半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說明將祭出「部桃專案」,但僅說明部桃院內醫事人員獎勵辦法,今公布協助收治部桃轉出患者及治療被註記的曾赴部桃民眾,其醫療院所也可獲取防疫獎勵金,收治一名部桃患者,最高可加成100%的獎勵金,最快過年前核發第一筆獎勵。衛福部醫事司今公布部桃專案之防疫獎勵金,醫事司司長劉越萍表示,該獎勵金的規畫,主要是依照「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醫療照護及防治發給補助津貼及獎勵要點」規定,如同先前指揮中心公布,凡是在部桃執勤的醫事人員皆有獎勵金。治療新冠肺炎患者的部桃醫師每人每天發給1萬元、照顧新冠肺炎患者的護理師每人每班給予1萬元、協助治療新冠肺炎的專責醫事放射師及感染管制人員每人每月1萬元。同時也將提撥獎勵費用給予院方,院方將提撥一定比例給予該院行政人員、社工、清潔人員等。劉越萍表示,因應部桃院內群聚事件,指揮中心啟動「部桃清空計畫」,總計轉出169名原在部桃住院的患者,協助收治這169名患者的醫療機構,同樣也有獎勵金。收治患者的醫院,在治療部桃轉出患者的期間,申報的健保費用將加成100%。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假設協助收治住院一位部桃患者,總計申報1萬點(一點不等於一元),健保將加碼給予1萬點,該院可收到2萬點的健保費用;加碼的部分,並非從健保總額提撥,而是從防疫基金撥款,不會影響到總額。除了收治部桃住院患者的醫療機構,有獎勵金可以拿,因應部桃專案總計註記2萬2312人,需自主健康管理。劉越萍表示,由於健保卡註記這些民眾,擔心影響被註記的民眾就醫權,協助診治被註記的民眾之醫療院所,其申報的健保費則加50%。劉越萍強調,協助診治被註記的患者有獎勵金,不代表醫療院所有「無故拒診」的權利,註記的目的是希望醫療院所能強化詢問接觸史等,若醫療院所有拒診的情形,將依醫療法規定予以處罰;若是需要開立轉診採檢,開立電子轉診單也需要通知當地衛生局。劉越萍表示,協助收治住院患者的健保費用提撥會採「預撥制」,過年前第一筆費用一定會提撥出去;至於協助診斷被註記的部桃患者,則由健保署直接勾稽,核發健保費用,醫療院所毋需額外申報。
-
2021-01-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桃園防疫旅館9成已滿 鄭文燦:高峰期已過 應夠支應過年返鄉潮
部桃群聚至昨日連4天本土0確診,桃園市長鄭文燦今主持防疫會議表示,桃園防疫旅館使用率已達90%,剩下95個房間,經評估應仍可支應過年前返鄉潮,他也提到,有關外縣市拒診曾到部桃就醫民眾,桃園市的醫院、診所並無拒診狀況,呼籲不該予以歧視或標籤化。桃園市有26間防疫旅館,總房間數超過2600間,目前已使用90%,仍勝下95間,應可支應過年前的返鄉高峰期,因為經過試算返鄉高峰期已經過了,昨天、今天回國大約都700多人,屬於桃園居民僅佔部分,所以防疫旅館目前是充足的,若不夠還有100間的備用房間會派上用場。這段時間居家檢疫人數到達5000人,起初評判最高點可能來到7000多人,但目前仍維持在5000人左右,會保持居家檢疫與防疫旅館能量,因應回國的高峰期。部桃專案回溯部分,正在做居家隔離滿14採檢工作,昨天桃園南、北各設置1處機動篩檢站,單日各300人,共600人,昨天視察採檢動線,基本上都可以不塞車、不用等待程度,另有5家較大責任醫院也設有篩檢站, 民眾可自費篩檢,前幾天有排隊,民眾不必過分擔心。鄭文燦說,部桃就診過病人,衛福部會在健保卡雲端註記21天,桃園的醫院、基層診所都沒有拒診情況,醫生守則就是把病人權利放在心中,桃園醫療院所非常認真、貼心,服務所有病患,桃園並無發生拒診情況。另有媒體問到,本土至昨日連4天0確診,加上海外返鄉潮高峰已過,是否會比較安心?鄭文燦說, 關鍵期、風險期還沒度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官陳時中有說,2月4日是觀察點,是第一輪的14天,現在還不到7天,防疫工作不能有任何鬆懈。
-
2021-01-29 新聞.杏林.診間
我的經驗/腰痠多年傳統療法沒效 椎間盤突出靠開刀解決!
回顧腰痠噩夢始自40歲那年,剛開始没那麼嚴重,請人按摩也就輕易度過,但時隔不久又復發,接著推拿、整脊、針炙樣樣皆試過,丹、膏、丸、散也一一嘗過。沒想到要看神經外科經朋友介紹改看復健科,透過X光診斷是椎間盤突出,壓迫到神經,採拉腰牽引治療,經過長時間治療,仍然時好時壞,因病發時間過度密集,復健科醫師建議轉神經外科診治。對個人而言,神經外科是個很陌生的科別。為何不是看骨科而是神經外科?可能因脊髓神經密布,當然找神經外科治療較為專業,而且顧名思義,神經外科就是以外科手術的方法來治療神經系統疾病,所以凡是神經系統的疾病能夠經由手術改善或痊癒的,都是神經外科的醫療領域。天生骨骼成長不全脊髓開刀,直覺上不是小事,雖説治標又治本,但内心總有一絲絲被治成活標本的不安。自忖何妨先就近試試,接受檢查、看看結果、聽聽醫療計畫,病人有知的權利,更有選擇的權利,不是嗎?經醫師做核磁共振(MRI)檢查後,約診看報告,診斷是第五節腰椎(L5)椎弓斷裂,這是天生骨骼成長不全所造成的缺損,而且L4與L5有鬆脫的現象,不會自行癒合,同時影響L4/L5及S(薦椎),因壓迫神經,所以腰部痠痛。沒有癱瘓風險才動刀治療方法是開刀將L4/L5/S以活動式固釘桿連結固定,經風險評估,手術位置在第四腰椎以下,不會傷及脊髓神經,没有術後下肢癱瘓的風險,當下即刻決定接受手術。手術後試著翻動身體,説也奇怪,腰部痠痛全然不見了,僅剩傷口疼痛,躺了病床七天,繫上束腰已能上下樓梯,行走自如,不禁感嘆是醫師神技乎?抑是神經科學堂奥乎。
-
2021-01-25 名人.精華區
梁賡義/你們不孤單 向桃醫及醫護致敬
最近,接連出現的本土病例,特別是發生在醫院裡的醫護人員感染,一時間,空氣中瀰漫一股緊張的氛圍。對於疫情的恐懼,彷彿再次攫獲了我們不安的心,讓平靜的生活再起漣漪。抗疫 部立醫院責無旁貸這次事件是發生在衛福部桃園醫院,桃園醫院或許不像各大醫學中心那樣有名氣,也許部分民眾還是第一次聽過。不過,在疫情爆發的這一年來,桃園醫院一直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桃園醫院是距離國門最近的部立醫院,有地理上的便利性,加上全國的部立醫院都有共同的使命,就是協助政府處理緊急應變的重大事件。特別是這次的新冠疫情,部立醫院更是責無旁貸,一直站在疫情最前線,為國人守護健康。國衛院、桃醫 合作有默契目前全國五分之一的確診患者是送到桃園醫院進行隔離治療,其中承受的壓力與風險可想而知。然而,面對瞬息萬變的疫情,桃園醫院的醫護人員總是站在最前線,不輕易讓新冠病毒越雷池一步。誠如徐永年院長所說:「我們沒有選擇戰場的權利」,這是身為部立醫院的一種使命,也是一種驕傲。國衛院與桃園醫院的角色有些相似,都是需要在國家遇到危難時挺身而出,成為國人對抗疫情的重要防線。此外,因為都隸屬於衛福部,雙方平時就保持著密切的交流。而彼此的合作默契,也在這次的疫情當中展現出來。舉個例子來說,為了找出新冠病毒的有效藥物,世界各國無不積極進行研發及測試,其中,原本用於治療風濕病的奎寧(HCQ)就是其中一種潛力藥物。建置新冠病毒分析支援平台去年3月,在指揮中心指示之下,由桃園醫院及其他部立醫院接下這項任務,進行奎寧對於新冠病毒的臨床試驗工作,並由國衛院與台灣特定疾病臨床試驗合作聯盟全力協助,4月開始收案,歷時兩個月順利完成臨床試驗。這是大家不分彼此,全體總動員的成果體現。桃園醫院不僅投入前端臨床治療工作,其他部分也有許多貢獻。因應這次的疫情,疫情指揮中心委託國衛院建置「新冠病毒篩檢及分析技術開發支援平台」,為建立一套標準化的作業流程與檢體品質,以供產學研加速進行檢驗、疫苗、藥物的開發工作。平台成立之初,病毒檢體數量有限,一度遇到瓶頸,所幸當時桃園醫院全力支持,提供技術平台將近三分之一的檢體數量,後續工作才得以順利推展。民眾送物資 患難見真情所謂「患難見真情」,這段日子以來,雖然看到一些令人焦慮的言語,也看到更多民眾將心中溫情化為具體行動,舉凡贈送食物、飲品、暖暖包、手繪卡片等,呈現一幅幅溫馨動人的畫面。儘管疫情尚未平息,平時除了做好個人防疫,我們也可以將心中的正能量,傳達給周遭每一個人。讓我們向這些站在第一線,不論是桃園醫院或全國各地醫護人員,致上誠摯的敬意與謝意。
-
2021-01-2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醫師分享插管急救現場「沒看過的人不知道辛苦」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群聚感染持續擴大,不少人質疑院內感控流程出問題,也有人認為最早染疫醫師有疏漏,奇美醫院加護醫學部醫師陳志金在臉書上分享院內最近一場插管演練的現場,「沒有看過現場的人不會了解壓力有多大」,發文也引發眾多網友關注「應該拍成影片讓大家知道防疫第一線的辛苦」陳金志表示,雖然相關的演練已經做了很多次,但最近因為桃園醫院的群聚,大家不放心,特別是第一位染疫醫師是在幫新冠肺炎確診病患插管時染病,昨天又做了一次,他與其他的12名資深醫護在旁觀看現場7名醫護的急救動作,找出還可以再修正SOP(標準作業流程)的地方。他在臉書上PO出整個過程與照片,並提到當患者突然需要急救插管時,穿著全身防護衣的主要負責照顧的護理師必須先進行CPR(心肺復甦術),跪在病人前以每秒兩下的速度按壓,等著從他處趕來的其他人員穿好防護衣,才能替換接手,而穿上全套防護衣至少要5-7分鐘,「看著護理師的汗不斷流著,感受到她的吃力,心情特別沈重」好不容易等到其他同事接手,包括主護護理師、護理小組長、聯絡護理師、急救醫師、麻醉醫師、麻醉護理師和呼吸治療師共7個人,才能順利完成插管,過程中因為穿著厚重的防護衣,講話、溝通都相當困難。而其中一人防護衣內的頭罩掉了下來,遮住了大部分的視野,但過程中沒有時間到外面脫下防護衣,把頭罩重新戴好,只能靠著有限的視野努力完成工作。之後更麻煩的是脫下防護衣,因為防護衣已經被汙染,必須小心翼翼,否則很可能會讓自己受到感染,比起穿上防護衣,脫衣則要花上2-3倍的時間。「所以,外行人不要再講什麼,被口水噴到就出去換個隔離衣再進來」(編按:第一位感染的醫師被質疑急救過程中沒有做好防護)「當有人動不動就說醫療人員沒有遵守SOP的時候、動不動就在批評醫療人員怎麼不用心做好防護的時候,他可曾想過,醫療人員是如何慎重的看待救人這件事?醫療人員是如何自律的自我要求?醫療人員是如何在這麼危急的情況之下、這麼大的壓力之下,邊搶救病人,還要邊顧及自身和伙伴的安全?這短短的半個小時,我們光是站在一旁觀察的人,壓力都已經超級大了,但是,感受可能還不及當事人的百分之一!更何況,這還只是一場演練而己!你能想像,真正在急救的千鈞一髮之際的壓力和辛苦有多大嗎?多一點鼓勵,少一點責備,少一點酸言酸語或者馬後砲尤其是,當你不知道醫療人員是如何在冒著自身的生命危險在做這些事的時候。」許多網友對於陳志金的「實況轉播」都相當感動,「光看從頭到腳的防護,我就覺得快不能呼吸了,更何況還要CPR急救,真怕急救的醫護人員昏倒⋯真的太辛苦了!」、「有些人就是電視看太多了,以為醫師護理師兩個人就能完成急救」、「也有護理師留言「就如部桃院長所說,我們沒有選擇戰場的權利,而同伴們不幸染疫也不是我們所樂見」
-
2021-01-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賴清德寫信鼓勵桃醫「一定要用高規格保護自己的健康」
部桃醫院爆發醫護染疫,疫情發展令全民緊張。副總統賴清德昨天寫了一封親筆信鼓勵部桃全體醫護人員,他表示,這幾天院內數名同仁感染,一定讓大家壓力更大,「在這裡我要祝福這些同仁早日康復,我也期盼大家,一定要用高規格來保護自己的健康。是您們的勇敢,是您們的堅守崗位,我們每個人才有正常的生活。您們是站在前線保衛國家的醫護戰士,您們健康,國人才會健康。」賴清德親筆信全文如下:桃醫徐院長、全體醫護人員及工作同仁,大家好:昨晚看到徐院長給全體國人的一封信,內心非常感動。自從疫情爆發以來,桃醫承擔了全國5分之1的確診病患的治療,在過去一年的時間中,各位承受壓力是外界難以想像。300多個日夜,您們毫無怨言,默默付出,為全體國人的健康克盡職守,我除了感謝之外,實在無法想出其他文字表達我心中對各位的敬意。我也要藉著這個機會,向您們的家人表達謝意。特別是這幾天他們一定很不好受。一方面以您們為榮,另一方面也擔心您們會不會受到感染。我可以想像當有人對桃醫批評時,各位家人會有多心疼與無奈。但是我們也看到有更多的國人是跟我們一樣,抱著一顆感恩的心在幫各位加油打氣!台灣的防疫能讓世界稱許,最辛苦的就是第一線的各位,尤其是我來自醫界,對於各位所承受的身心壓力,感同身受。這是人類史上最大的疫病危機,在這麼艱難的環境中,是您們的努力才能確保台灣過去一整年的安全。徐院長在信中提到,戰士沒有選擇戰場的權利,確診病患送到醫院,各位沒有拒絕的權利,也沒有慌亂害怕的權利,只有勇敢治療病人的使命。這幾天院內數名同仁感染一定讓大家壓力更大,在這裡我要祝福這些同仁早日康復,我也期盼大家,一定要用高規格來保護自己的健康。是您們的勇敢,是您們的堅守崗位,我們每個人才有正常的生活。您們是站在前線保衛國家的醫護戰士,您們健康,國人才會健康。病毒無情,人間有愛,請各位繼續堅守崗位,全國人民絕對會做各位最堅強的後盾!蔡總統一再呼籲,此時此刻,台灣一定要團結,我們同舟共濟攜手抗疫,一定可以打敗病毒。再次感謝桃醫的每一位同仁,守護國人各位辛苦了!保護自己、保護家人、保護病患、保護國家。我們以您們為榮!
-
2021-01-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被部桃院長發文感動 賴清德回信:同為醫界感同身受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爆發醫護群聚,擴大傳染給其家人、外籍看護,至今累計10人確診,部桃院長徐永年昨天在沉寂多天後,於臉書寫下長文傾訴近期心聲,今天副總統賴清德也寫了一封信為醫護人員打氣。賴清德表示,昨晚看到徐永年給全體國人的一封信,內心非常感動,自從疫情爆發以來,桃醫承擔了全國5分之1的確診病患的治療,在過去一年的時間中,各位承受壓力是外界難以想像。「300多個日夜,您們毫無怨言,默默付出,為全體國人的健康克盡職守」,賴清德感嘆,除了感謝之外,實在無法想出其他文字表達心中對各位的敬意。賴清德說,要藉著這個機會,向醫護的家人表達謝意,特別是這幾天他們一定很不好受,一方面以醫護為榮,另一方面也擔心家人會不會受到感染,可以想像當有人對桃醫批評時,各位家人會有多心疼與無奈,但是也看到有更多的國人抱著一顆感恩的心在幫醫護加油打氣。賴清德表示,台灣防疫能讓世界稱許,最辛苦的就是第一線的醫護,尤其是他也來自醫界,對於各位所承受的身心壓力,感同身受,這是人類史上最大的疫病危機,在這麼艱難的環境中,是醫護的努力才能確保台灣過去一整年的安全。賴清德指出,徐永年在信中提到,戰士沒有選擇戰場的權利,確診病患送到醫院,各位沒有拒絕的權利,也沒有慌亂害怕的權利,只有勇敢治療病人的使命。賴清德說,這幾天院內數名同仁感染一定讓大家壓力更大,在這裡他要祝福這些同仁早日康復,也期盼大家要用高規格來保護自己的健康。「病毒無情,人間有愛,請各位繼續堅守崗位,全國人民絕對會做各位最堅強的後盾」,賴清德表示,總統蔡英文一再呼籲,此時此刻,台灣一定要團結,要同舟共濟攜手抗疫,一定可以打敗病毒。
-
2021-01-2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桃園醫院6醫護染 院長發文訴心聲:「我們沒有選擇戰場的權利」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發生醫護群聚,今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更公布,已有染疫醫護家人也確診,從院內群聚逐漸擴大,醫院閉口不提院內狀況,沈寂多天後,桃園醫院長徐永年稍早終於在臉書發文。徐永年表示,桃園醫院作為台灣最重要的緊急應變專責醫院之一,全體醫護同仁都很榮幸能堅守崗位,善盡職責,在疫情前線替全體國人守護健康。徐永年說,過去1周來,桃園醫院不幸有6名醫護同仁確診新冠肺炎,目前約有百名醫護及行政同仁正接受隔離,除了對這6名守護最前線的醫護同仁致上敬意,並期待他們早日康復外,為避免院內感染擴大,院方也已經啟動一系列應變措施。一系列應變措施包括關閉確診醫護同仁的活動病房、淨空樓層管制區域等,且目前負壓隔離病房的患者已經全數移出,其餘病患也將協助轉院,會用最快的速度將病患移出,以確保病患安全。徐永年說,感謝社會各界對桃園醫院的支持、鼓勵與協助,這些日子以來,院內醫護同仁承受的壓力非常巨大,但他們仍兢兢業業,且不畏懼新興傳染病的威脅,持續守護在第一線,因此相信桃園醫院仍有足夠量能因應這次危機。對於桃園市民以及全體國人同胞所造成的恐慌,徐永年代表桃園醫院向各界致意。外界給予醫院的批評與指教,他都虛心接受,身為以救人為己志的醫護同仁,他們沒有選擇戰場的權利,這是他們全體醫護同仁的共識。徐永年表示,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桃園醫院全體同仁從去年1月21日開始參與這場戰爭已一年,365天每天都有收治照護確診病人,在最高峰時期,我們甚至曾在同一天就收治了30多位確診病人,並讓他們全部都康復出院。在這樣豐富的收治的經驗中,徐永年說,很榮幸過去一年來能守護國人健康,他也相信未來,桃園醫院也將持續扮演這樣的角色。
-
2021-01-17 養生.無退休時代
一個人住的自在美好!彭樹君:獨處是人生必經功課,練習把自己放在世界的中心
編按:作家彭樹君在新書《從今以後一個人住》中,寫下24個女性經過人生起落,終於迎接更好的自己,獲得真正自由的心路歷程。而在真實生活中,彭樹君自己也獨居將近20年,她在生活細節中獲得美好感受與內心的小小幸福,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和彭樹君相約的那天,她把多年來維持在落肩長度的中長髮剪去大段,看起來清爽俐落不少。她笑說,多年來都固定找同一位設計師剪頭髮,今天原本只打算做例行整理,「沒想到設計師這次剪得特別短,一開始我快昏過去了,怎麼剪這麼短?不過看久了以後,覺得好像也蠻不錯的。」「這就像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習慣於某種狀態,即使只是細微的改變,也可能缺乏動力或勇氣。但若你願意放手一試,也許會有令人驚喜的結果。」彭樹君說。當前是女性最好的時代 要能自覺人生有更多選擇「40歲以後,我想過得像一個法國女人。這意思不是指如何打扮或是吃什麼、用什麼,而是一種心境:她們的美不遵循某種制式的規則或他人的眼光,而是懂得如何展現自己的獨特,美得很自在、舒服。」彭樹君認為,很多人在年輕的時候可能是沒自信的:或許是因為生活歷練不足、或是個人的價值觀、處事態度還在養成階段,但約莫過了35歲、經歷一些關卡之後,往往更體會人生滋味,也更了解自己。在彭樹君的新書中《從今以後一個人住》中,故事的女主角們各有際遇:可能是遭受背叛或傷害、執著於幸福表象卻屢屢失落,或是在一段關係中失去自己。相同的是,在經過與自我對話、獲得領悟或是療癒後,她們真正獲得了內心的舒坦與平靜。彭樹君說,《從今以後一個人住》不是愛情小說,而是要談關於「女性自覺」這件事:「我認為女性其實是處在一個史上最好的時代,現代女性可以工作、不一定要結婚,有更多選擇的權利,很多人卻不自覺把自己綑綁在傳統觀念裡。」最好的狀態 是情感獨立而不孤絕關於「一個人住」這件事,彭樹君笑說,自己是將近20年的資深獨居者。「其實我一直都喜歡一個人的狀態,或者是說:我的興趣大多更適合一個人進行。」無論是她多年來持續地寫作、閱讀,或是喜歡在早上散步、靜坐,聽音樂的習慣,甚至是出門旅行,彭樹君都喜歡一個人。「一個人做這些事的時候,你會徹底覺得自由、不受打擾,也不用遷就別人。我喜歡用一個比喻:人的生命像一條河流,有時你可能和別人交會,因此讓自己的生命有了一些不同,但到最後,你還是要自己朝著終點的海洋流去。我覺得對每個人而言,學習如何一個人自處,是人生必經的功課。」彭樹君認為,真正成熟自在的狀態,應該是:一個人的時候,可以自在快樂;但當另一個人出現,也可以享受這個狀態。「情感上的獨立,不等於要一個人孤獨以終。」「我是一個需要大量獨處時間的人,但這不代表我不需要情感的聯繫:我有交心的好友、無可取代的家人、貓咪的陪伴,甚至若有適合的戀愛機會出現,我不會拒絕它。但很多時候,愛情是在另一個人身上尋找自己嚮往、缺乏的部分,如果自己處在一個很完整、平衡的狀態,你其實不太需要(愛情)去填補什麼。」美好日常靠自己營造 生活更有愉悅感我們問彭樹君,在一個人住的日常中,是否有一些可以帶來樂趣或愉悅感的小儀式?「我聽過一句話這麼說:如果把日子過得美好,那你也會成為一個美好的人,我非常認同這是真的。」比如,即使在外面買了食物回家,彭樹君也一定會把它們慎重地盛裝在好看的碗盤裡,如此用餐的感受就會截然不同。以前彭樹君習慣到花店買花回家裝飾,有時候插成繽紛的花束、有時候也欣賞一枝花獨自的美。「但現在因為家裡有貓咪,有些花朵對牠們有毒性擔心誤食,所以我改放觀葉植物,也有同樣的效果。其實重點就在於:在生活中,增加讓自己感到賞心悅目的事物。」每天早上起床後,彭樹君會在心裡和這個世界說話,祝願今天是平安快樂的一天,然後讀金剛經。「無關宗教,但我很喜歡經文中所蘊含的意義,在讀經的過程中,也有助於心情平靜。」此外,彭樹君也喜歡一個人開車隨處走走,「我很喜歡那種方向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想去哪就去哪的感覺。有時候我會把車開到山上,然後搖下車窗呼吸新鮮空氣,或是聽聽山林的聲音。」「我認為外在環境有一部分來自於內在的投射,如果自己處在一個舒服的狀態,你也會更喜歡眼中看出去的世界。」和5年前相比 你是否活得更自在愉快?溫柔的人,往往擁有強大的內在。說話經常盈著笑容、看起來輕輕柔柔的彭樹君,其實有一副強韌英氣的靈魂。她認為,女人應該要擁有經濟、生活、思想和情感4個不同面向的獨立。「無論有沒有伴侶,不須仰賴他人,在經濟上的獨立絕對是先決條件;生活上的獨立則是涵蓋日常大小事:小至換燈泡、大至搬家,都可以靠自己解決。」而思想上的獨立,是開始認清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清楚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想要什麼;情感獨立是最不容易的:所謂幸福不一定是依賴某人、而是確信自己的平衡和完整,此時反而可以在保有獨立自我的前提下,更容易接納別人。「我覺得一段關係最好的狀態,應該是2個人各自獨立、但又能成就對方。」她笑說:「雖然我不需要男人照顧、或是說我一直在打破一些舊有的觀念,但這不代表要把自己活成一個男子漢。我還是喜歡把自己打扮得漂亮、溫柔,享受自己擁有的女性特質,但各方面擁有不比男性遜色的能力。」關於活得輕鬆自在這件事,彭樹君提供一個自我檢視的指標:和5年前相比,我有沒有比過去更舒服、更愉快?「我覺得年紀愈長愈是明白:跟自己在一起其實是可以很自在的。不需要再去期待、等待別人,把注意力放回自己的內在,你會打開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把自己打點好 就能無懼老後迎接人生後半場,多年來一個人住的彭樹君,可曾擔心自己的老後生活?對此彭樹君說:「其實我真的覺得,我喜歡現在的自己,遠勝於青春時代。」她回憶某次一個保險員向她推銷產品,講了種種「老了可能會如何」的假想狀況,「到後來我愈聽愈覺得不舒服,彷彿老後注定等於一件悲慘可憐的事。我不希望自己在人生最後幾十年,都要抱持這樣的想法。但相對地,我也會留心自己的健康狀況。」她每天固定練習靜坐、瑜珈,睡前做腹式呼吸,讓自己維持一定程度的身體鍛鍊。「如果說年齡增長對我來說有什麼改變的話,應該就是自信這件事吧。我覺得年輕的時候自己像是一株含羞草,敏感又纖細、很容易被外界影響自我,自信大多來自別人的肯定。」「現在我更懂得如何自處,對很多事情的看法也不再設限,當心放鬆了,那你的內在就可以容納更多。」彭樹君說,把自己各方面都打理好,就不須過度擔憂老後的到來。走過人生種種體會來到此刻,對彭樹君而言,最好的日子,就是一切都剛剛好。原文:一個人住的自在美好!彭樹君:獨處是人生必經功課,練習把自己放在世界的中心
-
2021-01-15 新聞.元氣新聞
惹怒醫界 楊志良再批雙重標準
媒體報導兩位前衛生署署長楊志良、葉金川在LINE群組吵架,葉批楊「失智症病患都沒亂講的權利」,楊則回罵「再說下去我就要罵你三字經了喔」。對此,楊志良下午回應,自己和葉金川是幾十年老友,是彼此最忠實的擁護者,所以才會講話這麼直。楊志良反問專業醫師有症狀還繼續照顧病人、帶女友趴趴走,是不是之前紐籍機師更嚴重?陳時中有雙重標準。
-
2021-01-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惹怒醫界、驚動總統、老友嗆聲 楊志良回應了
媒體報導流出兩位前衛生署署長楊志良、葉金川在LINE群組吵架,葉批楊「失智症病患都沒亂講的權利」,楊則回罵「再說下去我就要罵你三字經了喔」。對此,楊志良今表示,自己和葉金川是幾十年老友,是彼此最忠實的擁護者,所以才會講話這麼直。楊志良並點名反問蘇貞昌,專業醫師有症狀還繼續照顧病人、帶女友趴趴走,是不是之前紐籍機師更嚴重?「我跟葉金川的火花有一百次以上,不知道是誰把這個好玩的事情流出去了」楊志良表示,他跟葉金川恩怨情仇數十年,兩人講話非常直白,只要他們兩吵架,整個群組都會非常安靜,但朋友都會覺得很好玩,所以才有人把這個截圖流出去。楊志良說,葉金川講的,跟他講的是兩件事,「顯然他的邏輯時不對的,我認為我的邏輯是對的。」楊志良說,他們吵架太多次了,從來沒有三分鐘結束的,但「最擁護楊志良的就是葉金川,最擁護葉金川的就是楊志良。」楊志良表示,之前飛行員有症狀,然後趴趴走帶女朋友,結果幾乎被「砍頭」、罰錢。這位醫師是照顧新冠肺炎的病人,他自己有症狀,還去照顧病人,去帶女朋友趴趴走,「這樣的醫師好棒棒嗎?」他說,如果有醫師團體要說這樣的行為是好棒棒,才該要道歉。楊志良說,他希望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做得好,因為「這是台灣的幸福,也是我的幸福,」但指揮中心不能太多雙重標準。楊志良說,指揮中心的雙標太多了,最近又有一個,就是有些媒體要揭露,陳時中說要罰,但對特定媒體和媒體人,他就輕輕放下、輕描淡寫。他並點名蘇貞昌說,「蘇院長最愛反質詢,那我也要問他,這個飛行員問題比較嚴重,還是這個專業的醫師這樣比較嚴重?」有關自己的言論驚動到總統蔡英文為此在臉書發文,「我也是無言以對」楊志良說,自己已經離開公職十年,「真是太抬舉我了,我要高喊一聲蔡英文萬歲。」面對媒體轉述館長說,應該要開除楊志良,楊志良聽了很生氣的說,我是中國民國公民,總統的頭家,我也沒有犯法,「館長頭腦壞掉了嗎?他要怎麼開除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