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醒來在古代是常態?專家:「分段睡眠」未必一定對健康不好

元氣網 YS Chen

每天最好連續睡滿八個小時,這樣的睡眠觀念根植於人們心中,然而歷史學家卻指出,其實古代社會裡普遍存在習慣「分段睡眠」,這種睡眠模式又稱兩次睡眠、雙相睡眠,科學研究也表明,分段睡眠其實可能對健康有益。

研究指出,其實人類現在的睡眠模式是受到社會變遷影響,「分段睡眠」似乎已經被大家遺忘。

古代人其實不是一覺到天亮?

根據文獻研究和古代文學著作,工業革命以前許多歐洲人習慣分段睡眠,人們通常在晚上9點至11點進行第一次睡眠,然後午夜醒來,進行祈禱、閱讀、性愛、社交拜訪等等活動,接著再進入第二次睡眠,並將在夜間清醒的時段稱為「守夜」。

人類學家馬修・沃爾夫邁耶(Matthew Wolf-Meyer)指出,隨著人造光源普及以及18世紀後期工業革命到來,這種分段睡眠的習慣與相關紀錄都逐漸消失,薪資勞動使人們開始適應資本主義社會的作息時間,大家不得不按時起床去上班,然後在天黑後為了享受娛樂熬到深夜,分段的睡眠逐漸被連續睡眠所取代,到了現在連續八小時睡眠仍舊被視為常態。

分段睡眠和連續睡眠哪個好?聽聽睡眠專家怎麼說

美國心理健康研究所的睡眠專家湯瑪斯韋爾(Dr. Thomas Wehr) 曾進行過一項經典實驗,結果顛覆了現代人對「連續八小時睡眠」的想像,許多人現在會半夜清醒,其實並不是沒有道理。

研究發現,人類如果在沒有人工光線干擾下遵循自然睡眠節奏,所有受試者的睡眠都會出現兩個階段:先進入約4小時的第一階段睡眠,接著在午夜自然清醒1~2個小時,之後再度進入約4到5小時的睡眠。

研究團隊也監測受試者睡眠時的腦波,發現在第一段屬於「深層睡眠模式」,大腦在這段時間進行「資料整理」,將短期記憶轉移到長期記憶中,同時清除不必要的資訊,為隔天的學習和思考騰出空間。

而第二次的睡眠深度較淺的「快速動眼期(REM)」明顯增加,大腦容易做夢,這階段與情緒調節、創造力與心理整合密切相關。

而現代生活方式催生出一種「疲憊文化」,許多人出現睡眠不足、依賴各種療法幫助入睡的情況,睡眠對健康影響重大,是大腦進行深層整理與修復的黃金時期,缺乏深度睡眠會嚴重損害記憶力與認知功能,缺乏後段睡眠則容易導致壓力和焦慮。

英國拉夫堡大學睡眠研究中心的專家凱文摩根博士(Dr. Kevin Morgan) 也向《每日郵報》提出他對分段睡眠的看法,他認為當然不太可能要整個社會重回到古代的睡眠模式,但我們必須認知到,睡眠具有極強的可塑性與適應性,人有連續睡八個小時的能力,也具備分段睡眠的能力。

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學會傾聽身體真正的節奏,重新理解並定義什麼是「好好睡一覺」,而非被固定在八小時的標準裡,並盡可能做出有益自己生活的選擇。

深度睡眠 短期記憶 大腦 心理健康 動眼期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