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病權促會/楊銘欽:專款應依實際編列,並落實執行率
罕見疾病病患過去面臨無藥可治,如今卻因治療藥物無法納入健保,導致治療藥物「看得到、用不到」的困境,今年更發生醫界要求將罕藥專款歸零的爭議。為了提高藥物可近性與社會安全網的周全,立法院厚生會召集13位各領域專家,成立罕見疾病權益促進委員會,擔任委員的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兼任教授楊銘欽表示,罕藥專款的預算與總額協商成長率應脫鉤,依實際所需編列預算,執行面應加速罕藥給付,落實專款執行率。
罕藥專款納入健保後,2017年罕藥專款成長率達16.79%,2022年剩4.63%,且預算成長原因多是原有病患人數存活所需,新治療幾乎難以納入健保,讓苦候治療的病家備感煎熬。罕見疾病基金會指出,自2017年至2024年,累積未給付的新藥達21種、涵蓋27種罕病,共5,982名病患在等待新藥救命,其中尚有12種、1,427名罕病病患,完全沒有任何治療方法。
罕藥專款仍成長 未用鑿可能有「這2原因」
楊銘欽說,每年健保總額成長率約3%到5%,但罕藥專款仍有成長,可見健保依舊關照罕病患者。但他也強調,健保應考量罕病的特殊性,專款額度的編列與總額其他四個部門協商成長率的方式脫勾,改依據自然成長率、新認列的罕病種類、新診斷的病友、前瞻式新藥及新給付範圍預算推估登錄作業及平台(HS)所登錄欲申請給付的新藥資訊等,估算出合適的專款額度,不僅能照顧到有需要的罕病患者,亦避免罕病再成眾矢之的;且政府應讓專款穩定成長,確保能照顧到既有及新增的病友。
對於往年的罕藥專款,編列了卻沒有完全執行,並將餘款流回健保安全準備金。罕病基金會指出,自2017年至今,餘款已高達42.217億。有專家私下認為,「健保署在吃罕病患豆腐。」
對此,楊銘欽分析,可能係醫界有延遲申報健保的情形,若11月用罄專款,就難以支付12月的支出,或原先決定專款12月用於某位罕病患,但該病患不幸過世,都有可能導致執行率未及百分百,並進一步影響未來年度專款預算編列。
至於未執行完畢的罕藥專款,是否不回流安全準備金,留用到下一年,涉及法規修訂,楊銘欽說,「法規是人訂的,有需要可以修。」
加快健保審查、納暫時性支付 增藥物可近性
為了讓已取得藥證,卻未納入健保的新藥獲得給付,楊銘欽說,應再加快健保審查速度,其中健保與專科醫學會應盡快就適應症取得共識,讓病友及早用藥;否則依目前現況,罕藥從獲得藥物許可證至納入給付,平均須等待30個月,比一般藥物更久,「對病友及其家庭都是種折磨。」
此外,針對未完成三期人體臨床試驗,或對健保財務衝擊太大,且療效尚不明確的罕病新藥,罕病基金會曾倡議設立「罕病創新治療多元基金」,暫時給付一至三年,期間廠商收集實際治療數據、病友用藥經驗,作為後續常規健保給付的參考。
楊銘欽指出,多元基金未完備前,新罕藥或可先納入暫時性支付,多元基金到位後,政府須考量療效與安全性給予給付,如果確定納保,則準備相應的預算;但如果未來出現療效更好、副作用更小、更具成本效果的新藥,可考慮讓舊藥退場,讓有限的專款能照顧更多的病友。
推薦文章
-
初確診晚期肺癌 如何超前部署?與醫師商討「最適合你」的治療計畫
-
醫療╳AI 智慧醫療 擴展對健康生活的想像
-
智能檢驗更快速安全 縮短病患等候、幫醫檢師減壓
-
智慧放療平台見成果 頭頸癌患者嚴重口腔黏膜炎降至5.5%
-
行動醫療APP翻轉醫護效率 為醫護減壓、讓病患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