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默殺手卵巢癌/賴瓊慧:台卵巢癌類型療效差 需更精準治療救命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 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及亞洲婦癌研究團體榮譽理事長賴瓊慧表示,卵巢癌並沒有很好的早期篩檢工具,英國過去曾進行20萬人的調查研究,結果發現,即使透過定期抽血檢查CA125、照超音波等方式,卵巢癌病患的死亡率並沒有因而下降。記者曾原信/攝影

台灣卵巢癌病患,因癌症型別與用藥、檢測缺口等因素,導致在抗癌過程中,遠比其他國家病患來得辛苦。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東亞婦癌研究團體理事長賴瓊慧指出,台灣的卵巢癌病患組織型別,約有20%為亮細胞癌,與日本25%,分居全球前一、二名,在歐美,占比則只有5%不到,這種型別即使很早期發現,由於化療效果不佳,後續往往不是很樂觀,因此很需要精準檢測、用藥等更好治療模式,才有機會扭轉頹勢、力挽狂瀾。

賴瓊慧解釋,卵巢癌並沒有很好的早期篩檢工具,英國過去曾進行20萬人的調查研究,結果發現,即使透過定期抽血檢查CA125、照超音波等方式,卵巢癌病患的死亡率並沒有因而下降。卵巢癌與致癌基因有關,以著名的致癌基因BRCA變異為例,這組基因與乳癌、卵巢癌的發生息息相關,男性若有這基因,也容易出現攝護腺癌,像林奇氏症(Lynch syndrome) ,除子宮內膜癌、大腸癌、甲狀腺癌、卵巢癌等,也都與基因變異有所關連。

精準用藥,有助延長病患存活期

事實上,在基因學領域,BRCA基因變異屬於「HRD陽性」範圍之一,HRD為「同源重組修復缺失」,這是指腫瘤細胞的雙股DNA有修復缺陷,若使用PRAP抑制劑,藥物就可以針對這樣的缺陷進行攻擊,以達到有效抑制腫瘤生長目的,並增加病患活命機會。以所有晩期卵巢癌病患來說,約一半患者為HRD陽性,其中4成屬於BRCA基因致病性突變;其餘6成為HRD陽性但無BRCA基因突變。

在卵巢癌治療的歷程當中,若可以及早手術,手術仍為治療首選,之後則需要進行維持性治療。賴瓊慧進一步分析,近年來有國際性研究顯示,在卵巢癌術後進行化學治療,達到完全緩解後,可繼續維持性治療,若有BRCA致病性突變或為HRD陽性族群,使用PRAP抑制劑,可帶來不少助益,對降低復發風險,也有幫助,像BRCA致病性突變者用藥,復發風險可降低七成、HRD陽性者降低約5成;以延長存活期來說,BRCA致病性突變者用藥,可降低死亡率45%。

舉例來說,有一項大型臨床試驗證實,若HRD陽性病患使用血管新生抑制劑,搭配PRAP抑制劑,整體存活期中位數從57.3個月增加至75.2個月,死亡風險也降低達38%,已具明顯意義,而且這也列為國際治療指引重要選項。

癌症死亡率下降1/3,用藥、篩檢都是重點

雖然不少研究指出,使用PARP抑制劑對HRD陽性病患有利,但根據台灣目前的健保給付原則,卵巢癌病患中,只有帶有BRCA基因變異的病患,才有機會使用PARP抑制劑,其餘HRD陽性病患若要用藥,便必須自費,而HRD檢測部分,也是必須自費。

賴瓊慧直言,在門診中,約有3成病患因無法負擔自費藥物而被迫只能接受不斷復發、反覆接受化療命運,若要達到賴清德總統所宣示「癌症死亡率下降1/3」目標 ,「只要政府願意投資,就可以達陣!」

此外,在今年2月施行的的特管辦法中,衛福部為了提升檢測品質、維護病人權益而將實驗室開發檢測服務(LDTs)也納入管理,但因申請案件增加、流程需通過一道道關卡而造成審查塞車,卵巢癌相關HRD檢測也遭卡關,不僅如此,HRD因檢測較為複雜,檢驗認證上,各方也有不同看法。

從檢測卡關到病患人權,皆須重視

在「展望治療新希望,卵巢癌精準醫療」圓桌會議中,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右起)、臺中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副部主任兼任婦科主任呂建興、馬偕紀念醫院醫學研究部主任及癌症中心主任張志隆、台灣婦癌醫學會理事長及臺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主治醫師王鵬惠、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張文震、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及亞洲婦癌研究團體榮譽理事長賴瓊慧、高雄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副主任劉文雄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策略長洪淑惠等專家皆出席與會,攜手為卵巢癌病患就醫權益發聲。記者林俊良/攝影

賴瓊慧認為,以往實驗室若已取得國內外認證,且已執行過許多相關基因次世代檢測,或已有大型臨床試驗證據作為擇選標準,以HRD檢測為例,可考慮是否先放行,並在三年後收集數據、真實世界治療成果報告,與國際數據進行比對,一旦差距太大,便取消續證資格。

對於HRD等檢測項目,賴瓊慧也提醒,在歐美社會,現在已開始推行反基因歧視法,意思是說,保險業者不能把基因檢測結果列為拒保或提高保費的理由,這對病患、民眾都非常不公平,公司行號不能因基因檢測結果影響任用評估標準,希望台灣社會也可以盡早正視這項議題,並盡快跟上立法,以保障病患、民眾權益。

卵巢癌 基因變異 化學治療 用藥 死亡率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