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你聽過代謝症候群嗎?「5大指標」快檢查自己有沒有中標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癌症/ 其他癌症

少鹽多蔬果 健檢揪病源

癌症希望基金會「走『胃』人生 被忽略的胃癌」座談會,由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醫師(右三)與主播鄭凱云(左)主持,病友代表明瑤(左二)等人分享抗癌經驗,並邀請成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顏家瑞(右)、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暨胃腸科醫師趙毅(右二)、長庚科技大學護理系助理教授兼臨床技能中心副主任黃湘萍(左三)為病友解答疑問。
癌症希望基金會「走『胃』人生 被忽略的胃癌」座談會,由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醫師(右三)與主播鄭凱云(左)主持,病友代表明瑤(左二)等人分享抗癌經驗,並邀請成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顏家瑞(右)、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暨胃腸科醫師趙毅(右二)、長庚科技大學護理系助理教授兼臨床技能中心副主任黃湘萍(左三)為病友解答疑問。
攝影/黃威彬

「被忽略的胃癌」遠離走胃人生 座談會

胃痛、潰瘍別輕忽,小心胃癌已經悄悄報到。根據衛福部癌症登記中心統計,約半數病人確診胃癌時,已進入晚期,五年存活率約一成。

醫師表示,國人工作忙碌、外食比例高、愛吃高鹽或加工的醃漬食物,例如香腸、臘肉都是高風險因子,呼籲民眾多吃新鮮蔬果,遠離胃癌威脅。

癌症希望基金會與聯合報廿七日舉辦「走胃人生─被忽略的胃癌」座談會,除了邀請病友分享外,另邀台北榮總藥物治療科主任趙毅、成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顏家瑞及長庚科大護理系助理教授黃湘萍為病友解惑。

座談會主持人鄭凱云表示,過去迷思總認為,吃反覆加熱的剩菜剩飯,才有可能得胃癌,所以胃癌又被稱為「窮癌」。但事實上,捷安特創辦人劉金標、旅日棒球名將王貞治都曾飽受胃癌所苦,可見胃癌並非窮人疾病。

趙毅表示,胃癌的發生率,在韓國每十萬人口中約有八十名患者,日本約六十人,台灣約十五名人,泰國約五人。明顯可看出常吃醃漬食物的高緯度國家,其胃癌發生率較多,而常吃新鮮食物國家的罹癌者較少。

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說,日韓在胃癌預防及治療上比我國積極,不論男女的胃癌治癒率可達六成以上;與日韓飲食習慣類似的台灣,治癒率卻只有三到四成。推估是因日韓政府出錢為民眾篩檢胃癌,每一位病人照胃鏡時間約十五分鐘,檢驗完再做切片,可早一步發現早期胃癌。

除了飲食習慣外,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或有胃癌家族史等,也是罹患胃癌的高風險因子。不過,胃癌前兆不明顯,常被誤會是胃潰瘍。趙毅指出,國內約有百分之十的人口患胃潰瘍,若輕忽檢查,就可能晚一步才發現腫瘤。

顏家瑞說,由於照胃鏡不舒服,民眾通常第一次檢查認為沒事,就會拒做第二次,容易被忽略延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時機。

趙毅提醒,當民眾出現胃痛、胃潰瘍症狀,應減少食用麻辣、高鹽食物,避免喝咖啡和酒,若情況仍無好轉,且症狀超過二周,一定要做胃鏡。如胃部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建議吃藥滅菌。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胃鏡檢查正常,但症狀仍持續,趙毅建議患者改做超音波,可能不是胃不好,而是胃後面的胰臟出了狀況。

顏家瑞強調,多運動、多吃新鮮蔬果、定期檢查和保持愉快心情,才是保衛健康的重要關鍵。

患者最困擾 胃癌治療後影響生活品質

確診胃癌的患者,除了腫瘤較小的早期胃癌,幾乎都得接受全胃或次全胃切除手術。一旦沒了胃,身體會產生許多後遺症,包括末端神經發麻、貧血、腹瀉,有人吃東西一下子就飽,飽後又易餓。但最令人難堪困擾的是,無法控制放屁,屁味重又濃,患者常因此不敢與外人互動。

長庚科大護理系助理教授黃湘萍在「走胃人生─被忽略的胃癌」座談會中表示,胃癌從確診到治療後期,生活品質會受到不同程度影響,對患者衝擊大。她呼籲除了配合醫師治療,患者也要適時加入癌症希望基金會等支持性病友團體,由專業人員協助認知疾病,減輕生、心理上的壓力。

在飲食調理方面,黃湘萍建議患者少量多餐、多吃高蛋白食物,拉長胃排空時間,還要多運動增加肌肉,以減少手術後對消化道的負擔,有助提升生活品質。

胃癌病友明瑤姊接受全胃和全脾臟切除術,也拿掉了部分胰臟及廿九顆淋巴。她說,術後吃足苦頭,剛開始排便呈灰色,後來又放臭屁,「臭得等級很高,連我都不能接受!」她曾因臭屁不敢出門,不過現在臭屁比較「爭氣」,已會自動分辨場合,回到家才會排放讓家人「享用」。

同樣接受全胃切除的病友劉太太說,術後曾外出聽音樂會,卻在音樂結束、大家還沉浸在優雅氣氛中,她的肚子突然發出「咕嚕」聲音,隨後排了超臭無比的屁,讓她很難為情。除了臭屁外,化療所引起手麻、記憶力和反應力下降等副作用,讓她擔心工作表現不如從前,不敢返回職場。

另一名高齡八十歲的病友張媽,五年前因胃痛做胃鏡,醫師診斷是胃食道逆流,但去年確診胃癌三期。家屬擔心媽媽年紀大,全胃切除會影響生活品質,強烈向醫師表達不要把全部的胃都拿掉,但因腫瘤型態易殘存,術後發現還有腫瘤,目前又復發,正接受化療中。

張媽媽的女兒回想,全家對「胃切除」存有過多迷思,若當初不堅持保留部分的胃,說不定胃癌復發的機率會就能減少。

現在她會帶媽媽參加醫院的病友會,或透過癌症希望基金會幫忙,希望增加媽媽的抗癌信心。癌症希望基金會免費服務專線:0809─010580。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醫盼胃癌新武器

台灣胃癌的手術治療效果優於歐美,但患者若需要化療或標靶治療,醫師能用的武器卻又太少,胃癌治療堪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癌症希望基金會期盼,健保能開放更多胃癌治療選項給付及適應症,讓醫師有更多可運用的武器幫患者抗癌。

台北榮總藥物治療科主任趙毅在「走胃人生─被忽略的胃癌」座談會中表示,早期胃癌治癒率高達九成,但可惜許多病人確診胃癌時,已進入晚期。

臨床統計一百名患者中,約卅六人術後可能復發,一旦復發就很難治癒,所以在治療上須更積極;他估計每年約有二千名胃癌患者需要化療。

趙毅指出,目前健保僅給付第一線化療藥物,患者若是有需要使用二線以上的藥物,就必須自費。目前胃癌已經有標靶藥物可治療,但是因健保沒有給付,使台灣的胃癌治療選擇相對少了許多。

成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顏家瑞表示,想治癒,關鍵在於第一次治療的成敗,以經濟學角度來看,若政府能提供醫師更多治療新選擇,儘管多花一筆經費,卻能換來患者健康,少了後續醫療支出,結果是正向的。

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說,胃癌病友非常辛苦,期盼當有胃癌新藥核准上市時,衛福部健保署能加速討論將藥物納入給付。

另外,王正旭表示,癌症希望基金會未來也會持續提供胃癌病友相關服務,為病友爭取更多資源。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