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器官捐贈移植

器官移植後/排斥反應...小腸最劇烈、眼角膜最小

繪圖/杜玉佩
繪圖/杜玉佩

器官移植術後排斥反應分三種,分別為超急性、急性與慢性排斥反應,其中以國內移植案例數最少的小腸移植,排斥反應最強烈,眼角膜移植的排斥反應最小。

小腸淋巴多 反應最強烈

亞東醫院副院長、小兒外科主任陳芸表示,國內目前記錄有17名患者,進行18次小腸移植手術,相較其他器官,小腸淋巴組織多,易引起強烈免疫反應,產生排斥。

排斥反應最小,甚至多數患者終生未見排斥問題的是眼角膜。基隆長庚醫院眼科主任孫啟欽說,眼角膜屬組織移植,不像器官布滿血管,移植成功率九成以上。他表示,眼角膜移植後也要用抗排斥藥物,無須口服,點眼藥水即可。

台灣移植醫學學會理事長、長庚醫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李威震說,器官移植將相同器官植入不同個體內,涉及細胞和抗體主導的多種免疫損傷機制,受贈者免疫反應常對移植物排斥,術後必須服用抗排斥藥物。以肝移植來說,規律用藥下,約有15%至20%患者會產生排斥反應,各器官情形不同。

他解釋,排斥反應若以時間區分,移植手術當下或術後3至5天,屬於超急性排斥反應、術後7至12天為急性排斥、術後數月至數年為慢性排斥,但這僅是約略分法。隨著移植器官與受贈者不同,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張忠毅說,造成急性、慢性排斥因子不同,需做詳細檢查才精確。

急性排斥 多數可以治療

器官移植前須做一系列檢查及交叉配對,確保移植安全性。李威震說,事前檢查若已發現移植器官與受贈者可能出現排斥反應,大多不建議接受移植,以避免超急性排斥反應出現,而臨床手術發生超急性排斥反應的機率,約只有1%至2%。

器官移植後出現急性、慢性排斥反應,並非代表新器官無法再使用。以腎臟來說,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執行長、長庚醫院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江仰仁表示,急性排斥第一線多投以大劑量類固醇治療,且成效甚佳;若類固醇無效,還有第二線抗體類藥物可使用。實際經驗上無法治療的急性排斥很少,倒是慢性排斥目前尚無大規模人體試驗有效的藥物,若難以挽回則患者會再度洗腎、換腎。

抗排斥藥物 須終身服用

除了移植後的排斥反應,江仰仁說,器官移植因服用抗排斥藥物,會提高心血管疾病、癌症、病毒或細菌感染疾病罹患機率。以腎臟移植來說,若術前已有高血壓、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患者,恐加劇病情,引起心肌梗塞、中風等。若無心血管疾病者,也會因此造成高血脂、高血壓等問題。

一旦進行器官移植後,李威震說,患者必須終身服用抗排斥藥物,抑制免疫反應發生,提醒患者切勿自行降低劑量或忘記吃藥。

器官捐贈 器官移植 眼角膜 腎臟 類固醇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