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少數不需使用農藥的蔬菜!天氣漸熱食欲差,2種涼拌菜吃了不發胖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陪父母做失智檢查,心情好複雜?

醫病平台

醫病平台

圖/ingimage
圖/ingimage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失智老人」。一篇來自專門評估「認知功能」的神經科心理師,以她多年對這種病人與家屬的觀察,提出對家屬及照顧者的寶貴意見;一位資深身心科醫師,進一步說明失智老人的精神症狀可能引起家人與照顧者的困擾,尤其目前在台灣的許多家庭,這種照護工作常會落在具有語言與文化隔閡的外籍看護,更容易衍生出許多問題;最後一位神經科資深醫師追憶父親的年老、凋零帶給他的人生哲學,並由多年陪伴失智的老母,說出寓意深遠的這幾句話,「失智是一個現象,它可以不是一個問題,它可以是病,也不算是病。這個答案還需要有智慧的你親自去解答。」

「認知功能評估」是神經科門診、記憶門診時常開立的檢查項目,許多抱怨記憶力衰退、腦力下降的民眾在就診時,醫師通常會建議接受這樣的檢查;許多疑似有失智跡象的人,也會被安排做這項檢查。

身為神經科心理師,我的日常便是執行認知功能評估。由於民眾對此普遍較不熟悉,再加上如果是失智症病人,常伴有情緒及行為症狀,在評估過程難免會有意外插曲。

筆者想藉由個人執業經驗,向大家分享一個印象特別深刻的經歷,也一同說明來醫院做認知功能檢查該注意些什麼?如何調整好心態,降低就醫時的緊張感,避免溝通不良,與醫療人員默契互動。

焦慮無助的家屬

一位年近90歲的奶奶,由兒子推著輪椅進到評估室。我習慣在病人與家屬移動進來的過程快速瞥一下病人外觀大致狀態。眼前的第一印象是:虛弱無力、反應遲滯、情緒低落、沒有動機的高齡長輩。按照正規流程,我請家屬在外等候,待病人完成評估後再請家屬入內。

此時這名兒子突然說:「她不行自己在裡面啦!你控制不了,她等一下就會不配合。」

「控制不了?」我心裡立即浮現幾個臆測,是會情緒失控叫罵?還是行為失控打人?

但眼前這名奶奶的狀態看起來都不像是需要被「控制」。而身為心理師,對於人的下意識語言總是比較敏銳,不禁思考:是什麼會讓這名兒子用「控制」來形容自己的母親?

在正式測驗開始前,我通常先用簡單的問題喚起病人的注意力,一方面觀察是否有足夠的溝通能力回應接下來的測驗題目。

「奶奶你好,我現在要給你做腦力檢查,請問你叫什麼名字呢?」

「……」

這名奶奶呈現虛弱、呆滯、神情哀傷。我放慢速度,反覆問了幾次,奶奶才終於說出了自己的名字。

「好,那請問你是民國幾年出生的?」

奶奶的反應仍然遲滯,停頓幾秒鐘才提起虛弱的聲音:「……我聽不到……聽無!」

此時,眼看著奶奶一直回答不出來,一旁的兒子激動著:「媽,人家在問你,你要回答啊!」

很多時候,我們在診間最怕的不是病人沒有反應或答不出來。

這名兒子扯開嗓子,滿懷不耐的語調,穿透整間評估室。看上去是為了「協助」我做評估,但這樣帶有情緒的高分貝音量反倒讓這名奶奶越來越退縮、膽怯,整個人更是顫抖了起來……

「媽!」兒子又一次的大聲疾呼。

「沒關係!」我舉起手向這位家屬示意,請他在旁「陪伴即可」。

如同上面所述,一般來說我們會請家屬在外等候,視情況同意家屬在旁陪伴,主要是考量到有些病人若一個人容易感到緊張害怕,家屬在旁陪同,病人能夠感到安心放鬆。然而最不樂見的是上述這種情況,家屬在旁陪同非但沒有安撫的作用,更無意間干擾了評估的進行,醫療人員還得一面安撫家屬激動的情緒。

這不是賽跑,不需分秒必爭。這不是考試,不需力求完美。

其實故事中這名兒子的心情,我當然能夠理解。可能是怕回答得太慢而耽誤時間,可能是覺得沒有回答會失了禮貌,可能是不想被認為程度很差。然而這個現象讓我不禁反思,為什麼病人跟家屬會這麼「高焦慮」?

左思右想,歸結出兩大因素:時間壓迫感與文化氛圍

時間急促感

在這個什麼都講求高效率的社會,我們做什麼都講求快捷。錯過捷運,五分鐘後的下一班讓人感到度秒如年,網購可以早上訂晚上取貨;我們對時間的「經驗感」早已被重新定義。

外加上台灣醫療資源的可及性高,特別在台北市,到大醫院就醫並非太困難的事情,掛號大廳每天皆呈現「門庭若市」的狀態。在就醫人數多的情況下,醫療人員在一個病患所能花費的時間自然就被壓縮,許多民眾也養成「速戰速決」就醫習慣。如此一來,需時40分鐘左右的認知功能評估,好像變成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文化氛圍

有些家屬會在評估開始前對長輩說:「待會要給你考試喔!你要認真回答喔!」

我理解家屬是出自於求好心切的叮嚀,要長輩配合一些。

不知是否儒家文化使然,我們對考試這件事總是格外敏感,許多長輩一聽到要被考試,整個人都緊張起來,評估過程滿頭大汗、臉紅手抖。也碰過幾個小時候未受教育的長輩,認為自己沒念過書而感到相當自卑,覺得自己沒念書一定表現不佳。還有一些長輩則是在評估結束時問道:我考得如何?有沒有及格? 

在上述因素的影響之下,病人反而無法表現出真正的能力,就也失去認知功能檢查的意義。做檢查最重要的目的在於了解病人真實的能力水準,好讓醫師能夠給予適切的治療計畫。所以基本上我在開始評估前並不會告知這是一個「考試」。

回到剛才的故事,這名奶奶後來在我的引導下漸漸放鬆下來,能夠聽懂並回答測驗題目;原本呆滯的眼神,開始會注意我的反應。

我們看到這名奶奶的轉變,從一開始淡漠退縮到能夠進行互動,

以下分享一些溝通技巧:

1.溫和適當的撫觸:在病人同意的情況下,我會握握老人家的手,一方面喚起他們的注意力,一方面降低他們的緊張感。

2.足夠的耐心:失智病人的感知及理解能力比一般人來得「鈍」,一件事情需要重複解釋很多次他們才會慢慢聽懂;他們的反應與表達能力也比一般人來得「慢」,所以需要十足的耐心去理解他們真正的意思。。

3.不放大檢視錯誤:答對了,大大給予肯定;答錯了,不特別放大檢視。

一旁的兒子看著奶奶的反應漸入佳境,開口對我說:「這次順利很多,你太棒啦!是你的功力好,不然去年帶她來測,不到一分鐘就出來說不行了。」

此話一出,我更加能夠同理為什麼這名兒子在一開始進入評估室時,會說出那樣不信任的話,又為什麼會在奶奶答不出來的時候情緒如此激動。

給彼此多一份信任,有助於醫病正向互動

身為醫療人員,家屬平日照顧病人背後的辛苦與辛酸,我們感同身受。我們想讓家屬知道的是,在評估過程中的一些操作,背後皆有其考量,如同評估時所做的詢問,主要是在蒐集資訊、澄清現況,並非在拷問或身家調查。

當醫療人員執行專業工作時,家屬如果能以信任代替質疑,以尊重代替干預,以開放合作的心態與醫療人員互動,相信整體醫療品質將有所提升,也能夠大大降低溝通不良產生的誤會,增進病人的福祉。

失智症 認知功能 照顧者 焦慮 記憶力衰退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