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17年就醫人數不增反減 平均醫療費暴增95%
國內一項研究發現,全台2000年至2017年就醫人數不增反減,但平均就醫次數增14%、就醫費用更暴增95%。多名專家呼籲,健保應導入使用者付費概念,不應再吃到飽,杜絕浪費。
健保財務連年虧損,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明年底健保虧損恐突破新台幣771億元,安全準備金也將低於1個月,達到調漲保費標準,健保費率調漲迫在眉睫。
台灣經濟學會、台灣健康經濟學會、陽明大學防疫科學研究中心今天舉辦「疫情下的健保改革,世代對話研討會」,邀請衛福部、醫界、學界等專家與會共商健保改革方向。
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組長李純馥表示,部分負擔是調整保費時必須同時面對的問題,但每逢出現類似討論,大家總會先問「是不是要先節制浪費」,一旦部分負擔、費率雙漲,可能就會犧牲一名部長或署長。
不只如此,李純馥指出,多數民眾也認為浪費永遠是別人,自己都是該用的,導致各種部分負擔調漲遲遲沒有共識;原本恢復慢性病連續處方箋的藥品部分負擔,外界也擔心慢性病患者因此不規律用藥,最後同樣無疾而終。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國內一項研究指出,綜觀2000年至2017年,就醫人數減少0.3%,每人平均就醫次數從12次增至14次、增約14%,但醫療費用卻從人均8422元飆升至1萬6496元,暴增95%。
洪子仁說,健保署常將健保費暴增歸咎於分級醫療未落實,但進一步分析發現,多達85%重大傷病都在區域級以上大醫院,90%的感冒等初級診療都在診所就醫,顯示多數民眾早已具備分級醫療觀念,但仍有一大部分慢性病患者,穩定時可在診所,有狀況仍要到大醫院,這才是未來分級醫療應該解決的問題。
洪子仁認為,健保改革應「多用多付、少用少付、大病免付」,非急重難症患者使用高價影像檢查應收取定額或定率的部分負擔,藥品部分負擔上限應從200元調漲至500元,且慢性病連續處方箋應收取藥品部分負擔,建立使用者付費觀念。
近來許多專家、團體都支持調漲健保費率,但醫勞盟理事、外傷醫學會前理事長簡立建有不同看法,他強調,不僅不應漲價,甚至應降價,健保總額應回歸使用者付費、給付不應再吃到飽,對於幾乎沒就醫的民眾應少收點或退費,常就醫的民眾應多付一些。
他舉例,同樣是撞破頭,在美國就醫縫傷口可能要花2萬元,民眾可能因為不想花錢,簡單貼個OK繃就好了,反觀台灣,很多人一點點小擦傷、蚊子叮咬都往急診跑,有些人健保卡一插,發現急診就醫紀錄多達上百次。
此外,簡立建也認為,健保在無效醫療上浪費太多錢,很多長期臥床的植物人,整天在安養中心、醫院、急診室間徘徊,即便早已無意識,至今仍在使用健保費維持沒生活品質的生命,應該停止給付,若只是一味漲保費、漲部分負擔,「水壺底有漏洞,再怎麼加水都不會滿」。
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理事長陳玉鳳提問時也提出不同看法,她認為,台灣的醫療院所像便利商店一樣,毫無節制地開,卻忽略台灣人是否真有這麼多醫療需求,以台南為例,一條街短短500公尺就有多達10家診所,當醫療可近性無限擴張,該如何減少浪費,值得各界關注。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堅持實證精神 桂冠營養研究室只做正確抉擇
醫院專責病房照服員津貼 衛福部拍板每人每班5千元
拜耳西藥事業部亞太區推出更多創新藥品,台灣民眾受惠
運動醫學鐵三角缺一不可:運動防護員、物理治療師及醫師應各司其職
拒絕搭上Covid-19列車 醫建議此種常備藥
陳文茜吐露活太累一度想解脫 嘆:不疼痛的日子都是恩典
有故事的藥局 民雄七星藥局三代傳承
SMA基因療法 幫助孩子擺脫輪椅
學者建議/善用藥物經濟學 提升健康餘命效益
署長擔憂/創新療法太昂貴 納健保成巨大挑戰
因應猴痘搶天花疫苗?中央無搶購計畫 45歲以上可能都打過
衛福部擬禁<20歲買菸但准買吸食器 國民黨:掩耳盜鈴
職場上聽過最噁心的話 網齊呼:能者多勞、共體時艱
猴痘疫情擴散!WHO:全球已發現80例病例 遍布11國
擬洗腎前認識換腎 晚期肺癌實證給藥
健保署推動資訊上雲端 省錢更強化防疫
李伯璋:部分負擔及早上路 有助分級醫療
使用生物相似藥 我追不上歐美車尾燈
生物相似藥 健保署有條件擴增給付範圍
癌友僅1成認識生物相似藥
健保部分負擔「新制」原訂5月15日上路 衛福部正式發函註銷
高醫大研究 金銀花、黃耆有助抗新冠
健保部分負擔 可望延後
高醫大團隊研究 傳統中藥「金銀花」有助抗新冠病毒
脫線離世!享耆壽90歲「佛祖召喚我了」 誤信友人偏方喝草藥 4年前開始洗腎
量能緊繃 醫界籲延後健保新制
醫師法修正 外國學歷要甄試
低血鉀精準醫療 三總3創新獲獎
動物用藥不足 將申請放寬人藥
健保增思覺失調症訪視服務 受惠患者1.9萬人即起上路
猜你喜歡
現代新孝道/「送你去有專人照顧的地方好不好?」認清能耐 女兒放手媽媽點頭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接連抗癌 光肝癌就開刀20次!靠3件事挺過5癌症
因應猴痘搶天花疫苗?中央無搶購計畫 45歲以上可能都打過
陳文茜吐露活太累一度想解脫 嘆:不疼痛的日子都是恩典
老顧老/雙雙失能 阿公的愛阿嬤的傷
拒絕搭上Covid-19列車 醫建議此種常備藥
誰來顧老…解開枷鎖 找對的照顧方式
翻轉腳本/照顧腦麻女50年不曾出遊 無人伸援的他們累了
照顧者/雙殺悲歌 55歲的孝子為何走絕路
韓國知名品牌泡麵農藥超標 1400公斤邊境攔截
高醫大研究 金銀花、黃耆有助抗新冠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要避免染疫,也要做好染疫準備!退燒藥、血氧機 有備無患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太太確診居隔 我臨時學做菜
科學實證「午睡」有3個好處:提升記憶力、還能降低這種疾病的罹患風險
制度漏接…照顧不了 解脫病夫誰之過
從「眉毛」看健康!專家解析「毛相」:出現6種眉型就得去就醫,小心內分泌已失調
「白袍VS.白衣」醫師與護理師同穿一身白,相互扶持成為守護病人的好夥伴
醫院專責病房照服員津貼 衛福部拍板每人每班5千元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從清零到共存 心情洗三溫暖
10年近百件 「照顧殺人」如何止息
運動醫學鐵三角缺一不可:運動防護員、物理治療師及醫師應各司其職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防疫已成日常 兒隔離不擔心
脫線離世!享耆壽90歲「佛祖召喚我了」 誤信友人偏方喝草藥 4年前開始洗腎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備酒精、漂白水 居隔先環境消毒
李伯璋:部分負擔及早上路 有助分級醫療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居家練廚藝 傳照片報平安
護病比改1:7 兒童病房加津貼
老老照顧…70歲顧80歲 有愛扛不住
早餐吃對了嗎?/水果、雞蛋、麵包及豆漿 例行早餐
擬洗腎前認識換腎 晚期肺癌實證給藥
頭部陣陣抽痛,右耳聽不清楚… 竟是中耳炎引起! 醫師詳解4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