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療/ 精神.身心

死亡的益處/開始…好好過日子

【文、圖/摘自《死亡的益處:失去父母,是我們二度成長的機會》/珍.賽佛博士著/大塊文化】

母親過世以後,艾莉絲‧康納的憂鬱症狀跟著消失無蹤,令她喜不自勝。「我在戰戰兢兢中長大。她就像是病毒──她一踏入房間,你就會被感染。」自從母親過世後,艾莉絲的自責消失了。「她真的榨乾了我的精力──現在我有更多精力留給自己和這個世界。」

艾莉絲在母親死後,為何並未陷入低潮、無法原諒自己不曾療癒母親(或是無法原諒母親對她予取予求)?為什麼她不會認為自己非得陪伴母親一起陷在悲慘之中、藉以懲罰自己?她深信,即使母親從未直接說出口,還是希望女兒過得好。

「父母的死亡有益於你的健康」,這項宣告聽起來不僅有違常理,也教人驚駭。守喪者不是都該飽受折磨,傷慟不已,甚而無心進食或照顧自己,以至於形銷骨毀的嗎?旁人也會認定他們此時應該對外在事物失去興趣,並且會有好長一段時間疏於關照自己。那麼,為什麼有那麼多失去父母的人(他們絕大多數都為父母的過世真心感到傷痛)的模樣與感受卻前所未有地好──而且他們這麼說的時候,也並不感到愧疚?

當我訪查死亡的益處時,最常聽到的,就是子女會更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他們提到像是「我減肥成功嘍」、「我戒菸了」、「我加入健身房會員」、「我去看牙醫嘍」。他們感覺自己更有魅力:更亮麗、更優雅或更有男子氣概。而他們也的確表現出來了。我有位同事在性情嚴厲又過度儉省的母親過世六個月後,整個人時髦了起來。有位朋友在老看他不順眼的父親死後,身材很快變得苗條。即使是那些極為尊敬父母的人,在父母過世後,往往也會戒除壞習慣或養成新的好習慣。我在母親過世一年後,重新投入游泳,那時我只知道那是我認同母親的一種方式。

這種改變不只是打點門面而已,它們還反映出自我感覺以及與逝者關係的深沈情感轉變。模樣更好、感覺更佳,代表的是主掌情勢、茁壯成長、抬頭挺胸以及盡情生活。

芭芭拉‧金斯坦一輩子都為了體重而煩惱。有一部分是遺傳問題,另一部分是父母的問題。她二十多歲時曾經一度瘦下來,父母反倒不大自在。現年五十六歲的她回想,「有一次我跟父親出門,遇到他的一位客戶,對方以為我是父親的女友,後來父親就不再和我出門了。女兒和父母的互動關係總是很複雜──我不能太接近父親、不能讓自己在他面前看來太美,因為那會激怒我母親。」就因為她需要討父母歡心,所以對體重的自暴自棄,更勝於對玲瓏曲線的渴望。

父親在芭芭拉五十四歲時過世,在這之前,她的減肥計畫一直虎頭蛇尾。而今父親走了,計畫終於順利執行。芭芭拉的心態也不一樣了,現在她是為了自己而努力。「我再也不用應付那種三角關係了,」她說,「這次我持續不輟,每週運動三次。我再也不覺得自己像個歐巴桑。」

在需索不斷的父母過世後,減重成了女人表達內心泰然自若的典型方式之一。

※延伸閱讀》

‧死亡的益處/母親的死 使我成長
‧死亡的益處/最後的禁忌 「抽離」不可或缺
‧死亡的益處/翻看遺物 選擇傳承
‧死亡的益處/開始…好好過日子
‧死亡的益處/以新的眼光 看待父母
‧死亡的益處/看清自己 終極的死亡益處

憂鬱症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