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米酵菌酸引恐慌:「吃隔夜便當會死嗎?」譚敦慈:煮好飯先帶便當再開動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療/ 精神.身心

寶可夢 學生的「魔」、病患的「寶」

最近台灣吹起一股抓寶旋風,行動擴增實境遊戲「寶可夢」隨著學校開學,校園中隨處可見拿著手機抓寶的學生。
最近台灣吹起一股抓寶旋風,行動擴增實境遊戲「寶可夢」隨著學校開學,校園中隨處可見拿著手機抓寶的學生。
本報資料照片

開學了,學生在校園裡專注低著頭看手機抓寶,教室外摔跤的摔跤,撞人的撞人,大家如同行屍走肉一般,該有的溝通不見大家做,而那些不溝通的病患卻因為抓寶而好了些,這是「寶可夢旋風」帶來的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我想,大家應該是尋找心中的至寶,多花點時間去看看自我心田之中是否有灑下花來?有沒有抓到我該抓的寶,然後好好的珍惜它?創造它,將它的蛋孵的更好。

今年暑假在台灣吹起一股熱鬧的抓寶旋風,而這個行動擴增實境遊戲「寶可夢」也隨著學校開學,在校園中隨處可見拿著手機抓寶的學生們,學生回來之後就問學校:「校園裡可以抓寶嗎?」教育部沒有明文規定不行,於是只要走在校園裡,隨處可見同學們拿著手機到處在抓寶,遠遠看來,每個孩子都有點像殭屍,捧著手機來回地走著,有時又一動不動,完全沈浸在寶物的世界裡。

然而,大學校園中每天總有一些社區的老先生與老太太坐著輪椅上,由外籍看護推著在校園裡散步,很多時候差點就與抓寶的學生們撞個正著。

看著這些抓寶的年輕人,我心中不免頗有感觸:他們不也是我們的寶嗎?是我們從這個社會裡抓來的寶,到了我們的校園,做了我們的學生。

當他們進到了學校,關心的寶竟然不是在課堂,而是天上掉下來、手機裡出現虛擬的寶。更值得大家深思的是:現在竟然能以虛擬的形式就可以控制了人類,科技──是不是進步到一個無遠弗界且無能不能的境地了?

從前想欺騙一個人,你還要裝著很像,現在大家明知是假而亂真。不過,從某些層面上來看,「寶可夢」這個遊戲還是具有正面的意義的,甚至是在醫療上的意義,我相信這個醫療上的意義一定也遠超過發明人的預期。

試想一下:憂鬱症病患上到了寶可夢,會出現什麼狀況呢?我們住院的憂鬱症病患,現在給他一支手機讓他去抓寶,在不知不覺中,他也走出了家門,然後抓了一大堆的寶回來,就這樣,人突然變得開放了,開心了,療效竟然勝過平時服用的藥物。

於是,「寶可夢」手機遊戲竟然成了另類療法了!抓寶讓很多人像著了魔一般,但對有自殺傾向的抑鬱患者來說,他們或許早已覺得自己的天空已關閉了,如今突然間天上掉下來這 麼多寶物讓他們抓,他們不僅變得開朗,藥物劑量同時也變少了。

還有一些重症自閉症患者,基本上他們是與外界隔絕的,這些罹患自閉症小孩不喜歡吵雜的聲音,也不喜歡與人互動,現在你給他一支手機,讓他去抓天下掉下來的寶物,而抓寶的他和寶物之間可以完全不受外界干擾,不知不覺中,我們竟然在這些患者臉上也看見了笑容。

雖說這些仍屬於個案,但卻很明顯地發生了正、反兩面的作用──對正常來而言,著魔如殭屍 (zombie);但對病人而言,反而對病情有益,開始走進你我的世界了。

因此,這個虛擬天空上的虛擬寶物,每人個人對它的反應亦不盡相同,我一直好奇地觀察這個現象,幾個月下來,醫護人員之間也開始有一些討論:從精神科醫師的角度,覺得太好了,至少多了一種治療的方法,另類療法也是療法,只要幫得了病人就是好療法;對於治療自閉症的小兒科醫師也沒反對,這些醫師都持以不反對的態度。

然而,課堂上的老師們卻有不同的意見,他們不僅擔心學生們沈迷於抓寶而耽誤了學業,同時還可能因為沈浸於虛擬世界的虛擬事物,與現實脫節,更加不喜歡與人溝通。

我倒是有一些另類的想法:大學教育不只是課堂上的學習,課堂外的學習也同樣重要,像社團活動。學習本身不拘泥形式,有些人偏好躺著看書,有些人學習非要聆聽不可,有些人則一定要眼睛看,每個人學習的方式「本」就不同,尤其是網路世代的孩子,知識來源尤其多元,不能再拘泥於爸媽熟悉的教育方式。

我們傳統的教育方式,建了教室把小孩放了進去學習,聽老師演講,事實上這只是不得已的方式,以現在的學習模式,多樣化之後,我們也不期待學生一定要坐在課堂中聽老師的演講,而是將老師的教課內容擱置在校內的網路上,讓學生自己有空時再去唸,傳統教室裡的點名,已相當落伍了,何況他有可能人在教室裡,心裡卻都是寶。幸好到目前為止,學生不會在教室裡抓寶,寶也不會在教室裡出現,倒是圖書館裡曾出現過寶物,學生們因為到圖書館裡去抓寶,意外地,圖書館裡的人數突然間變多了。

校園裡的孩子們的熱情是非常明確的,你可以聽得到笑聲,聽得到音樂,我從窗戶看著他們,一個個呆滯地走路,有時候也會一窩蜂地一起往一個角落衝的時,就像蜜蜂一起來了,或是像鳥群在傍晚時分成群地飛一般,所以這其間既群聚又分散,群聚是為了一個目的,而這個目的又是虛擬的──得到寶物之後自我感覺良好。

所有的熱潮都會過去,佛經不大有怪力亂神的事,不過《法華經》中卻有一段提到地上湧出寶塔來,這也是寶,如果你說它是虛擬的,它也是虛擬的,它所象徵的是我們的自性、本性,以及與佛道的相應,當然這是宗教上的一種描述;《維摩詰經》中也有一段論述,維摩詰到了一個香積國,在香積國中,有非常多的香積菩薩(香積是煮飯),所以芳春四溢,這也是從虛擬大地裡出現的。

再看基督教的說法,耶穌基督在山頂上,將五餅二魚分給了大家,而大家都可以吃飽。誠然,自宗教的觀點,這是神明的大能與神蹟,可是相對的這也是寶,所以能將「無」變成「有」,將「有限」創造成「無限」,也是寶,因此寶物是從來就有的,端賴你心中是否有寶。

因而,追逐天上灑下來的花,或是虛擬的寶物,到底是別人的寶,還是自己心中的至寶?何不在抓寶的過程中也思考一下:我心中的寶是什麼?我抓到的寶倒底有何用? (本文作者為台北醫學大學校長)

自閉症 憂鬱症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